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鲁南
大道如砥,使命争担。在新时代十年间,我有幸经历了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彩票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的历练,更有幸在脱贫攻坚决战之时奔赴革命老区挂职锻炼。桌边案头的工作,田间地头的见闻,两相映照,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聚焦”的要求、“三个格外”的嘱托,对民政事业安民立政、念虑民生的文脉赓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从个人有限的经验中,管窥到了十年来民政 “为政之能”“为民之效”的铢积寸累、春华秋实。
首先,为政施政的“重器”不断增加。2013年,我甫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处主持工作,当时慈善领域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事业缺乏基本的规制,什么是慈善、哪些组织可以称为慈善组织、相应的权利义务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同时,“郭美美”等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挥之不去。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民政人的积极努力下,2014年底《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制发的首个专门规范慈善事业的文件,为该领域制定了初步的规则,并明确提出了加快慈善立法的要求。紧接着,凭借立法机关的大力支持和民政人的再接再厉,慈善法于2016年3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慈善事业全面步入法治时代。法律与政策,均是治国重器。十年来,民政事业拥有的此类重器不断增加,各级民政部门为政施政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政施政的“利器”不断强化。2019年3月,我作为扶贫干部,赴民政部定点扶贫县、革命老区江西省莲花县挂职锻炼。当时,中央已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各地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要求全力推动工作。作为承担兜底保障任务的民政部门,如何在社会救助中做到对象识别精准、资金到位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呢?在工作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近年来民政信息化带来的便利。通过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准确地掌握救助对象的收入情况、家庭情况、健康情况、就业情况等,并通过与银行、工商、住建、交通等部门机构的数据比对,确定救助对象所有资产的真实状况,从而确保精准识别;通过与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机构的联动,政府发放的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资金,会按时直接打到救助对象的账户上,实现资金到位精准;社会救助系统与扶贫、教育、医疗卫生等系统的信息共享,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各方面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救助对象的受益情况,最终保障了脱贫成效的精准。参与脱贫攻坚的这段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已经成为民政事业破解难题、提升效率的一柄利器。
第三,为政施政的“公器”不断熔铸。2017年底我开始负责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福利彩票处的工作,2021年底又到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进入新的岗位,多年的接触,对于福利彩票的“造福”功能、公益贡献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福利彩票虽然由民政部门负责发行销售,但筹集的彩票公益金,却是事关民生的科教文卫体各部门都在使用。十年来,福利彩票累计发行销售18600亿元,筹集公益金5400多亿元,除支持民政系统的养老机构、救助站、儿童福利院、精神卫生福利院等机构建设外,还向中央财政上缴大量资金。中央财政通过福彩和体彩上缴的公益金,向关系全民福祉的社保基金注资近300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数百亿元,还将大量公益金用于医疗救助、农村地区中小学建设、妇女儿童大病救治、困难群体司法援助乃至文化艺术发展等。2022年春晚上惊艳四座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便是由彩票公益金投入的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开发的。福利彩票不仅在为民政对象造福,更越来越多地为全社会公众造福,天下之公器的属性日益凸显。
首先,民政为民的广度不断扩大。2012年,我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儿童福利处工作时,国家刚刚建立孤儿保障制度,对所有父母双亡或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儿童,通过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设立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养育等方式进行照护;同时,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民政部门开始探索将这一制度向艾滋病感染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延伸。十年来,民政部门推动建设的儿童福利制度,已经拓展到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罹患大病等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支持,工作内容也从基本生活保障拓展到涵盖康复、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保障;同时,面向全体儿童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得到有效加强,强制报告等专家学者倡导的工作机制,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也得到实现。儿童福利覆盖面十年来的巨大拓展,正是民政为民广度持续扩大的典型写照。
其次,民政为民的力度不断加强。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提供补贴来保障和改善民政对象的生活状况。目前,民政部门发放的此类补贴,已有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老年福利三项津贴等十数项。十年来,有多项补贴的标准得到大幅提升,为民政对象的生活提供了扎实可靠的保障。这一点,我在江西莲花工作时体会至深。当时,我在县里结对帮扶的困难户之一,是父母双亡的三兄弟,老大是精神障碍患者,老二是聋哑人,老三罹患小儿麻痹、完全瘫痪。按照社会救助制度有关规定,当地民政部门将兄弟三人全部纳入特困供养,每月共可领取生活补贴、护理补贴等2000多元,年度合计约3万元。当时国家确定的脱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仅凭社会救助制度的支持,三兄弟就可以实现有效脱贫。民政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的持续加强,为各类民政对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特教老师带领孩子们体验运动项目。
第三,民政为民的温度不断提升。民政部门“做人的工作”,不仅靠津贴,还要靠服务。社工服务则是民政服务中别具特色、发展迅速的一项。作为本科学习社工专业的学生,我清晰记得,20世纪90年代,社工理论刚被引入国内,绝大部分公众对此概念一无所知;直至十年前,社工的发展仍然十分有限,即使民政系统内部,也有不少干部职工不了解社工。然而如今,社工已成为民政领域的一门显学,充分尊重受助者、注重开发受助者潜能、助人然后自助的工作理念和技巧,广受社会公众认可和赞许;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3万余个,覆盖率超过60%,有5.8万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随着社工的介入,许多民政服务项目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更多温暖、更多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十年以来,民政事业砥砺奋进、笃行不怠,为民造福驰而不息。新征程上,相信民政人一定会进一步谋之于大、做之于细、成之于优,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