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市广播电视台:李连泉
站在以往广播电视发展的角度上看,想要加强其自身竞争力,就要制作出在行业内领先的优秀节目产品,这对行业内部的工作来说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单位发展,对于行业外部则可以通过对节目的完善、创新,提升传统媒体行业竞争力。因此,注重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行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话题舆论,加强节目的制作质量,更是可以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实际效益的发挥。大力开展电视节目质量管理工作,引导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满足人们对传统媒体的需求,落实节目的经济效益;开展对组织工作的宣传时,其形式和内容要更为灵活,保障节目方式或报导方式益于观众接受,从而促进节目社会效益的提升。
如何判断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可以从观众对节目的评价和信息获取层面着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让观众在节目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并保障信息的全面、及时和事实准确,利用易于观众接受的方式播出信息,让观众有信息获取、情感共鸣等体验。因此,对信息的处理是开展节目的重要工作基础,有关单位应将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对信息的集中处理层面。实际上,无论那一种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都涉及到电台、电视台的多个部门,因此想要抓住电视节目的重心,就要重视对各个部门工作的安排。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节目质量管理和提升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明确分工并相互合作,高效落实相关工作。无论是节目管理还是节目创新都需要加入市场经济的相应措施,紧抓节目质量和工作分配两个方面。制播分离是目前节目制作工作中较为热门的话题,且相关工作的执行情况常常反复,现阶段这种管理方式还并不成熟,因此,在电台、电视台的内部可以优先采用分类管理的措施。比如,新闻类节目可使用积分制,由于节目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可根据报道稿件的质量进行打分制管理;文艺类节目则可以由制片人负责制片工作,电台、电视台进行收购制,按照优质的稿件编辑节目内容,在电台、电视台内部实行市场经营化运用机制。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节目一直处于较高地位,然而,时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新媒体成为媒体行业中的后起之秀。网络传媒体系日益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向着强势联合联合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若广播电视节目单位还在闭关自守,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没能重视创新优化,就会导致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停滞不前,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所以,重视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创新优化节目内容和形式已经势在必行。
如今,已经有很多电台、电视台开展的频率或频道专业化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分类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形式。针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优化整理,开展频率或频道专业化工作,促进广播电视节目报导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优化创新,形成更为专业化、新颖化、特色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促进节目质量的整体提升。节目内容整合完善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落实频率或频道专业化工作,秉持专业化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节目设置相似、重合等情况,专业化的频率或频道也能展现出节目的特色,逐渐吸引观众目光。第二,深度挖掘节目内容。各个频率或频道应针对自身的专业化方向,将节目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促进节目能够占据相应专业领域的制高点,并逐步构建其节目自身的权威性。第三,树立频率或频道的品牌意识,根据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精细化处理各种节目内容,在节目制作方面也要落实策划精细,制作精细,摒弃以往节目中存在的内容浅显、粗制滥造等不良现象。第四,明确创新优化意识,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相关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第五,广播电视节目需要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频率、频道特色可以依据其节目内容,主要分为专业特色和风格特色,专业特色促进节目富有权威性,风格特色则可以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扩张受众群体。
简单来说,定位管理模式是通过对节目内容整体的分析构建,确定节目类型的管理模式。如今,很多媒体专家会将广播电视节目划分为精英文化类和大众文化类。精英文化类节目的受众更加具有针对性,特指部分人群,这里的“精英”并非指代思维,而是立足于审美学角度提出的理念,后者的关键则在于“大众”,大众文化类节目具有普及、通俗的特点。这里指出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者之间只有节目特点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想要构建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需要电台、电视台根据不同专业的节目进行有的放矢的节目定位,提出明确的节目质量标准和要求。
例如:政治方面的新闻节目要强调节目内容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节目风格要严谨、稳健,具有敏锐的新闻目光,对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应进行理性化的点评,并重视对经济建设题材方面新闻事件的跟踪报导;大众新闻节目则应以民众的实际生活为主,立足于民众的实际需求,节目内容要无限贴近与民众的生活和心理。掌握热点民生话题,在民众都关心的新闻内容方面进行题材的深入发掘和突破,进一步满足大众对新闻节目的实际需求和要求;文艺、文化节目则要重视对艺术、文化等内容的展现,把握民众的参与性、趣味性,可以依据当地文化,开发并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从而利用广播电视节目提高文化氛围环境。
广播电视的播出方应针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质量和剥除标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节目内容采集、稿件编辑、摄影摄录、播出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对此,电台、电视台可以在各个工作流程中,设立专门的审查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能和权力,或是在相关部门中明确具体工作环节的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保障,在此环节中,电台、电视台还应保障审查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的工作审查机制才能尽量将节目课程出现的问题在正式播出之前就完全消除,尤其是新闻类节目,更是应该做到严谨、严肃。
监评机制是对各个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自制类型的节目进行监听、监视并评价的机制,并有独立的组织。监评也可以认为是对节目的多方面审查。有效的监评机制是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监评的组织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无论是哪一种组织形式,其最终的工作目标都是保障节目质量。提升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与电台、电视台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明确具体的管理措施,尽量发挥管理体系的工作智能,一直都是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对节目的监评,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奖惩方式,制定优胜劣汰节目质量管理机制,有利于鼓励并督促相关单位或节目创作者能够制作出更加精良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建立完善、科学的节目评价机制,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注重的热点话题和中心工作。
节目质量控制体系是有目的的将与节目质量相关的各个系统进行统筹整合,尽力调节并控制相关机制,尽量发挥管理系统对节目质量起到的根本作用,从而促进节目质量的管理。利用控制或调节记者或编辑自身的工作潜能等手段,加强节目质量,这是目前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如今应予以重视的关键控制手段之一。将节目制作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处于系统中的工作人员,要适应整体系统的功能,就要对自身或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而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工作人员的心理活动情况,因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发掘其内在潜力,成为控制工作人员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将这一理论进行延伸,当控制工作人员的心理活动,促进制作节目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也就保障了节目整体的质量。总而言之,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各个工作环节的顺利落实,可以有效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开展高效的质量管理工作对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加强节目质量、完善节目制作运行机制,还能有效彰显节目特点。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开展节目质量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台、电视台应从分类管理、定位管理、审查管理等方面着手,落实电台、电视台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从而为观众呈现出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