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瑾,林嘉慧,蔡佳怡(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古代敦煌艺术来源于佛教,敦煌艺术的中心莫高窟是现存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庞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文书再现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很快掀起了敦煌研究热潮,莫高窟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因此有关敦煌艺术起源寻根大面积的讨论迅速火热展开。关于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大多西方学者将敦煌艺术的来源主要归纳于西方,敦煌艺术在吸收了佛教艺术后逐渐发展,是古希腊文化的“东渐”,并由此得到“西来说”。大多中国学者持有的观点是敦煌艺术来源于东方,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认为中原文化的“西延”是它的源流。论证点主要为青铜器上的纹样、壁画图案、兵马俑,还有墓室砖画等与敦煌艺术有关联的众多实物案例,由此论证“东来说”。
自汉代以来,敦煌作为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成为中外经济繁荣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都市。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就是从这里传入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大力推崇。统治者们用佛教控制思想,以巩固统治。战争带来的灾祸使人们苦不堪言,这也是佛教传播的条件。人们希望从宗教中获取安慰,因而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雕佛像、凿石窟、绘壁画等佛教活动逐渐盛行,于是产生了敦煌艺术。敦煌艺术既是中国艺术史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的盛宴。
敦煌石窟艺术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壁画艺术和彩色雕塑的重要特征是融合了对佛教神圣化的诠释和西域地区原始粗犷的表现风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佛教在隋唐时期变得更加繁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支教派,佛教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神秘而深邃的佛教教义广泛传播,在此期间佛像世俗化进程开始加速。最明显的变化是,在这个时候,佛教雕像已经从佛教人物的完整代表转变成对皇帝和地方领导人的映射。因此,佛教在逐渐传入中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在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千年敦煌壁画,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是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融汇的璀璨结晶,同时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瑰宝。它被称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中壁画“飞天”的艺术形象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作为人类历史遗留的多元一体的艺术瑰宝,敦煌文化吸收并传承着传统文化精华。壁画“飞天”作为敦煌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如同敦煌艺术的名片一般为人熟知和称赞,它题材经典,造型精美,装饰性构图、线描和晕染技巧,乃至艺术风格都很有参考价值。这种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对当代众多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敦煌莫高窟曾经有四百多年无人管理,这样一处博大精深、意义非凡的世界宝藏,曾遭遇严重的盗窃和破坏。但是幸好考古学家们不惧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毅然决然地来到敦煌莫高窟。为了保护和发扬敦煌艺术价值,他们选择一生坚守敦煌。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地方考察中多次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探查,表明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恢复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再次流行起来。敦煌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偏远地区,很多人由于时间、距离和物质条件等原因没有机会去实地亲身感受其魅力、领略其风采。为了更有效地传播敦煌艺术,本文以其中著名的飞天形象为例,介绍其艺术形式和历史渊源,让此艺术瑰宝不被历史遗忘,绽放绚丽光彩。
当今的艺术创作形式偏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深受西方的影响,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再利用程度都远远不够。“飞天”艺术作为敦煌壁画艺术的经典代表形象,对现代艺术设计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敦煌艺术在面临当代艺术创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怎样抓住机会找到创新点,如何让当代艺术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指引作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十六国·北凉《尸毗王本生图》壁画重彩 纵8厘米,横125厘米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
西魏《起舞飞天》莫高窟第249窟 南壁
西魏《听法飞天》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最初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飞天的身姿灵动飘逸,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翻看佛教典籍时,我们不能直接找到“飞天”这个词,因为它在佛教中主要名为乾达婆、紧那罗。敦煌飞天的演变是在不断学习和改变中发生的,它不仅继承了印度飞天和中国道教羽人的特点,还吸收了古印度和西域的文化风格、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敦煌飞天作为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性符号,以表达主观情感为目的,是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为标准被运用到飞天形象塑造当中的,它赋予了飞天舒展热烈的造型。飞天借助丝带脱离地心引力在空中飘飞,展现了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又充满想象的场景。敦煌飞天的造型不胜枚举,它不受现实物象的约束,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飞天造型。敦煌飞天的艺术形象也是世界瑰宝,当细细去品味时,我们能发现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回看历史长河,朝代在不断地更替变化,敦煌飞天形象在艺术特征上也受到了朝代更替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
“飞天”形象经历了长期演变,每个时代的新旧文化冲击都造就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的变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敦煌文化形成冲击,但更多的是融合和吸收。
早期我国的敦煌飞天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时候还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受西域风格影响,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到了北魏时期,飞天形象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明显的转变,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中国式的飞天艺术。由于这时候的敦煌飞天壁画还未完善,飞天形象仍处于临摹学习阶段,画面线条和用笔风格放松豪迈,颜色搭配也十分大胆,巧妙地运用色彩搭配大色块,把飞天艺术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相比于后期飘逸灵动的敦煌飞天形象,此时的飞天形象比较古朴稚拙。
隋代《飞天》莫高窟第427窟 南壁
在十六国·北凉《尸毗王本生图》构图中,尸毗王在画面的左边,右手托着鸽子放在腹前,边上有一个人在割他的腿肉,但尸毗王神情庄严沉静,眼神明净,坦然“割肉贸鸽”。画面情节虽然不多,但是关键的故事情节饱满,主体人物突出。人物都是以平列式散点分布,脸形椭圆,修眉高鼻,长眼阔嘴。画面的上方还画有飞天,舒展的飘带丰富了画面内涵,也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敦煌飞天仍然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当时造型简约、笔意粗拙的风格特色。画面以赭红色大面积打底,这在魏晋墓壁画中早已出现,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起稿底色大抵相同。可以看到画面中飘动的吴带是用矿物质石绿来涂绘的。尸毗王赤裸上身,肩飘绿巾,十分醒目;画面中的人物都穿戴着西域的衣冠服饰,富有地域特色。人物身体局部用深赭、深褐色勾勒轮廓,使人物更加突出,用纯白的颜色涂抹眼鼻等处表现面部、肢体,这被称为“醒”笔,可以提清画面精神。此壁画的尸毗王以单幅画的形式出现,画面造型简单,手法古拙粗犷,色彩朴实浑厚,富有奇幻浪漫的情趣。北凉到北魏的敦煌飞天形象从引入到慢慢突破,从部分飞天形象上可以看到西域飞天的影子,但是有些地方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逐渐本土化。
西魏到隋代,敦煌飞天艺术形象处于融合时期,风格出现了很多变化,飞天的数量也增多了,在刻画技术方面也进步了许多,同时出现两种不一样的飞天形式,共存的飞天艺术现象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第一种是西域式飞天,有着北魏飞天艺术形象的特色,画面粗犷,线条流畅。绘画特色和北凉时期也有点相似,但是在画面表现上使用了更多中国画的线造型,融入了更多中国特色,形象也比北凉时期更加丰富。第二种风格是偏中原式的,人物形象面目清秀,棱角分明,头梳双髻,穿着宽大的衣服,系着宽阔的带子。还有一类是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出现的“飞仙”“羽人”。
莫高窟第249窟南壁《起舞飞天》中的主要人物上部飞天的身上穿着黑里微带赤色的长袍,人物形象偏中原风格,在柔软的舞姿中翩翩起舞,伸手向前抓住龙的尾巴。下部飞天形象中的人物脸型圆润,上半身裸露,和上部的飞天形象有相似之处,柔软的身形呈倒立状。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听法飞天》中人物留着两缕鬓角,弯弯的眉毛,娇媚的双眼,戴手镯配项链,长裙飘逸空中,形态一波三折,给人一种动态美的感受,画面没有很重很突出的颜色,整体以淡雅的颜色为主,人物的形象特征也是偏中原人的外貌特征,惟妙惟肖。这时期的壁画风格大多是夸张的,但正因此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隋代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37年,但是也占据了敦煌飞天艺术史上的重要一环,这一时期创造的飞天形象最具有创造力,表现出动感飘逸的活力。隋代的飞天基本都是中原女性造型,面相清秀,身形纤细。飞天形象的造型也开始多样化,服饰风格也开始变得多样不拘一格。之前大多数飞天形象姿势都是呈“U”字形。隋代向我们展现了西域式飞天,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原式的飞天艺术,更有中西合璧式的艺术形式。
从莫高窟第427窟南壁《飞天》可以看到其在四壁上部都画了天宫栏墙和飞天,背景是用深蓝色描绘的天空,飘带在空中散落飞扬,与天空的流云配合,营造出动态美的效果。画面中深褐色和蓝色相互交错,焕发出神秘的色彩。从整体发展趋势上看,隋代的飞天处于不断交流、不断创新的阶段,也为唐代的飞天奠定了中国飞天的基础。
经过前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艺术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步入成熟的阶段。此时的飞天壁画也因着唐代昌盛的国力而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形式和色彩都变得多样化。前期的敦煌飞天艺术里面还有部分西域飞天艺术的韵味,但是这时候的敦煌飞天艺术已经走向成熟。唐代也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和盛唐是敦煌飞天的发展时期,前期的敦煌飞天相比于后期更为自信。回顾敦煌飞天的发展过程,初唐、盛唐是敦煌飞天发展的早期,这时候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唐代前期繁荣强盛,经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中唐和晚唐处于敦煌飞天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敦煌处于吐蕃异族管辖,敦煌渐渐开始走向没落。后期也因为战争动乱,国家势力渐渐衰落,飞天的基调变为平淡忧伤,反映了晚唐衰败的景象。敦煌飞天中积极明快的色彩不再,没有了之前飞天的飘逸感,五代到元代时期的敦煌飞天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时的敦煌飞天艺术带有些许晚唐时期的风格韵味,但是在其形态风格色彩上没有更多的创新,渐渐开始变得呆板。飞天敦煌的形式固定后呈现下坡路趋向,逐渐走向衰亡。
飞天艺术在中国大放光彩,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飞天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当代社会,艺术类似于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注重兼收并蓄,汲取营养,并为我所用,而飞天的历史发展进程正是对内在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整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完美艺术与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飞天艺术源于现实,但也超越了现实,其与现实艺术相结合,成为高于现实的精神境界。飞天艺术的形式和精神内涵是世俗与高雅的结合,这就需要现代艺术和设计工作者对其加以深刻理解,将其设计成艺术。只有符合当代积极的审美价值并引导审美方向,增强其传播价值,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传递高质量和深刻内涵的艺术观念。因此,艺术家们也应该对敦煌飞天的传统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并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不断超越、锤炼的精神来表现它。
敦煌飞天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对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来说意义深远,国内外很多服装设计师提炼出其中的艺术元素并应用于西方礼服的形式中,使中西元素进行巧妙的碰撞,彰显西方的时尚潮流又不失东方独具的艺术魅力。2016年4月,敦煌研究院设立了专门的文创机构,研究人员努力策划与敦煌文化有关的创意产品与创意活动。2019年10月7日,“敦煌博物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手书”上面绘有的敦煌壁画元素,让敦煌文化与新式潮流相遇。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腾讯开发的“敦煌诗巾”文创小程序,成为2020年世界五大广告创意奖之一的作品,这是顺应“互联网+新文创”的一次全新尝试。用户可以通过独立元素信息进行查询,探索敦煌文化的内涵。
在许多敦煌IP联名里,敦煌飞天是那个最独特、最亮眼的存在。桂格燕麦联合敦煌博物馆官方IP授权机构推出了敦煌飞天限定礼盒。礼盒在设计上保留了飞天轻盈优美的身姿和敦煌艺术作品丰富艳丽的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元素的特征。礼盒上的五种飞天形象姿态不一,各具特色,展现出千百年来飞天的发展历程。京东与华为合作的敦煌博物馆官方联名,在保护敦煌艺术作品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并运用了特殊的材质制作,展现了敦煌的灿烂辉煌,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梦幻西游携手敦煌博物馆官方IP授权机构,以“保护—传承—再创造”的联动理念,真正保护敦煌文化,深入研究敦煌文化,对敦煌文化进行再创作,让人们充分领略了敦煌的艺术性和流行元素融合的风貌。除此之外,《王者荣耀》也依托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原型,为游戏人物设计同款皮肤,依托个性化的媒介形态实现敦煌文化的再开发,拓宽了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同时,利用数字游戏实现敦煌符号的可视化,使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的壮观与美丽深入人心。
敦煌文化在被新媒体包围的环境下受众人群越来越广泛,全方位的讲解并配合图文与视频加深了用户对敦煌文化的印象,并且以娱乐互动形式使敦煌文化传承更有趣味性,同时,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也让敦煌文化更加生动活泼,不再沉闷。与之相关的纪录片例如《敦煌》《如果国宝会说话》《守望敦煌》《敦煌伎乐天》《对望—丝路之旅程》等。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集中来自敦煌研究院的《飞天》和《敦煌经变图》多方位呈现了莫高窟的精美绝伦,诠释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纪录片《敦煌》,使用数字技术将静态的敦煌壁画与3D动画效果结合,不仅使画面动感十足,而且壁画中的人物图像也更加清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该方式将敦煌壁画的内涵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通俗易懂地解读出来。月关工作室与敦煌画院联名雕像作品—《飞天佑福》,从设计到开发,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以飞天、神鸟、亭台楼阁与太阳、三足乌,重筑了中国独特的宇宙空间感。飞天仙子裙袂飘飘、衣带舞动,作为美好的化身,从敦煌壁画中翩翩飞到我们身边。从内容制作到艺术呈现以及传播都离不开数字和网络技术。无论是《国家宝藏》,还是《登场了!敦煌》,都是以敦煌文化 IP 为内容核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将现代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融入敦煌文化的传播,从而使敦煌文化元素融入当代人生活,让现代人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日中,中国艺术体操代表团进入团体全能决赛,比赛结合了敦煌飞天艺术的元素,以“敦煌飞天”为五球主题。在决赛中,中国运动员们身着带有敦煌文化元素的体操服装,造型动作令人赏心悦目,并配以悠扬大气的民族风格音乐,抛球的精准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完成了一系列优雅流畅的动作,整套动作展现了中国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艺术气息,让东方之美再次惊艳世界,彰显出中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样的精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魅力,能够让国人乃至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敦煌文化与敦煌艺术,让中华民族的瑰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感受和学习敦煌文化艺术精髓,获得应有的世界认同和文化地位。
本研究结果说明敦煌艺术的形式和历史文脉作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对现代艺术创作和新媒体传播具有指引意义,其艺术形式对绘画和设计都具有参考性,对艺术的创新和商业的利用都可以巧妙融合。当今艺术在挖掘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在丰富敦煌艺术的内涵,利用传统元素和敦煌形象创新设计结合当下传播媒介便可以实现敦煌艺术的再生,实现古人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完美对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传播手段融合。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多运用了敦煌元素,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理解敦煌壁画的内涵,感受敦煌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让敦煌艺术不再是生硬的纸上字画而是活跃在我们身边各个角落,成为为人熟知的形象,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当今敦煌艺术的再创作指明方向,将曲高和寡的敦煌文化知识通过媒介技术转化,虽然其艺术魅力变得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和记忆,但是过于商业化、流于表面的传播形式不能达到对其内涵的挖掘和呈现。以多元形式传播和发展敦煌文化是当务之急,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利用国潮流行趋势达到营销目的。
因此,后续研究会对敦煌艺术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文化进行深挖并且与当今艺术设计结合,让“飞天”形象不只是一时博眼球的财富密码,而是更久远地屹立于艺术之林,在继承发展与吸收再创的同时保持特定的文化内涵。随着新媒体矩阵的建立,敦煌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日渐丰富,在开拓敦煌艺术元素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应积极寻找丰富敦煌文化内涵的方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