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爵柱等级研究

2022-12-08 11:28:48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伞状殷墟青铜

王 清(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殷墟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侧,于1976年被发掘。妇好墓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墓主人为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是殷墟发掘以来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共出土40件青铜爵,其工艺、造型等都已比较成熟。“爵”的定名始于宋人,其形体主要特征有:较深的筒状腹,口缘前有为倾倒液体用的长流口—“流”,后有呈尖状的“尾”,流上近于口缘处或偏靠流一侧的口缘上立有两个“柱”,器腹一侧有把手“銴”,腹底有3个尖而高的“足”[1]。40件青铜爵的大体形制就如朱凤瀚先生所述。40件青铜爵銴内有不同的铭文。据此特征,笔者在发表妇好墓发掘成果时,将40件青铜爵分为了6个类别。

一、殷墟妇好墓青铜爵的等级分类

铜爵和觚是商代高规格墓葬中常见的组合。学界通常认为,同一商墓出土的青铜爵和觚应是配套的,并且数量呈对等关系,套数越多,拥有者身份地位越高。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妇好墓时根据铭文将那40件青铜爵划分为6种形式,并没有对其做等级高低的区别。岳洪彬在《论妇好墓随葬铜觚爵的配制及相关问题》一文中,对于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铜觚和铜爵进行了等级分类。岳洪彬先生有提到,晚商时期的铜觚根据是否有扉棱以及扉棱的状态可以划分为3种:一是无扉棱;二是腹部和圈足有扉棱,通常人们称之为“半扉棱”;三是通体扉棱。无扉棱者规格最低,半扉棱者规格高于前者,通体扉棱者规格是最高的[2]。

图1 铜觚

第一组,妇好大型爵,两件,成对出土。质厚重,铸作精美,极为少见。宽长流,尖尾,伞状柱,深腹卵形底,兽头銴,三棱形锥尖实心足。腹有扉棱3条,流、尾下也各有1条扉棱。流下饰蕉叶纹,尾下饰大三角形纹,口下有7个小三角形纹,其下接饰鸟纹两组,腹饰饕餮纹两组。銴内壁铭有“妇好”二字。第一组青铜爵,成对出土,其体积在青铜爵中是极其罕见的,其他爵大多二十几厘米,而这两件在37厘米左右,单论体积就已颇具气势。通高37或38厘米,壁厚0.6厘米,足高17.4厘米左右,重4.4公斤。妇好大型爵之所以是最高规格的礼器,是因为它通体布有扉棱,纹饰精美,制作精良,重量达4.4公斤。

图2 妇好大型爵

第二组,妇好平底爵,10件。长流尖尾,伞状柱,圆腹平底,兽头銴,三棱形锥尖实心足,腹有扉棱3条,流、尾下也各有一条扉棱。流两侧各饰夔纹,流、尾、口之下分别饰以蝉纹,颈有长尾对夔纹,腹饰夔纹。銴内有铭“妇好”二字。通高25.7~26.9厘米,壁厚0.5厘米左右,足高11.4厘米左右,重1.6公斤左右。第二组妇好平底爵较第一组规格较低,但是相对于其他青铜爵来说已经是比较高的了,它也是通体扉棱,纹饰精美,其体积和重量较其他青铜爵高出一截。

这两组青铜爵规格较高,銴内有铭“妇好”二字,直接与墓主人相关,是兽头銴,其他的都是半圆形銴。

第三组,平底爵,9件。窄流尖尾,菌状柱,粗腹平底,半圆形带状銴,三棱形锥尖实心足,腹有扉棱三条。流下饰叶状纹,尾饰大三角形纹,口下饰小三角形纹,下接云雷纹一周,腹饰饕餮纹。銴内有铭三字。通高22.3~23.5厘米,壁厚0.3厘米左右,足高11厘米左右,重1公斤左右。

第四组,亚其平底爵,9件。形制与第三组爵极其相似。流下饰叶状纹,口及尾下均饰三角形纹,颈有一周云雷纹,腹饰饕餮纹。通高22.4~23.3厘米左右,壁厚0.3~0.4厘米,足高11厘米左右,重1公斤左右。第三组和第四组形制极为相似,半扉棱,体积和重量较第二组少一截,纹饰也较精简。

第五组,束泉卵形底爵,9件。窄流尖尾,菌状柱,半圆形带状銴,深腹卵形底,三棱形锥尖实心足,腹有扉棱三条。铸纹细浅,流、尾下均饰叶状纹,口下饰小三角形纹,腹饰饕餮纹。銴内有铭“束泉”二字。通高18.9~20.0厘米,壁厚0.3厘米左右,足高10.5厘米左右,重0.8公斤左右。

第六组,卵形底爵,一件。形似第五组,下腹较鼓,流较平,腹部只有一条扉棱,流、口及尾下均无纹饰,腹有饕餮纹。銴内有铭二字。通高20.4厘米,壁厚0.4厘米,足高10.9厘米,重0.95公斤。第五组青铜爵与第六组相比,通高较矮,壁薄,重量轻,但是纹饰精美;而第六组青铜爵仅一件,较第五组青铜爵腹有3条扉棱,第六组青铜爵只有1条扉棱,且仅腹部有纹饰。

殷墟妇好墓随葬器物中的绝大部分应是墓主人生前通过各种手段逐步积累起来的,少数则是墓主的后人为墓主所做的祭器和明器。规格最高的是墓主生前自作的器物,两件妇好大型爵和10件妇好平底爵;其次是墓主母族为她所作的器物,为C组的9件平底爵;规格较墓主母族所作器地位低的是方国的贡品,9件亚其平底爵;规格较亚其平底爵低的是九件束泉卵形底爵;规格最低的是F组的卵底爵,仅一件。

二、殷墟妇好墓青铜爵柱的类型与爵的等级对应关系

A组,妇好大型爵,两件,通高37或38厘米。伞状柱,柱高6.6或7.3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8%~19%。爵柱顶饰圆涡纹,柱表饰三角形纹,一周云纹。

B组,妇好平底爵,10件,通高25.7~26.9厘米。伞状柱,柱高5.0~5.5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9%左右。柱顶饰圆涡纹,柱表饰小三角纹,一周雷纹。

C组,九件,通高22.3~23.5厘米。菌状柱,柱高2.8~3.4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4%上下。柱顶仅有圆涡纹。

D组,亚其平底爵,9件,通高22.4~23.3厘米。菌状柱,柱高2.6~3.2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4%左右。柱顶仅有圆涡纹。

E组,束泉卵形底爵,9件,通高18.9~20.0厘米。菌状柱,柱高2.3~3.0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4%左右。柱顶仅有圆涡纹。

F组,1件,通高20.4厘米。菌状柱,柱高2.7厘米,柱高与通高的比率是13%左右,柱无纹饰。

笔者将青铜爵的等级分成了6组。从它们在器物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形状、纹饰等方面对爵柱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组和第二组青铜爵作为高规格的礼器,爵柱是伞状柱,其他青铜爵则是菌状柱;前两组爵柱在器物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可以说是高规格的青铜爵用爵柱在彰显它的地位;从第一组到最后一组青铜爵,爵柱上面的纹饰也随着等级的降低呈现由精美到无的态势。

青铜爵柱的形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二里头时期萌芽,真正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殷商,于西周衰败。从爵柱出现到成熟再到衰落,夏商周三代,近千年的时间,青铜爵柱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生着变化。爵柱的位置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流口连接处向中间移动。当然,这中间亦有反复。青铜爵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盛行于商周,衰落于西周中后期;青铜爵柱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无柱发展到四期的钉状柱,此时的青铜爵柱极其矮小,似乳钉状,如图3所示;殷商时期是爵柱发展的高潮,出现了以伞状柱和菌状柱为主流、其他形式柱为辅的多种爵柱形式。二里头时期的青铜爵无爵柱,即使有也是极为细小、矮短的,其本身条件无法满足承托、提拉、滤酒等功能需求;到商周时期,爵柱向高大、美观发展,这时期的爵柱才有可能满足条件,到西周时,爵柱已经变得高大精美,如图4所示。爵柱由无或矮小粗糙发展到高大精美甚至多样的缘由暂且不提,但不能否认爵柱确实经历过这一过程,对于爵柱功用的猜测也不能离开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关注。

图3 妇好平底爵

图4 束泉卵形底爵

自从宋朝人为爵定名之后,关于爵柱的功用就一直猜测不断,学术界亦是多有研究,但一直众说纷纭,有挂肉的,有分须的,有节饮的,有滤酒的,有便于提拉的,等等。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趋向于认为爵柱拥有实用的功能,到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地出现了爵柱具有美化或者象征意义的声音,只是极少。

关于爵柱功用最早的看法可能是吕大临[3]在《考古图》中提到的“今两柱为耳,所以反爵于坫,如鼎敦,盖以二物为足也”一言,他认为爵柱作为支撑点起到辅助作用。张光远先生等[4]根据早商陶爵的造型,按初始创制爵形器,“爵器雏形既定……故到了商代晚期,铜爵已具备坚挺厚实的稳定造型,观其立柱顶天,刀足插地……爵器可推为最具动态美的造型艺术杰作”,他提出爵柱是用以美化爵形的。张光远先生从艺术造型以及审美的角度来研究爵柱,将目光转移到爵柱本身,提供了一条除实用功能以外的另一种研究途径。

图5 二里头出土铜爵

图6 西周兽面纹爵

三、结语

初期的爵柱实际功用并不大,其象征意义反而更为重要。在夏商周三代出土的器物中,爵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器,也是礼仪之器。青铜爵本身地位就极其尊崇,更多的是将其用在祭祀、宴飨和赏赐上。夏商周三代逐步构成了以“礼”为核心的统治文化,其影响深及人们日常生活,赐爵和祭爵遍及政治及日常生活。殷墟妇好墓作为皇室墓葬,其地位等级显而易见。通过上文的分析,40件青铜爵的等级以及爵柱在其中的地位,以妇好墓出土青铜爵为基础,得到这一观点:爵柱不仅象征着地位的尊崇,还是仪礼的象征。

猜你喜欢
伞状殷墟青铜
古老而美丽的神秘海洋生物——水母(二)
青铜之光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44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4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2
新型自行伞状灌溉器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殷墟
风中的韭菜花
藏天下(2016年9期)2016-04-12 22:33:42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4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