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陈 龙 吴 昊 赵军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
“探采分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地勘单位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采分离”逐渐暴露它的弊端。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地勘单位就开始思考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1-4],特别是1999年《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下发以后,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开始进入高潮[5-18]。
近年来,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分类,根据重庆市的分类方案,重庆市将国有地勘单位名下的企业进行整合后成立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地勘单位划分为公益二类,整体实行事企分开运行。重庆市地勘局205地质队是重庆市唯一一家以矿产勘查为主业、同时具备矿产开发、选冶、市场经营能力的传统地勘单位,以找矿立足、以矿业开发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随着财政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逐年减少,主营业务遭受严重打击,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发展缓慢,优质的矿业资产整合进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立足矿产勘查主业,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思路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道路,是实现新时代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财政出资开展矿产勘查工作的效率低,不利于尽快实现找矿突破。以重庆市城口县锰矿为例,自2015 年开展整装勘查工作以来,第一阶段的普查工作已实现重大找矿突破,但是由于财政预算不足的影响,第二阶段的详查工作无法高效推进,2019 年申请立项的4个锰矿勘查项目中,仅有修齐锰矿区详查工作在2020 年开展,其他立项成功的项目是否能开展、何时能开展都不确定。城口锰矿资源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的,锰矿产业链的建设能极大推动城口的经济发展,因此势必要求锰矿的勘查工作高效推进,尽快实现矿山的规模化开采,完善产业链建设。因此,依靠财政出资开展工作在今后会越来越难,满足不了资源的急切需求。
一直以来,重庆市的矿产勘查项目大部分都是作为公益性勘查由财政出资实施,政府作为勘查投资的主体,国有地勘单位作为勘查主体。但是近年来矿产勘查的财政专项投入已逐年下降,除了全球矿业行情遇冷、财政资金紧张等因素外,最大的因素其实是政府在逐步退出矿产勘查市场,不再承担找矿风险,大力推进矿产勘查商业化,以便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2006 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文中强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关于推进矿产资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中央或地方财政出资勘查项目不再新设置探矿权,凭项目任务书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已设探矿权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继续办理探矿权延续,完成规定的勘查工作后注销探矿权,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面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开竞争出让矿业权,进一步体现矿产勘查公益性与商业性分开运行、有机衔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矿产勘查合作方式不断得到创新,如安徽“泥河模式”[19-20]、河南“嵩县模式”[21]、云南“麻栗坡模式”[22]以及湖南“锡田模式”[23]等等,造就了若干重大找矿突破。
“泥河模式”的运行成果是从发现到完成普查、详查、勘探工作并提交报告总共花费不超过3 a时间,发现了大型磁铁矿床和大型硫铁矿床,控制磁铁矿资源量1.2 亿t、硫铁矿超过3 000 万t,还有一个500万t的中型石膏矿,潜在经济价值约500亿元,同步建设的年产500 万t 铁矿石矿山,从发现到建成投产不超过4 a,创造了“泥河速度”。
“嵩县模式”通过整装部署、联合勘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快速突破的做法,用2 a 的时间在70 km2的勘查区内完成普查—详查工作,钻探75 120 m,坑探6 850 m,槽探11 000 m3,投入资金1.86亿。
“麻栗坡模式”以整顿促资源整合、以资源整合促整装勘查,探获30 万t 特大型钨矿,并以整装勘查探采选冶一体化、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两翼齐飞,创立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新路子。
“锡田模式”通过以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为纽带,拉动商业性地质勘查跟进,形成“多方联动、公商协同”找矿新机制;通过2 a 时间的勘查工作,累计探获钨锡资源量32万t,远景资源量达40万t;并在商业性地质勘探外围地区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
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是地质行业的横向扩展,基于矿产勘查发展矿产开发是纵向扩展,从专业优势、发展潜力来看,纵向扩展的优势是明显高于宽度扩展的。
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发挥地勘单位位于矿产产业链上游的巨大优势。地勘单位一直都是处于矿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掌握了大量的珍贵地质资料、矿产资源信息,但是这些重要的地质资料、矿产信息不能为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因为矿业产业链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下游的开发利用。由于长期以来的只勘查不开发、只找矿不办矿,传统地勘单位一直依靠给政府打工赚取劳务费,即使探获了一个优质矿,也不能从中享受产业链下游的发展红利,浪费了地勘单位处于矿业链上游的优势。只有主动往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发展,才能将地勘单位掌握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价值充分挖掘。
走勘查开发选冶一体化道路才能最大限度体现专业技术员的专业价值,提高专业技术员的自我认同感、团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直以来传统地勘单位对技术员的价值评价仅仅是停留在找矿成果上,以资源量、矿床规模作为主要评价参数,没有把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如果不继续往下游延伸,不主动推动下游产业持续发展,那么找矿成果很可能就产生不了社会经济效益,那么地矿人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大部分传统地勘单位矿产勘查项目的利润主要是赚取工程施工差价,但是当今后矿产勘查以商业性勘查为主后,将不可能再在工程施工上面获得高额利润,甚至有可能将完全丢失这部分利润,而技术服务仅能换回低廉的经济回报,这就是走单一的矿产勘查路子在不久后的商业勘查市场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价值不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到那时,技术人员的自我认同感、团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都会下降,直接影响工作热情,甚至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所以,真正能够体现技术员价值的是在开发利用环节,因此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才能将专业人才的价值充分体现。
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是国内地勘单位都在积极探索的方向,并且部分已取得成功,为传统地勘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上文举例的“泥河模式”“嵩县模式”“铜仁模式”[24]等几个成功的创新找矿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进入产业链下游。贵州锰矿在2012 年就通过创新协同找矿模式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并以此为契机,以贵州103地质队为主,积极由勘查向开发延伸,形成了一套“铜仁模式”。
“铜仁模式”的内涵是以政府规划为主导,以地勘单位为技术支撑,以企业为开发主体;方式上由地勘单位申报探矿权,并编制合作勘查规划报请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实施。勘查阶段以地勘单位为主、出资60%,地方政府出资40%;开发阶段以地方政府为主,占收益的60%,省地矿局占40%;对地方政府部分,要求在其出资完成一定程度地质工作、风险有所降低后,随即利用所占股份引进央企等大企业,加快后续勘查和开发,并同步建立锰系列深加工企业;对于地矿局部分,地矿局出资60%、地勘单位出资40%,地勘单位分享利益的70%,地矿局占30%。2012 年由贵州武陵锰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地矿局103 队、贵州地矿风险勘查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贵州地勘局与贵州地矿集团出资组建)共同出资组建贵州武陵矿业有限公司,分别占60%、28%、12%的股份,目前贵州武陵矿业有限公司在贵州投资8.8 亿建成国内目前开采深度最大的(1 130 m)、第一期年产锰矿石60万t 的松桃李家湾大型锰矿山已投产,其设计的开采规模为90万t/a,地质队借势发展,形成了以锰矿开采和电解金属锰生产为主导的支柱产业。“铜仁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地勘单位树立了榜样。
鉴于205地质队目前的实际经济情况,要想摆脱沉重的债务,单纯依靠打工经济的发展思路是无法保证跳出当前的经济困境。未来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将会掌握财富的命脉,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未来矿产勘查开发行业主力军的地勘单位而言,人才和矿权是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空间的最主要的两大资源。而同时拥有这两大先决条件的205地质队,只有通过实施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发展方式才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
政策、资源、技术、市场及管理是“勘查开发一体化”项目必须具备的5 个要素[4],缺一不可,而205 地质队具备以上条件。
重庆地勘单位事企分开、重庆地质集团的组建为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破除了体制限制、提供了发展平台。以往受体制限制,地勘单位往往不能打开手脚全力开展企业经营发展经济,如今重庆地质集团是推进事企分开的平台,为单位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模式破除了体制限制。矿业资本愿意选择与国有地勘单位合作的原因:一是队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二是国有地勘单位的廉政建设及信誉更能取得社会资本的信任。
马脑壳金矿为继续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及专业人才。马脑壳金矿近30 a 的发展为205地质队培养了一批集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冶炼、矿山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等全面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并且通过多年的矿山开采经验,对矿山企业运作具有较丰富经验。
205 地质队现有采矿权为走勘查开发选冶一体化道路提供了先决条件。衡量地勘单位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黄金标准就是有正在开发的矿山。目前掌握的有价值的采矿权主要就是马脑壳金矿和黄瓜山黏土矿,而且都正在开采,马脑壳金矿是205 地质队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成功案例,黄瓜山黏土矿可以参考马脑壳金矿经验,进一步实现自主开发。
城口锰矿为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市场保障。城口锰矿的找矿突破为矿山建设开采提供了资源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在城口锰钡资源基地建设规划要求下,城口锰矿开发利用的方向必定是集中化、规模化,矿山建设要求极高,特别是如今积极推广的智慧型矿山建设、绿色矿山建设、高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导致现存的小型矿山企业根本没有实力继续进行开采,在不久之后要么关闭,要么被外来资金整合。所以实力雄厚的矿业开发集团才是今后城口锰矿的开发主体。同时,城口对于锰钡基地的发展势必会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因此,充足的资源保障、完善的产业链、地方政策的支持将成为吸引矿业资本的条件,为205地质队寻求合作提供了保障。
以整装勘查为依托,在实现找矿突破基础上,依靠行业上游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主动出击,拉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充分利用马脑壳金矿多年来的矿山勘查开发选冶一体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及人才团队,着力尝试开发永川黄瓜山黏土矿。
(2)新的矿山勘查开发一体化项目要引入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网络一批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全力贴合市场。
(3)目前全球矿业遇冷,并且预计将继续持续低迷,中长期看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空间巨大,这是地勘经济发展的大局,从短期来看,地勘单位的矿产勘查效益会持续下滑。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这个低迷期,立足城口锰矿、大足锶矿这2 个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矿产地,谋定而后动,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规划一套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开展风险勘查,完成矿权、资本、资源、技术、政策支持的积累,等待矿业市场的再次爆发。
(4)充分利用地勘单位自身的技术优势,在自身缺乏资本或者是为了规避勘查、开发风险,采取技术入股是最稳妥的方式。
(5)城口锰矿创新勘查模式初步想法:依据重庆地质集团在重庆的优势地位,在与市地勘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沟通协调下,引入实力雄厚的矿业集团公司多方合作,采取合理的操作方式,积极整合城口锰矿的矿业资源,积极推进商业性勘查与公益性勘查的有效衔接,实现找矿突破,最终实现共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具体有2种操作方案,一是在已取得找矿突破的区域,依靠地质集团平台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矿业资本加以合作,进一步开展详查、勘探,最后进行开采获利;二是依靠现有的勘查项目加紧找矿成果的理论研究,依靠研究成果圈定新的找矿潜力区,主动出击,摆脱“等靠要”的发展思路,同样依靠地质集团平台引入风险勘查基金合作,快速完成全套勘查工作。虽然第二种方案的风险更大,但是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及矿业权的资本化将能为205 地质队极大地规避经济风险。一体化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高效完成勘查工作,尽快实现矿山开采,产生经济价值,从而享受下游的经济红利。
(1)在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矿业经济下滑、地勘单位改革、财政资金投入锐减等不利因素下,传统地勘单位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开展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实施勘查开发纵向一体化发展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重庆市地勘局205 地质队具备丰富的矿产勘查、开发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矿产开发、管理、市场经营人才,在已有的政策、平台支持下,利用掌握的矿权资源,继续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以便快速走出当前经济发展困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方向是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