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地
讲写法
读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简单来说,就是看完某本书后的感触。读后感的重心是“感”,即作者的感想、认识、体会等。读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书籍)将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因此,“感”为正,“读”为偏。写读后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擦亮标题,提纲挈领
“题好一半文。”读后感也是如此。只不过受文體的限制,读后感的题目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出奇出新。读后感的题目应尽量朴实,字字珠玑。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多向名篇名家学习,积累经验。题目一定得观照中心,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旁逸斜出,让人不知所云。那如何观照中心呢?就是在标题中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呈现出来。千篇一律的题目,如题目“读《×××》有感”,是无法彰显个性的。通常的做法是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阐明中心,副标题讲明读了什么,这样就相得益彰了。
二、有感而发,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感”的触发点,进而与现实建立联系。这个“感”常被误会是“感情”。初学读后感写作的人往往不注重联系实际,而是一味地抒发对原作的看法。这样的读后感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对书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一通分析,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重点,这样的读后感是很难写深刻的。真正的“感”是感想、感触、感悟,要“入乎其内”,读懂、读透原作;更要“出乎其外”,巧妙联通现实。一方面,要针对现实,即我们解读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从虚拟的作品走向虚空的思想感情,而是为了思考现实。联系并思考现实,既丰富了原作品的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又给现实生活以警醒。另一方面,要立足阅读者的实际,由于阅读者的身份、地位、性情、处境、见识等现实因素,不同阅读者所写的读后感不可能千篇一律,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三、结构严谨,收放自如
读后感有议论文逻辑严密的特征,但是又不能太死板,还需追求灵动自由。从结构上说,读后感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条件式、递进式几种。总分式结构最常见,就是开门见山,从所读作品中找到一个“感”的触发点,然后行文中围绕该点展开,展开时最好形成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利于将读后的各种想法展现出来,但是谨防走向没有中心论点的误区。因果式结构,以由果溯因为主,即先抛出一个结论,再结合现实分析,探查原因,形成逻辑自洽的论证结构。条件式与因果式类似,所不同的是行文的思路是找条件。递进式就是论证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总之,写读后感最好最稳妥的结构是以递进式为主,糅合条件式和因果式,这样行文就能收放自如。
亮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学是我们精神上长久的陪伴,一部部经典名著,似一盏盏暗夜里的灯火,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在许多艰难的岁月里,是文学陪伴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滋养精神,孕育人生新的希望。即便是在相对富足、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的今天,文学仍是我们精神的背景墙,对抗平凡与琐屑,拯救自我于困厄。它有时振聋发聩,有时润物无声。文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它特有的魅力,塑造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更传承和构建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市图书馆、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以“致敬文学经典,传递阅读力量”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引领广大市民、师生一起重温经典文学,在文学中探寻从容面对一切困难的信仰和力量。
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致敬经典的读后感,参加征文活动。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示例文
致敬《红楼梦》,我解其中味
一考生
致敬一部作品,总该有充足的理由。曹雪芹曾自嘲:“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完《红楼梦》,我自豪地回答:我略解一二。
我从《红楼梦》中体味到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甜味。这种甜味,醇厚浓烈。生动典雅的语言,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运用,诗句、词曲的点缀得当,使得《红楼梦》在文笔方面显得与众不同,给人以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的那个片段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描写入情入神之至,一个美艳而又威严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叹为观止。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中的绝妙文笔俯首皆是,比如《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凄婉动人。真应了那句“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把每一个人物都写活了。
我从《红楼梦》美妙的文字背后读出了曹雪芹创作的苦味。这种味道需要细细品味。大家都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殊不知,这些“传神之笔”来自他“十年辛苦不寻常”,来自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作者对话。《红楼梦》将个人的苦闷与封建家庭的衰亡乃至封建王朝的没落交织在一起,让人从字里行间读作者、读时代。优秀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引发共鸣。这里所说的共鸣绝不是无厘头的搞笑,而是忧患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这种深刻的心灵对话常常让我对《红楼梦》欲罢不能。
最重要的是,在《红楼梦》中,我还读出了辣味。这味道就像尘封的老酒,越回味越绵长。辛辣的嘲讽不仅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折射着民族的忧思。这一点在《红楼梦》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红楼梦》通过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地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种批判封建社会的书籍在当时是绝不允许流传的。曹雪芹冒着极大风险甚至是杀身之祸浓墨重彩地刻画封建叛逆者——“混世者魔王”贾宝玉。他的爱情观、女性观、价值观都是超越他生存的社会的,被人视为笑话。然而我们今天读却感觉异常亲切、可爱。贾宝玉的身上承载了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事实证明,这种辛辣的嘲讽是无比英明的。当然,《红楼梦》中还借助人物之口直接讽刺贾府乃至四大家族,例如冷子兴的演说和醉酒的焦大的咒骂等,对贾府和当时社会进行了无情嘲讽和深刻揭露。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反动,入木三分。文学不能只唱时代的颂歌,适当的讽喻、批判同样可以弘扬正能量。
探寻“红楼”,才知越读越有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尝其中滋味,致敬经典吧!
点评
《红楼梦》博大精深,作者敢于向优秀的作家作品致敬,抒发读书感受,实属难得。作文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采用知人论世的办法,把曹雪芹的命运和作品紧密结合去论证一个核心的观念——致敬《红楼梦》的原因。作者抓住一个“味”,从曹雪芹文笔甜味及其修炼入手,再论他的超越时代的反抗讽刺的苦味、辣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逻辑自洽,实在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