文/杨凡
作为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不仅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以劳动为媒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还洞察了社会组织内部结构,探讨了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这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费尔巴哈第一次对人的类本质进行解释,他将类本质视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两个主要方面出发,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全新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他指出,“当人开始生产生活资料,且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人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了。”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独特手段。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能把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因此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是人在劳动中的“自由意识”。这种自由意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正是人的本质所在。
人类在不断劳动、实践、探索的过程当中,也在持之以恒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人类所进行的自然改造、实践活动也组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下述两大类型,即物质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二者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前者通常是指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组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后者则是基于物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政治、法律、宗教关系等等。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可以说,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固有的内在特征,因此他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需要使人不得不进行生产性劳动,这决定了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发满足,必须依靠自身创造性生产和劳动来创造自然界本身所没有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直到通过生产劳动实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才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当人们出于某种需要而与自然直接联系在一起时,人们就会采用生产资料和劳动来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满足自己的需要。
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和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拓展。过去,人们的需要只是停留在自己生活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而现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太空领域。人类认识对象的扩展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因此,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类扩大劳动对象的前提,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要建立在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以此为基点,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深入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需要的发展是人发展的基础条件。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就是人类劳动的标尺,促进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进行生产活动,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然而,与其他物种本能的需求不同,人的需要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衣食住行自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后,人类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更加丰富。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在不断发展,而这正是人不断追求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所在。
马克思主义提出,“从本质上来看,人正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明确,人的社会关系也在逐渐变化。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恰恰相反,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的前提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基于管理学理论可以归纳总结五个关于人性的学说,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工具人”与“经济人”这两个观点是将劳动者当作生产过程的必要元素。即劳动者被当作生产工具。劳动者与管理者二者是完全对立的。而且这两个观点都认为,劳动者所做出的任何行为均是由经济动机所驱使、支配的。然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个“社会人”,而且还是一个“决策人”和“复杂人”。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要基于人的本质,关注和重视人的价值、地位与作用。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好人力资源。
现代企业管理,首先要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体的发展理念,将尊重员工放在首位。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以相信、尊重员工个人为核心内容的。公司将员工放到了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摩托罗拉尊重员工的尊严,且为所有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有渠道参与到企业建设当中来,这样就可以让员工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和创造力。
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只有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员工才能持续有效地工作。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且尽可能地满足员工们的合理需求。这样就可以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让员工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对于推动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但有些企业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强行降低用工成本,长期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一些主营业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降低了工资标准。员工在不加班、只领取基本工资的情况下,扣除医疗和社会保险后,每月只能领取微薄的收入,从而被迫加班。同时,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过分追求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忽视生产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有的工厂生产设备非常陈旧,而且工作空间狭窄,工作环境恶劣,不仅仅让基层员工们受到粉尘、噪音等伤害,还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生产事故,如爆炸、火灾等等。一旦出现严重事故,将会给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唯利是图的思想不仅侵害了员工合理的物质需求,也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更是巨大的隐患。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者应从管理理念的转变出发,建立相应的方法、原则和制度来保障员工的权利,将员工的需求内化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企业与员工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拥有稳定的利益,员工利益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只有员工拥有稳定的收入,他们才能够安心工作、努力奋斗,这样企业才能长期发展。虚拟股票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授予员工的特殊股票。拥有虚拟股份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股息。同时,华为实行奖金套餐制度,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奖金套餐,根据员工的具体贡献进行分配。这样,员工的大部分收入都与公司的效益捆绑在一起,员工自然会希望公司越做越好。
员工是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的主体,脱离企业的员工是无法自行发展自身的,企业给员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没有员工的企业更是无法存活于社会之中。因此,企业与员工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关系。
企业是具有社会责任的组织,要承担相对的社会义务,要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衡量标准,推动员工个人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的总体发展。作为世界IT 行业的领导者,微软非常重视新员工的技术培训。微软会针对新员工进行语言、礼仪、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微软还实行了“终身师傅制”,即所有新员工在进入公司后都会有师傅来带。由此可见,企业对员工能力发展的培训为其自身带来的收益毋庸置疑。
人是企业的主体,岗位是人发展的平台。不同的人应该在不同的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人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制度是否是科学、合理,一方面,将会直接影响企业与现有员工的劳资关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新员工的招聘,也会带来很明显的影响。企业用人制度还涉及岗位分配、利益分配这两大重要事项。企业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贯彻。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企业都要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一是要保证人尽其用。现代企业在建立用人制度时,要以岗位需求为起点,以员工能力为标准,充分考虑员工的自身价值,不得任人唯亲,也不得单以工作年限为员工晋升的标准,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勇于用人。尤其是那些有干劲、有胆识的新员工,应当给予他们更多锻炼与成长的机会。同时要兼顾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协作,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工作,更有利于团队合作,更能产生工作效能,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考虑的。企业管理者要善于使用其管理权限,懂得信任与尊重、关心与爱护,做到用人不疑,用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下属,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员工沟通、交往,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避免企业制度的不合理或执行的不客观造成企业人才流失或能力不足。
二是实行弹性合同制。对于一些年轻员工,尤其是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可签订短期合同。对于一些中年员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且负责公司相对重要的职位的,可以签订中期合同。而对于一些技术工种,可签订“终身雇用制”等无固定期限合同。一方面,可以“稳定军心”,让这些技术骨干们能够踏实地工作。而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让企业获得一批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总而言之,需要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合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留住所需人才,且可及时优化、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员工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仅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来提高,更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解决员工的现实需要。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激励制度,才能使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集聚效应、放大效应和增值效应,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要完善职工物质激励制度。主要包括发放工资、奖金、福利等等。公司需要制定一整套全面、完善的物质激励制度体系。这样才可以确保物质激励真正发挥作用。过去企业的物质激励大多没有制度支撑,对员工的奖励还停留在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上,缺乏可视化的客观数据。制度是目标实现的保障,管理者主观判断下的奖励对员工来说更像是一个偶然事件,不能成为员工散发工作热情的动力。因此,现代企业的物质激励应与相应的制度相结合,作为明确的依据呈现给每一位员工。其次,物质激励需确保公平,坚决杜绝“大锅饭”“平均主义”。员工对企业在不同方面的贡献绝不能一概而论,要把按劳分配的原则贯彻到企业激励制度建设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员工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公司内部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精神动力的影响下,员工会保持工作的兴奋性,从而发展自己的潜能。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形式,采取多种精神激励形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如表彰成绩、记功、命名、表彰、授予荣誉称号、晋升等。其次,管理者面对不同性格的员工应采用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每个员工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企业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个性特征,不能对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管理者的激励往往能使员工感受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并获得自我认同感。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员工培训的效果和员工培训的程度都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有些培训流于表面,没有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面对企业培训,员工无法接受或不想真正学习,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使培训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培训形式是否合适,培训内容能否被员工所接受,是员工培训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准确分析需求。员工不接受培训内容或产生抵触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需要培训内容。企业管理者要将员工的发展看作为公司发展的一部分,充分考虑员工的意愿和心理诉求,制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在心理层面上,则要及时与员工沟通,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明白参与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员工是主动的、愿意参与培训的,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是要创新培训内容。现代企业培训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等等。针对不同的工作组和不同的员工,应该采用不同体系和形式的培训。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最重要的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到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员工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实用的培训内容。
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关注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价值的需要,同时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道路,现代企业才能推动产业模式的升级和创新,鼓舞员工自我锻炼和自我提升,促进社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之间的高度协调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