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虹
浅谈网站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雒虹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 陕西 710024)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下,信息通讯、网络都得以稳定发展,其中用户体验则越来越重要,在信息获取上要能够使用户更方便快捷安全。在就需要重视用户体验在网站设计上的作用,并充分体现用户体验。本文先阐述了网站设计中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网站设计中用户体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用户体验在网站设计中的对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用户体验;网站设计;对策
对于一些网站而言,是否能有效吸引用户、帮助用户能够更好使用是关键。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技术创新要比视觉吸引更加重要,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够满足用户设计体验需求,不管是哪一种技术都应该为用户体验服务。所以,在具体网站设计上,需要充分重视用户体验,设计能够吸引用户浏览网站的元素,让用户对网站有较大黏性。
用户体验对于网站非常重要,如果用户体验不好,那么网站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针对用户而言,必须要能够规划一个协调、直观的体验流程。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体验单一,并不会受到材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是更加注重主观体验。所以,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网站,都是用户自己摸索了解[1]。比如,在观看网站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么这就会增加用户的黏性,在下次查询观看的时候,依然还会登录同一个网站。但是,如果用户在第一次使用网站的时候就发现较为复杂,不能够及时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么下次基本上不会再继续浏览。从这就能够看出用户体验对网站设计的重要性。网站建设者需要在网站设计中有效体现出用户需求,帮助用户达到满意的效果。
网站界面是传递信息的窗口,但是受到视窗大小的影响,很多网站为了能够呈现更多信息,将大量素材堆积到界面上,这样做会严重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而从视觉规律上看,这种方法也不满足审美的需求,不仅不能够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而且还会影响信息获取的速度。不加整理的信息堆积会让用户抵触,不能够及时的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2]。此外,有些网站中存在着大量广告,虽然这样做是一种可行的营销模式,但是如果用户在浏览过程中必须要观看广告,就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观看自由,用户就会对网站产生抵触,这是网站设计中需要重视的内容。虽然目前受到相关政策和部门的管理,网站上强制广告已经逐渐减少,但是依然还是大量存在。
网站设计的抄袭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用户体验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很多网站设计得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简单将网站的整体色调、图片进行更换,这样做不仅没有创意,而且也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导致用户流失非常严重[3]。与此同时,网站内信息的抄袭也非常常见。当前互联网十分便捷,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效率大大提升,用户如果不能够及时在网站中获取到相应信息,用户也就会流失。
网站设计上,相关设计人员缺少对实用性的重视,过于注重美观,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用户产生的抵触心理。虽然界面设计得精美,但是不利于用户操作,无法了解网站所需要提供的服务。设计人员如果缺少对交互理论知识的合理应用,没有重视人的因素,没有从用户行为和心理出发,来积极设计网站,就会给用户的实际认识造成较大的影响[4]。目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多素材,这也导致网站中出现各类动态效果。虽然鲜艳、直观的网站界面能吸引用户点击,但是如果用户不能够有效找到网站的各类功能,也就无法真正发挥网站的价值。网站页面设计要明确是为人服务,但是当前许多网站的交互设计在这方面并不理想。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下,万物互联的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网站也需要能够积极和用户互动[5]。但是,许多网站并没有重视用户的想法,只是用户主动浏览相关信息,不能够积极的和网站进行交互联系。相关设计人员不重视网站的交互,没有以交互作为基础来设计网站,导致网站功能不清晰、交互不顺利。
这种设计理念就是设计人员只是将设计网站作为一项任务,按照要求来建设网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这种以任务为中心的理念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以电子商务网站而言,相关人员是想要能让网站具有交流、支付等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通常在构建网站上会考虑网速、环境等因素影响,这种情况下设计的网站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会出现用户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的情况,或者是网站内容丰富,但是不满足用户实际要求。
这一设计理念就是信息盲目堆积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网站设计上非常常见。比如,在搭建网站时,更多的是展示资料,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信息资源,强调资源的全面性[6]。在这种理念下的网站,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用户并不能够合理应用检索功能来查询相关信息,没有对用户的习惯充分考虑,无法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这种理念在网站设计上占比较大,整个网站都是按照设计人员想法来搭建的。但是一些设计人员因为过于重视美工和版面,缺少对信息可用性的分析,出现设计人员构建风格特点的网站,往往过于强调网站的外观效果,追求视觉体验。这种理念下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画面过于丰富导致用户注意力分散,或者是图像不合理使用使得用户无法有效理解等。
网站目标是搭建网站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有效满足用户体验的重要基础。所以,在网站设计上,首先要能充分了解网站目标,深入分析具体情况,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网站,都要能够有明确的基础目标,也就是构建品牌,不仅仅是从视觉上体现,也可以是概念,这样才能够在被用户注意的时候充分了解,在让用户和网站交互的时候,能够加深用户的影响[7]。所以,设计人员必须要能够充分了解品牌,这是用户体验在网站设计中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够让用户取得理想体验的基础。
在了解完网站目标后,要能明确网站功能。在具体落实上,必须要能够充分了解网站的各项功能,并对其记录,将功能展示落实到工作人员身上,让每一位人员都能够了解这一个网站项目设计的功能有哪些,如何能够达到这一效果。这样才能让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来设计。与此同时,所制定的功能也必须要能实现,将复杂的功能细化,有效落实责任。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哪些功能与网站不相符,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设计人员必须明确哪些功能是核心,哪些应该放在长期规划中。只有明确具体发展方案,才能够更好控制网站设计。比如,以某网站的试用功能来分析,是为了让用领取到试用品,但是想要能够让商家也获取一定收益,这就需要让用户能感受到自由,并且让用户在领取后还要写下感受,商家在这其中则是可以赚取广告商服务费和广告费。针对这一网站,在具体搭建上就需要明确产品试用这一功能,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细化分享、论坛等相关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帮助用户及时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从而就能够让用户获取理想体验,而网站也能得以盈利。
对于大多数网站而言,目标群体并不小众,都有着一定可观的人群。所以,就需要能够有效分析用户,了解用户想从网站上获取哪些信息。在分析用户上,就是要了解用户对象以及用户需求,要深入分析,从用户的角度来了解网站,构建喜欢的内容[8]。在明确用户需求上较为复杂,因为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且因为用户广泛,会受到年龄、性别和区域等因素的影响,那么用户目标也非常广泛。网站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来有效收集,以此来更好掌握用户性别、年龄等,并以此为基础来细分用户特点。在这其中对用户的了解需要能采取多种方法,特别是与网站相关的内容,比如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年龄、教育情况等。设计人员可以针对环境来分析信息,并提出假设,然后利用调研的方法来论证,这对于网站设计非常重要。此外,还应该设计用户情况,也就是编写用户在网站体验流程,这对于后续网站功能需求明确非常重要。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积极和用户的代表沟通,充分了解用户的想法,以此为基础来积极进行设计,从而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网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用户体验,还需满足分众用户体验,也就是针对网站用户来细分。而细分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分众效果好的网站能够很好满足不同群体的网站需求,让不同群体都能够在这其中浏览到相应的物品,取得满意的效果[9]。网站可以针对不同群体来设计不同的界面,这样才能够让不同用户感受到不同体验。与此同时,以用户作为中心,则是需要按照用户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客观条件来进行细分。以颜色而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设计网站的整体色调,当用户打开网站的时候,网站自动将其带入到相应颜色中,这样就能够很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又比如,当前人们的手机上网次数越来越多,所以在网站设计上针对手机群体也应该加以重视,设计人员要能够保证网站的界面与手机兼容,让人们利用手机也能够很好浏览网站。
总而言之,在设计网站时必须充分重视用户体验。网站设计者要先了解网站目标,以此为基础明确网站功能,然后细分用户,加强用户体验,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用户在浏览时取得理想的效果,增加网站浏览率,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1]刘为龙,陈旺,夏国栋. 浅谈用户体验在网站设计中的体现[J]. 艺术科技,2013(9):69-69.
[2]明镜.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浅谈[J]. 产城:上半月,2020.
[3]毕扬搏,邱裕. 用户体验感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0):29-31.
[4]龚新源,庄一兵. 浅谈UI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研究[J]. 戏剧之家,2018(19):159-159.
[5]陈梦冉,陈希. 论动效设计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电脑爱好者,2017(4):276-277.
[6]连朝曦. 浅谈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策略[J]. 新世纪图书馆,2013(6):62-64.
[7]王昭. 基于用户体验的中国扇文化推广类网站的设计研究——以"京扇子"品牌官方网站设计为例[J]. 设计,2020,33(7):4.
[8]仇磊. 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2020.
[9]单筱秋. 浅议人机交互界面研发中的用户体验设计[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6):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