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获茅盾文学奖的开国将军

2022-12-08 06:43路宗
领导文萃 2022年22期
关键词:浴血萧克邓拓

路宗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萧克将军的《浴血罗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作为开国上将,萧克同时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是红军高级将领,而《浴血罗霄》更让他成为唯一一个写过长篇小说并获茅盾文学奖的开国将军。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的确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将,能文能武,正如海伦·斯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般:和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萧克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特别的兴趣,甚至还曾仰仗着一手好字糊口度日:1927年萧克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遭到伏击后,部队溃散,他流落到广州时已身无分文。为了生存和找到党组织,萧克就在一个老先生的卖字摊子上留了下来,铺纸磨墨,偶尔也写上几笔,解决了生计问题。

对文学创作,萧克一直非常感兴趣。他并不把文学创作看得很神秘,一生都喜爱着这件事,只不过公务繁忙,偶有“事太多”与“时间少”的感慨罢了。

即使是喜爱文学的人,下决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也并非常见,更何况是一位戎马倥偬的部队领导。真正促使萧克写作《浴血罗霄》的,是一本苏联小说。西安事变后,萧克读到了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这本书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为中文,鲁迅为译本做了序,称赞它是“鲜艳的铁一般的鲜花”。《铁流》中俄国工农武装的故事及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令萧克激动不已。行军路上,“放眼黄土高原,追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感到心潮起伏: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影响也更深远。他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里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应该有人记录下这一切,写出中国的《铁流》。

萧克决定自己写。经过构思,他准备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以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七七事变”前,他已经开始动笔。他平常极少参加其他娱乐活动,挤出不多的时间来用于写作。有时战事繁忙,小说创作也不得不中断。遇到部队短暂的休整,他就又重新执起笔来,每天晚饭后,“在小饭桌上点一支洋蜡,放一摞白纸,一写就到深夜”。关向应政委打趣地说:“老萧,你要不当兵,准会去搞文艺工作。”

不久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也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来到了平西马栏村,在斋堂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抗日战争年代,除了打仗、反扫荡、军队建设,还有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一位司令员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写作的时间一般还是在夜晚,或是躲飞机的时候。

那时,日寇设在北京的航空学校,以平西作为演练目标,常常来轰炸射击。每到防空袭的时候,萧克就搬上个小凳子,朝村外的山坡上边一坐,就开始写作了。当时躲敌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萧克在后记中回忆道:“这时,无论飞机怎么飞来飞去,都影响不了我的思路。”《浴血罗霄》的初稿,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在煤洞子里,萧克用了两年多业余的时间写成的。

小说初稿暂定名为《罗霄军》,有40万字。随后的四五年里,萧克又先后作了多次慎重修改,但他还是对自己业余时间急就的作品感到不太满意,即使很多人好奇,他也没有拿出来示人。

作家马加曾生动地记述过抗战时期萧克在马栏的画面:萧克指挥着“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地区的游击战争,但他并不显得疲惫或者匆忙,他用掌握部队的技术掌管自己的时间。不做无聊的消遣,不说一句闲话,不吃零嘴(帮助思考的当地特产海棠果是例外)。他也能抽出时间去看小说,桌头放着《铁流》《红楼梦》《被开垦的处女地》一类作品。在马加的描述中,萧克对自己的作品表示了“非常的谦逊”,他对《铁流》却称赞不已,认为“那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

时任《晋察冀日报》主编的邓拓是萧克小说初稿的第一个读者,他读后对萧克说,还可以再充实一些,不怕内容多,多了可以删。萧克虚心听取了意见,又做了两次修改。

1985年底,萧克从繁忙的一线退下来,这才下决心再次修改这部书,准备出版。从开笔到出版,历经了许多波折,半个世纪过去了,萧克也从一个29岁的青年成为81岁的老人。夏衍在一口气读完《浴血罗霄》后表示:这是一部“奇书”。虽然写军事、长征的作品有很多,但总是容易把双方都写成铁板一块,像这样真正写出工农的生活和思想斗争的很少。

作品的真实可感,使《浴血罗霄》成为“一个红军指挥员的战场日记”。这种创作风格,是萧克有意识地去努力达到的。在马加的回忆中,萧克曾惋惜地对他说:“中国有革命战争,但是没有描写革命战争的切实作品。描写战争的作品是多的,但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比如描写枪声总是用‘啪啪’几个字来代替,炮声一定用‘轰轰’的字眼,大家全成为习惯了。”真实的战场情况其实是,“枪声在高处是一种声音,在低处又是一种声音,远近,有没有危险,一个有战斗经验的人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声音听出来”。

萧克将军以80高龄,再次执笔修改小说初稿时,他闭门谢客,并在工作室挂了一副自己写的对子:“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更难闲。”因搁置了多年,原来的好多情节都淡忘了,他就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原稿,一章一章地記下内容提要,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写出小传,再一点一点地记下自己的修改构思……为了体会当年的真情实感,盛夏之际他还专门到南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趟。对于书中引证的历史资料,他也力求准确,哪怕是一句古语,也尽力查到出处,予以校订。对于一些善意、合理的批评意见,他也在修改中都适当吸收了。据责编董保存回忆,“定稿送工厂之后,他又从头到尾把25万字的底稿连看了两遍。不仅改了一校稿样,而且还亲自校看了二校样稿”。

经过了一年多的修改,文稿付印,定稿时书名由《罗霄军》改为《浴血罗霄》,在1988年“八一”建军节如期出版。萧克也没有忘记小说第一个读者邓拓对《浴血罗霄》的建议,此时邓拓已经离世,萧克还特意邀请了邓拓的夫人丁一岚出席首发式。这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奇书,就这样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浴血萧克邓拓
平生赢得豪情在
萧克镇南历险记
俄罗斯见闻:浴血白桦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浴血反“围剿” 烈火铸军魂——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中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
裹着鲜花的毒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