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娟
新时代大学生在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统一之后,现在正进入成年早期,情感丰富且内心感受深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多方面的,同时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受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高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以及与其周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支点。
无论是普通的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较少,不论是从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这几个层面来讲,都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在社会环境、学习压力等多重作用的叠加之下,学生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往往是学生已经发觉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才可能会去找老师进行咨询,进而去解决,那么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事发原因、不良情绪的堆积等,这些心理问题的预警,往往只是学生本人在进行慢慢消化。可见,学校在心理问题出现前期的介入程度是不够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通过心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疏导之后,教师评估出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此时需要与家长进行联合访谈,但在很多家长的意识层面中,往往会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家长并不觉得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对心理教师的测评持否认态度,可见,家长层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从学生角度来说,在问题产生之初,学生意识不到其利害,又或者意识到了不懂得主动求助。这三个角度的重视不足共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矛盾的逐渐凸显,学生心理素质在不同程度上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
首先,在一些学生的意识中,接受心理健康疏导就等于产生了心理疾病,导致很多学生即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失衡,也会产生讳疾忌医的心理,不会主动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觉察。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误解,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作用;其次,在辅导员这方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他们自身可能就缺乏一些专业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或是各辅导员之间心理教育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便很难提高他们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之辅导员每日面对复杂繁忙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但辅导员又是高校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相互之间接触较多,了解较深的教师,这方面矛盾的突出也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全面发挥的原因之一。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借鉴甚至照搬西方心理教学内容和模式,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生长环境、教育观念等多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必将会造成中西方学生之间,在个体以及心理机制上的差异。借鉴甚至完全照搬西方心理教学,不一定会对我国学生产生相应的积极效果。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本土化的困难。其次,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各个大学之间往往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课程标准。最后,学生缺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一般而言,需要教育者主动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学生才能够接受相关帮助,他们往往会将心理问题当作一时心情不好来进行处理,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的大部分活动、交流、情感的沟通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但是目前有太多学校只是关注加强学生专业性知识与实操能力,从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这些环境大致包括:在教育以及其他活动中的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对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塑造以及调解各项纠纷的实际应用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富裕和平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个性突出,崇尚自由的思想特点,对于他们来说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体验式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可以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第一,通过小组活动与体验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实践知识进行迁移。首先,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帮助学生站在更高层次看待他人行为,理解他人行为,强化学生心理体验。其次,通过各种心理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心理体验和自我思考中,强化课堂学习内容的心理体验。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人情感,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如此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中,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修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参与体验式教学。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在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宣传、访问、参观、调查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调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此外,寒暑假以及小长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党员活动、毕业实习活动、假期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体验、自我分析,从而能够对学生行为和思想进行重塑,提升其整体心理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表现出重“知”轻“情”的倾向,阻碍了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目前而言,为学生普及心理疾病预防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课程内容以障碍性问题导向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发展性的内容。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的感情需求比较突出,对于孤独和压力比较敏感,渴望得到认同和理解,同时也渴望将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同伴,帮助其学会对感情进行合理地沟通和表达,对于其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这种需求,也决定了他们难以平衡好内心的矛盾冲突,需要教师引导其以合适的方法和心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应深入考虑学生心理状态特点和情感需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前测和后测问卷,对其情绪信息进行了解和收集,针对性地讲解突出情绪,帮助学生探索其情绪背后的意义和有此情绪的扳机点,从而找到情绪的功能,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帮助每一名学生成为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1]。对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具体来说,两个维度是指他人和自我,三个层次是指执行、判断、察觉。情绪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判断能力、观察能力、疏导能力、内心平衡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给予重视,除了教给学生情绪情感评估的方法之外,还应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关系、实现自我成长、增强积极情绪。
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触各种新事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接受程度较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获取信息,根据学生这一能力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应加大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管理和投入,完善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从而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高校需要重视网络教育手段的运用,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分为校园心理文化、咨询与危机干预、课程教学三个细化方向,并针对这三个教育方向构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成果,自主开发或者引进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为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咨询服务。教师可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让学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学习。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则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QQ群、企业微信等交流平台来开展,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便捷互动。
1.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培训工作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管理的一线人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积极影响。首先,为响应国家政策,各大高校纷纷扩招,面对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现状,高校应该不断扩大辅导员梯队,并对辅导员管理人数进行上限的划分规定,这样有利于深入追踪各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其次,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工作上,应尽量补充心理教育这方面的知识体系要求,从根源上加强辅导员参与心理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应加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鼓励性支持,加大投入,通过加强辅导员心理教育培训,来不断完善心理教育体制。辅导员可通过班干部、心理摸查小组等类似的桥梁,对全体同学形成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不同阶段各个学生的心理报告分析,进而通过桥梁的连接作用,来达到对每位同学的心理情况的熟悉掌控[2]。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校风建设,从而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的自我人格塑造之中;在涉及学生的教育、活动等与实际利益相关的一些内容中,管理者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可提倡宿舍公约、教室公约及校园公约等;面对学生的一些实际纠纷,学校则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充当调停者的角色来进行调解和管理。在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学校除了加强思政课教育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社团及学生组织等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和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关注外因的同时,更应对内因予以高度重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校园恶性事件,都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没有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而引起的,针对影响现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因,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及体验感受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健康心态。首先,通过“老师,我想对你说”的纸条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以“宿舍人际关系大排查”和“新生心理普查”为依据主动出击、化解矛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的和谐稳定构筑防线;第二,定期培训心理协会学生干部、各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宿舍长,按照《心理委员规范化教程》,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定期分享人际交往技巧,利用朋辈辅导让更多的干部帮助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第三,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心理剧大赛,运用角色扮演来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紧张、矛盾、压抑、不适应等各种常见心理困惑,通过叙述整理撰写成剧本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释放和心牢的解脱;第四,做好建档立卡工作。这项活动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就应该开展起来,从刚开始就为每位同学形成心理发展报告,进行定期发放以及检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来分析同学们的各项心理活动[3];第五,引导学生构建和谐良好人际关系,人从一出生就无法避免地要与别人建立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与人和物相处的过程当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成长经历的不同都会出现价值观的冲突和人际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良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特征较为复杂,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抱以善行、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力,积极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外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其心理健康施加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迎难而上,采取内外兼顾的教学模式,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是弹性的、动态的,随时都会有新的变化,教师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更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愉快地完成学业,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真正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去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