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刚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2046
“红医精神是我国伟大精神财富之一”[1]隶属于中国精神谱系,是延续至今的红色血脉。红医精神与“医乃仁术”的道德规范一脉相承,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对于破解当前的医患关系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医学生的“初心”不仅事关自己的职业选择及从事医疗服务的态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每个人的福祉。红医精神为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信仰支撑[2],医学院校要把红医精神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红医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板块,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思想利器[3],是中国医者的根本标识和根本遵循。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医先辈们在救死扶伤实践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与创造性发展。红医精神是建党精神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生动写照,建党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关系犹如根与系,建党精神是红医精神之源,红医精神是建党精神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进一步升华,两者都是推动人民福祉不断实现的精神动力。以政治立场坚定为核心的红医精神,集中体现了医疗卫生人员践行初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用自己无私奉献的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性质、宗旨及其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4]。人民性是建党精神的主线和根本价值立场,以救死扶伤为特质的红医精神,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情怀落实在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行为中。红医精神是红医先辈在极其艰难的医疗卫生条件下救死扶伤、屡创奇迹的精神密码,作为实践主体的红医先辈秉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念,以敢拼、敢闯的姿态和有为、敢为的责任担当创造性地推进了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医疗卫生战线上树立起了一面光辉的“红色旗帜”。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不仅记载了悬壶救人的高明医术,也记述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注重和看重医者的道德修养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中国医者的鲜明标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医疗卫生人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听党指挥、跟党走,以护佑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己任,所形成的红医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医者的道德风尚、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红医精神和普通医学伦理思想相比,除了继续承袭医者仁‘心’的观念外,最大的特点在于‘红’字”[5]。这里的“红”意味着政治立场坚定,要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有机统一起来,时刻准备接受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召唤。红医精神是中国医者的根本标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包含着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道德规范,展现了中国医者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医疗队伍才能克服时艰[6],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既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医者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中国医者不断奋进设立了价值标尺。
产生于特定年代的红医精神历经岁月洗礼而被人们不断发现和进一步认识,已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医者的职业操守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人员的根本遵循。首次,红医精神为中国医者提供了价值遵循。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医先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顾个人安危选择离开安全的大后方,奔赴前线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体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医者践行初心与使命提供了价值遵循。其次,红医精神为中国医者提供了道德遵循。医德是“医魂”之所在,直接关乎从医者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红医精神特有的职业道德属性是红医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重要标志,具体体现在秉承‘敬畏生命,医乃仁术’的仁爱观;遵循‘重义轻利,不以物惑’的义利观;恪守‘真务实,实是事求’的科研操守”[7]红医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及红医先辈的道德榜样示范,为中国医者提升道德修养设立了标尺。最后,红医精神为中国医者提供了思想遵循。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有其思想理论源头,红医精神的思想根基主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高度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卫生工作理论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医者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时代的变迁并没有磨灭红医精神的光芒,在时代的变迁中历久弥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其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红医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砥砺奋进的坚定信念和行动自觉,要以红医精神培育新时期“红医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8]。新时代医学大学生要以红医精神为职业标尺,涵养初心、淬炼灵魂,在传承和践行红医精神中实现自我、奉献祖国。
医者不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还需要一颗爱国之心。无私奉献是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优良基因[9],报国与救人相辅相成,舍小家、顾大家更是红医精神最鲜亮的底色。早在1931 年冬,毛泽东为中央苏区创办的红军军医学校题词中写道:“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政治坚定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贯彻党对卫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政治坚定是决定性的一环,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难以真正做到为军民服务、就难以坚持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政治上的坚定性使得红医先辈面对生死考验时毫不退缩,无论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遭遇的天灾人祸,都没阻挡他们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决心和意愿。在与时间赛跑、病魔较量的战“疫”中,广大医护工作者闻令而动,舍小家、顾大家,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气势。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10],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深层内因,厚植爱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红医先辈把家国情怀镌刻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平凡岗位上,家国情怀是红医精神得以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用红医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有效手段。红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11],讲好红医先辈故事、讲好中国战“疫”故事,把弘扬红医精神纳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来。积极引导医学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伟大实践中来,让守护医者国心成为全民共识,在传承和践行红医精神中厚植家国情怀。
“医德是灵魂,医术是生命。”我国历代医家把“医乃仁术”视为行医之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红医先辈在继承我国历代医家崇尚医德医风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医乃仁术”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实现形式。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医务界无私奉献楷模、汀州名医傅连暲将生死置之度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有“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者、有全身心投入医学科技的攻坚者、有恪尽职守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等等。中国医者的职业道德在得到全社会广泛赞誉和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不到位、价值观错位等医德医风问题;高尚医德医风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它是社会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厚中国医者的道德土壤要用好红医精神这一宝贵资源,“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传承红医精神要以学习红医先辈的高尚医德医风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向红医先辈学习、向红医先辈看齐的良好氛围;要对红医精神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将其融入现代医德规范中。“红医精神是医疗卫生战线的革命精神”[12],红医先辈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精气魂;红医先辈的医德医风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用红医精神净化医者救死扶伤的灵魂,涤荡医者初心,夯实高尚医德医风养成的土壤。红医精神是塑造高尚医德医风不可或缺的营养剂,是中国医者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
医生不应该只被当成一种职业,而应该是救患者于之危难之中的神圣角色[13]。救死扶伤是医者亘古不变的神圣天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关爱患者、尊重生命是医学生的天职所在[14],正如一代药王孙思邈所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红医先辈秉承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本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情怀,展现了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为所有人治病,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敌我,珍惜所有人的生命健康是中国医者人类情怀的集中体现。在革命战争时期,不放弃治疗俘虏伤病兵到共克疫情时提供无私的国际医疗援助,不存私心的大爱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医者崇高的人类情怀。人类情怀是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形成的[15],是对生命至上价值理念的践履。红医精神不仅是每一个中国医者人类情怀和家国情怀的自我体认,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医德文化的自我认同。红医精神之所以崇高和伟大,就在于它跨越国家和种族的界限与对抗,用不讲条件的奉献护佑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红医精神理应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情怀对于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医学生是传承、弘扬和践行红医精神的关键群体,抓好这一群体人类情怀的养成对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义重大。医学生要高举红医精神这面大爱旗帜,用人类情怀凝聚全球进步力量、铸就中国医者奋进底色。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医学教育的应有之维[16],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是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良医”的现实需要。红医精神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了生动详实的教育素材[17],是涵养医学生“初心”的宝贵资源,要把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课程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18],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抓住课程主阵地是实现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初心”的关键。一种精神只有被人认可和信服才能真正转化为高度的行动自觉,而红医精神“进课程”是前提和基础。“要把弘扬红医精神作为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19],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讲好红医精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讲好红医故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要讲好红医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讲好红医精神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讲好红医精神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传承,各门思政课程协同融入红医精神的同时,要打造红医精神为主题的知识单位,实现红医精神在思政课程中从“失声”到“发声”的真正转变。相比于思政课,课程思政要采用隐形的“盐溶于水”方式将红医精神融入各门课程,根据各门课程特点设计融入方案,医学人文课程要注重将红医精神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渗透到教学中,医学类专业课“要注重把红医精神中的医德思想、医学人文精神、医患沟通意识提炼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20]。要把红医精神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作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各门课程要明确红医精神融入的内容以及融入的方式,多维度、多角度拓展红医精神辐射的范围。医学院校要统筹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强顶层设计和完善融入机制,实现红医精神在各门课程中落地生花。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是熏陶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价值理想的灵魂抓手”[21],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要把红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打造红医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打造红医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讲好红医故事为抓手,真实再现红医前辈们的光荣事迹。讲故事力求形式多样化,力戒内容重复化和手段的单一化。要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制作短小的红医故事视频,通过学校的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及时推送,以感人的红医故事净化医学生的心灵,进而涵养医学生的初心与使命。第二,以开展红医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为推手,推动红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每年定期举办红医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来全面展现红医精神的独特魅力和崇高价值,以此来达到红医精神助推校园文化品质提升的作用,从而打造医学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使红医精神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靓丽名片。第三,以红医精神嵌入校园物质文化为助手,拓展红医精神育人功能的辐射面。“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所,也是学校精神风貌、核心文化的载体”[22]。医学院校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要凸显红医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景物为载体再现红医精神的典型样态,从而使校园文化散发出浓厚的红医精神传统。
实践锤炼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上升为行动认同的必经阶段,任何精神总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最终要落脚在践行上[23-24],实践锤炼是红医精神入脑、入心的根本途径,医学院校要把开展“红医”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育人工作来抓。“红医”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要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实践主题要紧扣红医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要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作为实践活动主旋律;二是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讲好红医故事,利用好护士节、医师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三是活动以自愿为主,引导医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免费义诊等公益活动中感受快乐、体悟奉献和牺牲的伟大等等。高校要把实践教育和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来抓[25-27],要开展好“红医”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牵头,以校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实施主体,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借助于大数据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及时反馈,实现动态调整和立体化监管,以此确保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打折扣。“红医”特色的实践活动要紧扣时代主题,结合身边“最美医务人员”的生动事例,开展争做“最美抗疫者”“最美志愿者”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践行红医精神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实现行动上的高度自觉。
任何伟大的精神从来都不属于某一特定时代,它总是超越其产生的时代而给人类带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红医精神的光芒不仅耀眼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且也将继续照耀我们前行的奋斗之路。红医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28]。红医精神既是涵养中国医者“初心”的丰富养料和宝贵资源,同时它又隶属于中国精神成为当代中国前进的不竭动力。高等医学院校要把弘扬红医精神作为培养社会主义“良医”的重要抓手,使青年医学大学生成为红医精神坚定的传承者、创新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