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方成 杨 阳 刘箫锋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连续刷新中国影史纪录,在网上网下引发全民热议,大众皆为志愿军官兵不惧强敌、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所打动。主旋律影片能够引发这种“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一方面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水准非常高,另一方面也有全媒体宣介传播的因素,特别是首映时CCTV-6电影频道以全媒体形式推出“军人的荣耀——电影《长津湖》八一特别直播”,以及上映后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平台持续增加影片热度,推动“零下40度的战斗”“冻伤截肢却没人哭”等话题登上热搜。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1]随着全媒体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确把握全媒体对于推进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清醒看到制约传播效果的症结所在,努力探寻提升传播效果的着力点,对于传播传承战斗文化、担当强国强军重任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战斗文化是在战斗或战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用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昂扬精神的一种文化[2]。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武、阳刚等精神要素,同时又蕴含着人民军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新时代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斗文化的重要性,要求“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3],“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4]。回顾民族百年复兴历程,在国家危急时刻和紧要关口,抛头颅、洒热血、救危亡始终在革命军人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人民军队既是民族历史的书写者、民族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当代战斗文化的创造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军队传承战斗文化、聚力强国强军的风貌更加需要通过全媒体来展现、传播和升华。在近年抗击新冠疫情中,以陈薇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专业敬业、奉献拼搏的精神,提升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球视野下有效塑造了国家和军队形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族精神,这些离不开战斗文化的精神支撑作用。
人们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总是受制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一个社会的主导结构及其过程塑造着人们的文化和观念。[5]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引领社会风气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旗帜。抗战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运用精神文化武器展现了强大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力量,《大刀进行曲》《风云儿女》《吕梁英雄传》等红色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有力激发了大众舍生忘死的战斗豪情。近年来,《长津湖》《红海行动》《战狼》等影视作品广受欢迎,充分表现了革命军人特有的血性勇武,推动全社会形成了尊崇军人的新风尚。同时也要看到,受多元社会思潮侵袭,“骄娇二气”“娘炮文化”曾一度在社会盛行,严重影响青少年审美观和价值观,亟需以战斗文化来激浊扬清、驱邪扶正。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十分注重官兵战斗精神培育,“杀敌立功”运动、宣传英雄事迹等活动培植积淀了厚重的战斗文化,为我军克敌制胜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全军官兵应该传承并弘扬战斗文化,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样,外军也非常注重发挥媒体作用,为激发军人战斗精神营造良好氛围。例如,美军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媒介宣扬重要战役中的“赫赫战功”,塑造了“女英雄林奇”“海豹突击队”等战地偶像,以此激励引导军队上下效仿追随。当前,全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战斗文化传播、战斗英模宣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部队官兵无形中也会受到熏陶影响。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关键的、最激烈的、最托底的斗争是军事斗争,军队战斗力直接关系到斗争胜负乃至国运兴衰。这种情况下,传播战斗文化、培塑战斗精神,对于促进军队战斗力生成就显得更为重要。
全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6]同时也要看到,媒体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利于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和深度化输入;另一方面,由于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因素制约影响,战斗文化传承、弘扬、创新效果亟待提升。
广义来说,全媒体包含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全部媒介形态,其最突出特征就是媒介的多元化。革命军人战斗文化是一代代革命先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领导人民军队90余年伟大革命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并随着新时代改革强军进程得以发扬光大。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着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的传播。随着全媒体传播生态格局的深刻变化,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竞逐交锋的聚集地,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和反馈者,都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和理解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和阐释,这大大削弱了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例如微博大V“辣笔小球”造谣诋毁边防官兵、网民“罗某平”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恶劣行径,严重损害了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的传承弘扬。
媒介多元化侧重从媒体的“传者”角度来概括特征,而平台分众化则更多描述“受者”特征。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尤其是商业化平台擅长依据受众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阅读偏好等要素进行用户画像,推送差异化信息,极大改变了战斗文化传播以往“传者”主导的单向度传播范式,带来了网络传播新范式的挑战[7]。主流价值观传播叙事方式以传统的宏大叙事为主,突出传播的政治性、权威性、严肃性,与新媒体传播碎片化、图像化、生活化叙事方式差异巨大。而近年来网络用语兴盛,导致传统话语风格的主流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受到消减,构建既能体现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精神价值、又能引领青年人传播的话语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此外,随着自动抓取、智能写作等技术发展,海量新闻信息可以自动生成并迅速推广到整个网络[8],线下线上、现实虚拟和国内国际舆论等多维度外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对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范式转型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某些市场主体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及时、传播手段多样等特点,通过影视剧、综艺、网络文学等方式挖掘利用军事文化的商业价值。这其中不乏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爱国主义教育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等优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的传播,但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呈现泛娱乐化趋势,导致战斗文化的政治性、崇高性被消费主义和商业化浪潮侵蚀。例如,有的影视公司为吸引眼球,擅自改编红色经典,随意夸大演绎英雄人物,将战争历史剧变成了情感偶像剧,使战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分离,消解了战斗文化的精神内核。特别是部分社会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盲目迎合市场需求,造成国内文化被外国资本操纵的风险,这是关乎“为谁说话”的根本问题。有的团体和组织,受外国“金主”的资本扶持,借“自媒体”外衣行渗透、丑化之实,炒作所谓邱少云被火烧身纹丝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等言论,诋毁烈士形象,阻碍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9]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以全媒体为特征的网络传播环境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优秀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实现政治性、时代性、故事性相统一,才能推动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根植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10]181“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0]337。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的本质就是引领大众自觉强化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忠党报国、牺牲奉献的意志品质。2021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颁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从事新闻采编播发,国家网信办明确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新闻信息时,必须依据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执行,对超范围转载的,将依法依规予以处罚。[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舆论传播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坚持,确保话语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避免资本绑架文化、操纵舆论。价值有导向,传播有态度。在推进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强化政治引领,深入阐释战斗文化的本质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灵魂,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引导时代新人真正理解并传承战斗精神。
战斗文化的传播有其客观规律,就是以文化传播为主要途径,以大众传播为主要形式,通过良好的人际氛围进行传播。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强主流传播渠道的阵地意识,充分考虑受众的媒体使用需求,引导信息环境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随着智能化战争初见端倪,作战样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但战争暴力流血的特性没有改变,革命先烈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革命精神,仍然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但是在宣树典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宣传方式往往出现明显的“造神”倾向,在话语和表现形式上过分强调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影响传播效果。近年来,张超、杜富国以及“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等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独特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在传播类似典型人物和战斗文化载体时,应拉近受众与典型人物之间的距离,创新表现形式,增强认同效果,以“软传播”代替“硬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强调“结合部队强军实践,讲好强军故事,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12]在内容制作方面,生动的故事比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更能引发共鸣、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战斗文化的传播既要善于用大故事刻画如同树干般的脉络轮廓,又要善于用小故事描写如同枝叶般的细枝末节,尤其抓住展现军人战斗精神的决定性瞬间,在以小见大、巧妙对比中体现战斗文化的内核特质,引导受众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中接受意义共享,实现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例如近期的主旋律电视剧中,军事题材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大决战》,建设和改革题材的《大江大河》《最美的乡村》,都是擅长运用剧情合理且有张力的故事性内容,表现大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人物,突出在困难环境下战胜强敌、战胜贫困、战胜落后中的战斗文化。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3]做好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工作需要把握全媒体的传播特征、借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全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大力建构科学高效的传播体系,从而彰显战斗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全程媒体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把握传播特点和传播内容,而战斗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传播战斗文化的素材往往局限于陈旧的、符号化的历史英模形象,而这些人物故事往往被人烂熟于心,并不能吸引新时代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关注。因此,要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向往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就必须对传播内容、话题、议程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期待需求。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进步,全程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非线性传播优势,信息内容可以实现多点齐发、动态演绎、全时传播,这种极强的时效性为战斗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多深入一线掌握一手材料,借助多元化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优化信息生产机制,实现直播式的信息采写、编审和分发,从而以内容优势赢得话语优势。例如,为宣传“时代楷模”杜富国先进事迹,记者深入边境扫雷一线采访,归纳梳理每个细节,并实地进行雷场生死体验,全方位再现了杜富国在危险面前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英雄气概,还原了杜富国住院期间的坚强毅力和非凡表现,每一帧震撼人心的真实画面以直观镜头式语言[14],增强了战斗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全息媒体主要是从空间和介质维度理解。现代传播学创立以来,我们便处在一个多种媒介并存的社会环境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成为了全媒体的构成要素。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兴起,融合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素材的媒介应用,可以集成利用影视、广告、动漫、游戏等各种媒介资源,再现革命战争的生动场景,拉近受众与战斗英雄之间的距离,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氛围。然而,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普通民众与战争并无交集,军事演训与实战环境也有一定区别,战斗文化传播面临着缺乏氛围支撑的问题,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恰好为战斗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创造了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专门设置JOHN E. KUSHNER恢复馆,运用科技、工程和数学手段,真实还原战场环境,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观察接触物藏文物,沉浸式地体验美军战斗文化。我国近年来也愈发重视历史文化场馆的沉浸式体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文化场馆中大量采用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式的新技术,辅以影像资料等媒介形式,拓展了战斗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营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
在全媒体环境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受众中各个单一社群的边界也逐步模糊,部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交替成为一种趋势。战斗文化也不应仅限于军队内部传播,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形态,因而传播战斗文化就需要社会全体受众共同参与。军队主流媒体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应继续发挥舆论“定盘星”作用,辐射新华社、人民日报、今日头条、抖音、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等多元全媒体传播平台,引导大众通过自媒体账号积极参与传播,进而形成“军队主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账号”的传播体系,使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充分发挥传播联动效应。例如“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先进事迹的传播,从文字、广播与电视报道发端后,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迅速跟进,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仅在微博平台3天内阅读量就达到24.9亿次,“边境冲突现场画面首次披露”一度位列微信视频号热搜榜首,“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等血性誓言得到广泛传播[15]。这些传播实践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保家卫国的战斗激情,普通群众间接参与到边境斗争的舆论战之中,成为传播战斗文化的新力量。
针对平台分众化带来的挑战,基于效能维度的全效媒体,内在要求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需要、接受习惯分析优化算法,采取个性化推荐、互动式分发、交互式体验的手段,提高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而要实现高质量输出和高效率接受,就必须统筹突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单一功能,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有效互动,才能更加充分地掌握受众需求,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矩阵,推动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文化的精准化、高效化供给。当前,个性化推荐服务已在电商、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领域广泛运用,各大新媒体平台也积极利用该技术向受众定向推送内容,这些传播实践为提升战斗文化传播效果提供了经验。一旦发生战事,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国防动员,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借助这些平台和技术,广泛统合资源,提高内容分发的针对性,增强战斗文化传播效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拥军热情。[16]
综上,战斗文化要具有同化力,才能有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革命军人战斗文化传播对于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形势下进行伟大斗争、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战斗文化传播提供了大好契机,也因其技术、媒介、人员等诸要素巨大变化给战斗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站在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综合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和信息网络技术,深度挖掘战斗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积极扩大战斗文化的社会传播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拥军爱军、维护军人荣誉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危机意识和尚武气度,为建设文化强国、焕发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