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张寿宝
(1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陕西 安康 725000;2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 安康 725000)
茶产业是安康的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安康市坚持狠抓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创建、科研创新等关键环节,茶产业规模面积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品牌市场日趋完善,助农增收越发显著。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78个镇办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达109.6万亩,年产茶4.72万t,综合产值突破280亿。
在安康市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基地建设规模大、示范带动成效好、农户脱贫增收作用明显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汉滨区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土地资源化零为整、集中连片,结合当地优势传统种植产业,抓好产前、产中的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了“一块土地两类树、两种渠道增收入、三代服务提质量、四化组织促服务”的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了有组织、有技术、有劳力的专业化农业服务团队,实现了生产方式集成、管理水平提升、农民有效增收的优化服务模式,促进秦巴山区合作社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几年发展,该合作社2014年10月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11月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示范社”;2016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等部门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汉滨区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中心社区,合作社产业基地海拔500~2000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年平均253 d,年平均日照时数1 811.5 h,年总辐射107.5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799.3 mm,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由陈华、陈鸿昌等6名发起人出资505万元作为入股本金,吸纳120户农户以500亩土地形式入社,将山区地形零散耕地通过流转的方式整合连片,陈华任理事长。后又陆续吸收相邻凤凰村社员300户,流转1 500亩土地入社,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有基地2 000亩。基地主要栽植品种为陕茶一号和龙井43系列,并配套土地喷灌设施,在园区内修建生产道路11 km,梯田埂3 km,修建蓄水池3 000 m3,排水渠8 000 m,基地已建成为具有安康特色的石坎梯地高标准茶叶农业园区。
2.1 一块土地两类树。汉滨区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牛蹄岭山地居多,经邀请市县专家实地评估,广泛征求民意,实行了“一块土地两类树”种植建议。“一块土地”是指将山区地形零散耕地通过流转的方式整合连片,在空间上大致成为一整块土地,方便农用机械作业和社员服务管理。“一类树”即园区按照地势和范围统一规划,按照区域种植不同的茶叶品种,中心社区以陕茶一号为主,凤凰村以龙井43系列为主,方便农户农事操作和茶叶分类管理。“二类树”即在茶园周边种植金钱橘和观赏樱花树,既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还使得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2.2 两种渠道增收入。汉滨区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高山富硒茶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两种渠道来确保农户增收。一是流转土地增收,合作社茶园建设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牛蹄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在土地流转、茶园建设中工作进展十分迅速。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低收入农户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据测算,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茶园管理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每年户均获得土地流转费2 000元左右。二是雇佣务工增收,茶园现有全套绿茶和红茶制茶设备6台,制茶管理工年人均收入8 000元,年户均增收入10 000元。3~10月春秋2季采茶忙时需要务工人员500人/天,每人平均100~300元/天,每个采茶工人年均可增收6 000余元。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带动了全镇580余人就业,不但为农户带来了土地流转收入,而且实现了农民变产业工人,为当地农户增加了两种收入渠道。
2.3 三代服务提质量。合作社将农户土地流转后,农户还是合作社一员,合作社的效益高低和他们息息相关。合作社采用统一代耕、代管、代收的“三代”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生产中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单出售“四统一”,解决了“种啥,如何种”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种子、技术、生产资料、土地、产品五个半托管,解决了茶业生产“愿意托、专业干、规范做、效益增”问题;通过托管服务,文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担任管理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制茶、销售工作,企业增效增加了务工农民收益。农户可根据自身的兼业状况和劳动力状况,自行选择将全部农活托管给服务组织或将部分农活托管给服务组织,年迈的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幸福生活;年轻的农民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劳动力在打工和种地之间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既灵活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地整合了当地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产后成品作物由合作社订单出售,保障销路。
2.4 四化组织促服务。一是服务规范化,要求各服务社员明确服务程序、执行服务流程、履行服务协议、保证服务质量。在“自愿加入、退出自由”的基本原则下,让农户明明白白“投资”、清清楚楚“获益”、安安心心半托管。二是管理统一化,传统农耕的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就是过于分散,凝聚力不强。为突破这一局限性,合作社建立了社内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对服务人员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违约行为予以警告、严重警告、清算退出等处理,实现带头人研事—承包户管事—雇佣户做事三级分管服务,职责明确统一管理。三是技术实效化,半托管服务推行后,土地集中连片,能够大幅减小农用机械在山区地形作业的难度,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合作社邀请当地专家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培训,以现场会、院落会、网络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社员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先进技术与服务组织对接落地,技术集成配套,操作及时到位,进一步提高了科技贡献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四是产能责任化,社员可选择承包责任制的方式,由合作社按亩支付管理费用,订立书面责任合同,社员承担产能责任确保亩产量,以此保证农民务农收益。
近年来,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栽种的都是生长期较长的茶树、柑橘和樱桃树,制茶设备投资也较大,但收益缓慢,工人雇佣工资逐年加大,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合作社资金有限,即使有强烈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却苦于融资困难而不能实现。目前,合作社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机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同时部分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影响了土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量和品质,约束了合作社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3.2 人才储备匮乏。合作社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户,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没有经过高层次、正规、系统的学习,经营管理水平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社经营缺乏应有的活力,后续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制茶工艺从量产到精细的提升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4.1 多方合作,争取技术支持。应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积极联系中茶所、安徽农大、江西婺源茶校等茶业专家、教授给予技术支持,参与合作社建设。支持管理人员参加职业农民培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生产经营能力。使合作社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展示园,利用优质的原材料制作高品质的茶叶,做精做细,提升品质和价格。
4.2 积极协调,争取政府支持。一是合作社积极向国家申报立项,将合作社规划纳入高新技术开发计划,使合作社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和村委、村政府加强联系,以村部牵头和农户协商签订合同,合作社再从村部手中统一签订流转承包合同,延长承包期,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合作社做大做强。
4.3 多措并举,争取项目支持。茶树、金钱橘和观赏樱花都是长效树种,前期投入资金大,只靠合作社自己筹措,力量薄弱,应以合作社投入为主体,实行多元化、多渠道融资。一是增加项目投资,以安康市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地方政府、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多元投入相结合。三是依靠合作社产业基地的牛蹄岭红色旅游资源,带动4月春茶采摘和樱花观赏,9月秋茶和金钱橘采摘带动旅游,实现农旅结合、企业发展、农户增收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