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双耳杯形制来源探析

2022-12-08 11:28:22王书颖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耳双环杯子

王书颖(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从古到今,杯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史前考古发现中,虽然有一些容器可以归为杯子,但当时还没有杯子这个概念。后来,进入有史时期,才逐渐有了杯子的概念。人们对杯子这种器型也有了特定的认知。东汉许慎①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杯,㔶也。从木、否声。”所以,“杯”也作“桮”。杯子作为容器的一种,最初应该是用来盛水。根据考古发现,最迟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能用谷物酿酒了。杯子很早便用来饮酒。后来,杯子还经常被用来饮茶、喝咖啡、喝饮料等。目前所见最早的杯子是陶制的。到了夏商周时期,青铜杯出现了,即青铜制的爵、觚等器物。再后来,水晶、漆质、玉质、瓷质等不同材质的杯子相继出现。从《说文解字》的释读来看,当时的杯子通常是木制的。笔者认为所谓木制的杯子应该就是考古发现中那些漆木做的杯子。今天,玻璃、塑料、不锈钢制的杯子更为多见。杯子还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杯子的造型和装饰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丰富。世界范围内杯子造型各式各样,种类丰富,如大小不一,高矮不同,还可分为带把和不带把、带盖和不带盖。其中,双耳杯在中国和西方都曾大量出现过。

一、中国古代双耳杯遗存梳理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双耳陶杯。例如山东博物馆藏的黑陶双耳杯(图1)。这件双耳杯腹部两侧各置两个环耳,整体杯身大,双耳小。陕西榆林张家湾村出土的彩陶双耳杯环耳较大。这件器物的整体造型更像是小罐子。

图1 史前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 山东博物馆藏

到了战国时期,双耳杯发展出了一种特定的形制—耳杯。耳杯属于饮酒用器,而且多在招待宾客、开设宴会时使用,比如南朝的谢朓就曾经作诗“玉桮邀上客”②。耳杯的外形多为椭圆形,器壁为弧形。与秦汉时期的高足杯不同,耳杯杯身较矮,进深较浅。耳杯两侧各有一弧形耳,多呈半月形。半月形的双耳又好像鸟的双翼,故称作“羽觞”。“羽觞”一词曾多次出现在《汉书》等文献记载中。《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觞”指的便是耳杯。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耳杯十分流行。考古发现的耳杯也多见于这个时间段,尤以汉代为多。唐代耳杯仍在使用。唐以后,耳杯这种造型就消失不见了。

就耳杯的材质来说,有漆质、陶质、玉质、蚌壳、金银等。其中大多数为漆质,极少数为玉质。出土的汉代漆耳杯多饰红黑彩(图2)。纹饰有凤鸟纹、云气纹等。玉耳杯极为珍贵。考古发现,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耳杯,有的光素无纹,有的则饰有云气纹、兽面纹等纹饰,例如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就出土了玉耳杯(图3)。这件玉耳杯的内壁及双耳上都饰有几何化的云气纹,与同时代许多漆耳杯上的装饰如出一辙。唐代耳杯的材质有金银的,也有三彩釉陶的。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就发现了鎏金鸳鸯纹银羽觞(图4)。其形制仍然延续以往的椭圆形、浅腹以及像双翼一样的双耳。

图2 西汉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湖南博物馆藏

图3 西汉 海昏侯墓玉耳杯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图4 唐 鎏金鸳鸯纹银羽觞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除了耳杯,还能见到带有明显外来色彩的琉璃双耳杯(可能是由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器物,也有可能是本国仿制)。杯身两侧各有一环形耳,与前面提到的耳杯风格迥异。这种形制与西方古代双耳杯的形制非常接近。

从宋代开始,双耳杯开始出现另一种形制,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点也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这种形制的双耳杯有玉质的、瓷质的、水晶的。两汉魏晋时期的双耳杯(耳杯)双耳是横向的,这种双耳杯的双耳则是竖向的。其双耳一般是从杯口到杯子腹部靠下的位置。双耳体量较以往明显增大。双耳基本都是镂空的。值得注意的是,双耳还会被塑造为多种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双立人耳礼乐杯就雕琢了两个脚踏云彩的人物(图5)。在诸多造型中,最常见的就是龙的形象(图6)。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出现了大量的双龙耳玉杯。此外,有的双耳为花卉形状,有的则为素面(图7)。抛开双耳装饰题材不谈,现存宋元明清的这些双耳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双耳的基本造型都是呈半圆状的镂空环形。

图5 宋 白双立人耳礼乐杯 故宫博物院藏

图6 明 双龙耳玉杯 河北省博物馆藏

图7 辽 青玉双耳鹿纹八角杯 故宫博物院藏

二、西方古代双耳杯遗存撷英

上面提到唐代双耳琉璃杯的形制,西方早在1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实物资料来看,这些双耳杯的材质有水晶、琉璃、金银等。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双耳水晶杯(图8)。同时期战国考古发现中,也出现了水晶杯,现藏于杭州博物馆。中国的这件水晶杯杯身上大下小,杯壁也是直的,杯底为圆形、外撇。杯子造型简练,素面没有装饰,整体风格与今天的玻璃杯几乎一模一样。相比,阿富汗水晶杯有环形双耳。环形双耳从杯口一直到杯子腹部靠下的位置。杯身整体像是一只小碗,上面还装饰着复杂的花纹和树叶纹。

图8 1世纪 水晶杯 阿富汗博物馆藏

一件罗马帝国初期的琉璃双耳杯,素面没有装饰(图9)。这件杯子敞口,底部为环底。杯身呈碗状,两侧从杯口到腹部靠下位置各有一环形耳。双耳上还各有两个尖牙。这种设计大大增加了双耳的张力。此外,意大利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双耳银杯(一对)(图10)。这件银杯的造型与上述罗马琉璃双耳杯基本是相同的,都是碗状的杯身和带有尖牙的环形耳。不同之处在于,这对银杯上刻画了细致而精美的纹饰。装饰的内容主要是手拿乐器或酒器的各种“爱罗斯”(在古希腊神话中称爱罗斯,在罗马神话中则称丘比特)的形象。

图9 1世纪罗马帝国初期琉璃双耳杯

图10 1世纪 意大利双耳银杯

笔者还找到了罗马尼亚出土的一件5世纪的双耳金器(图11)。这件器物通体镂空,有环状底。器物上残留的宝石可以说明原先那些孔洞中都嵌有宝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件器物的双耳被塑造成两只豹子的形象。豹子的前肢与口沿相接,后肢与腹部靠下位置相接。这件器物与上面三件1世纪的杯子相比,基本造型相同:器身都是碗状,有环形的双耳。至于双耳整体被塑造成猎豹的形象,可以看成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变体。

图11 5世纪 猎豹双耳金器 罗马尼亚博物馆藏

三、宋元明清双耳杯形制的分析

中国在隋唐以前的双耳杯与西方的双耳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两者首先在形制上就大不相同。中国隋唐以前的双耳杯杯身多浅腹、呈盘子状,双耳为横向的半月形双耳。西方古代的双耳杯杯身则呈碗状,双耳为竖向的镂空环形双耳。两者在选材上和装饰上也都不同。中国喜欢用漆木和玉石。其中对玉石的推崇更是为中华民族所独有。西方则是琉璃、水晶、金银一类。中国双耳杯的装饰和西方双耳杯的装饰也都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应当说,隋唐以前,中西方的基本风貌截然不同。彼此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影响。

然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以及繁荣,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多,所涉及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唐代作为包容性很强的一个朝代,耳杯融入了很多域外元素。从唐代开始,传统的耳杯造型逐渐消失,外来造型的杯子流行开来。常见的多曲长杯、带把杯等形制,比如考古发现的多曲长杯,以及何家村窖藏发现的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等,从中都能看出明显的域外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奠定的时期,而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则让中国的社会和历史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从隋唐开始到明清,中西方的艺术一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观这段历史时间内中西方各自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一开始外来文化传入本民族的时候,或长或短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元素被拿来直接就用的。但过了这段时间,本民族的人就会开始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外来的文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唐代金银器的“中国化”改造。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双耳杯的发展。特别是元、明、清的双耳杯,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双耳杯,还是双龙耳杯,说到底都是从杯口到杯子腹部靠下位置呈现环形双耳、碗状杯身、环状底形制。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相似性。特别是上面提到的罗马尼亚5世纪的双耳金器,那种以兽作耳的形制与明清许多双龙耳杯的形制是极为相似的。不同的是,域外人驯豹,中国人偏爱龙以及童子、花卉等吉祥纹饰,当中又最推崇龙。所以,中国人喜欢把双耳塑造成龙的形象。

这种相似性,到底是中国影响西方,还是西方影响中国,抑或是互不影响?笔者认为,就目前遗存的资料来看,应是域外影响了中国。换句话说,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双耳杯的形制来源于域外,并非中国本土所创。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第一,中国宋元明清时期那种双环耳碗状杯的出现远远晚于西方。在隋唐以前,丝绸之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使用的都是传统的“羽觞”。“羽觞”才是中国本土所创的杯子形制。与此同时,西方人早已经开始使用双环耳碗状杯。隋唐以后,中国便开始大量制作和使用这种双环耳碗状杯。也就是说,西方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双环耳碗状杯,而且一直都在使用。在笔者看来,这种杯子是西方的传统形制。中国直到中古时期才大量出现这种形制的杯子。这中间有近一千年的时间差,绝对不可能是中国影响西方。

第二,双环耳碗状杯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带有双环耳以及单环耳的杯子,以及带耳的罐、壶等器物,一般是为了便于游牧民族在骑行时进行悬挂。再者,“动物形手柄的设计理念可上溯至欧亚草原文化早期”③。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农耕大族,那种带环耳的器物明显不如游牧民族多。两汉魏晋时期的耳杯在使用时是用两手怀捧着的,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礼制色彩。

第三,中国宋元明清双环耳碗状杯这种形制的出现、流行与丝绸之路繁荣的时间是吻合的。唐代丝绸之路的伟大是有目共睹的。殊不知,元代的丝绸之路同样也很伟大,甚至可以说“元朝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巅峰阶段”④。元代民族势力的外拓让文化交流更快、更广。中国现存双环耳碗状杯实物又多为元明清三朝遗物。当丝绸之路趋向繁荣,中外交流变得频繁之时,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才开始制作这种双环耳碗状杯。至于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也很繁荣,但为何没有出现这种形制的杯子,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国本土审美接受的延迟。到了元代,游牧民族双环耳碗状杯的风格与元代统治者的审美是一致的。所以,中国从元代开始才集中出现这种双环耳碗状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双耳杯,其形制来源于西方传统的双环耳碗状杯。当传入中国后,中国又用龙、童子等传统元素进行了本土改造。

注释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杜晓勤:《谢朓庾信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③Yuka Kadoi:Arts of Jade in Islamic Eurasia,Orientations,2013年。

④罗炤:《元朝“丝绸之路”与元大都》,《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2014年。

猜你喜欢
双耳双环杯子
轻叩双耳好处多
轻叩双耳好处多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34
杯子里有什么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轻叩双耳好处多
“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神奇的杯子
电流双环控制的LCL单相并网逆变器逆变研究
电源技术(2016年2期)2016-02-27 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