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丰楠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和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碰撞之下文化间的边界也越来越弱化,在这样背景下如何立足、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片名字体设计直接传达了电影的精神内核,是制作方与观众联结的重要桥梁。书法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艺术,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品格,片名采用书法题字能够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从而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凝聚了民族的精神,传达了民族的情感。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孕育沉淀,诞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守护中传承,也需要在发扬中推陈出新,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释放出新的活力。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电影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影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华文化,表现了文化的自信。
从1905年诞生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至今,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路程,中国电影陪伴国家和人民走过各个历史时期,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的步伐。在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下,中国电影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传递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创造了非凡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百花齐放,电影节的发展足迹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兴盛,从电影大国正在迈向电影强国。2020年国内票房累计达129.5亿人民币,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84.49%,全年总票房为全球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国产电影票房不仅屡创新高,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红高粱》《卧虎藏龙》《霸王别姬》《三峡好人》等影片在国际顶级电影节斩获奖项,获得国际赞誉具有国际影响力。从《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十面埋伏》到近年的《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影片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通过电影,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出了立体丰满的中华文化形象,传播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和传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核是民族精神,电影工作者要有文化责任感,要充分学习利用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只有坚持中华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电影创作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并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旨趣的电影作品,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带来精神动力。
电影能展现民族精神风貌,观众被影片中传达的民族精神所感染,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对于自身角色与他人关系的动态评估或判定,能够给予个体自我存在感,涉及个体所参与社会的方式和社会关系。消费是认同的表达和体现,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认同和表达[1]。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受众看电影追求的不再只是电影的娱乐功能,更看重电影的文化性功能。电影是一种传播媒体,具有文化机制,对于推动文化发展从而提升文化影响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文化消费不仅要顺应人性,还要顺应文化的特性, 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能带来文化认同。影片的创作顺应文化发展规律和时代的发展要求,能够有效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作为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能够体现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面貌,承载民族的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景观,呈现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蕴含了民族的特性、道德和核心精神,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感,因此,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2]。通过电影的传播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从而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片名采用书法题字,如《英雄》《叶问》《金陵十三钗》《建国大业》《一代宗师》《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等,从武侠片到主旋律影片,涉及种类十分广泛。书法是最为传统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门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艺术。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3]。书法具有以神来写形,形神兼备的特点,欣赏书法时也要发散联想感受书法创作者通过手和笔传达出的情感。电影片名采用书法题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表达,能够利用文化的力量有效传递电影的精神内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人格的培养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子”是孔子常常谈到的一个概念,“君子”坚持道德规范有坚定的信念,具备高尚的品性,为人处世有风度有态度有原则。《叶问》中咏春拳大师叶问武艺高超却内敛谦虚,不好与人比武只与前来比试的人闭门切磋武艺。叶问身怀绝技但不露锋芒,与廖师傅切磋点到为止,面对来势汹汹踢馆的金山找也是以退为攻留有余地,但在日军面前展现出“威武不能屈”的凛然之气,毅然站出来说出了那句“我要打十个”,赢得比试从而维护了中国武术的尊严。“君子”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能够激励人心,具有引领别人学习效仿的职责[4]。叶问以一敌十的打戏使人热血沸腾,激起观众的爱国热情,此时的叶问是全民抗日的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侵犯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忠君爱国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提倡“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忠于君主即忠于国家,面对梁惠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孟子给出的回答是“定于一”。国安则民安,维护国家独立需要爱国志士的共同努力,要在乱世之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三浦再三的威胁和挑衅之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叶问为了保护家人和同胞,提出与之比武走上擂台奋勇一战,展现的是舍生忘死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中华武术精神,也是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态度,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势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叶问》的片名书法题字采用行书,气势雄伟风姿超拔,笔画富于变化。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始于两汉时期,成熟于魏晋,在唐代将行书入碑又呈现了新的面貌。行书用笔收笔转折变化灵活,运笔自然具有流动美,收放自如不失力道。卫夫人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5]。强调了骨力的重要性,善笔力的人写字运笔时留下的书迹流畅具有骨感美,而不善笔力的人呈现出的效果含混不清。片名中“叶”与“问”二字舒展酣畅沉着痛快,笔画牵丝连带运笔流畅,宛如功夫招式行云流水,呈现出的一种超然的境界。
儒家崇尚气节,“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有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强调成仁取义,孟子将仁和义视为归宿和正确的道路,并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心中培养出浩然正气,要有坦荡的胸怀成为有高尚气节的人。《一代宗师》同样是讲述的叶问的故事,除叶问之外影片中还有众多习武之人在凭一己之力守护武学,将中华武术精神发扬光大。他们有一心促成南北武术融合的宫宝森,有守护宫家荣耀的宫二,也有在日俄两军炮火下为救国奔走的丁连山,他们都在战火连天国破家亡之际保持一身风骨。日军的侵略让祖国大地陷入一片阴霾之中,叶问即使经历了女儿被饿死依然表示国难当头,自己喝惯珠江的水吃不惯日本的米,坚守人格的尊严和节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是宫宝森对叶问说的话,也是对所有习武之人的嘱托,坚守气节和风骨,传承中国武术精神,走正直的路做正直的事。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经历了变故之后叶问打破收徒原则开设武馆开宗立派,一方面是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守护需要传承,从此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片名的书法题字中间“代”和“宗”二字为楷书,取法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写。此脾用笔老练方圆兼并有序,笔画忠厚沉稳骨感有力,后世对颜真卿有“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评价。而“一”和“师”二字采用行书,取法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阴符经》,用笔丰富笔画凌厉夸张有如武术招式。褚遂良的字非常适合电影片头题书法题字,原因在于其字体灵活,线条优美,能够充分配合展现电影的动态美感。
孙岳颁在《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书论中提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初学者写字要恪守技法要求,笔画追求端正平稳,入门后夯实了基本功能够熟练掌握技法可以大胆尝试探索险绝之风,待融汇贯通再回归平正,此阶段人与字均得以升华。《一代宗师》片头书法题字采取行书和楷书的组合方式恰如传统武术动静结合,“一”和“师”给人动态的洒脱张扬,“代”和“宗”给人静态的大气平稳,动时快如疾风,静时稳如大山,一动一静间阴阳相生,与叶问一代宗师的形象相吻合。
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回溯了新中国建立的那段历史岁月。抗战结束后,举国上下尚未安稳,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冲突,促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于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然而蒋介石与美国结盟,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从此爆发内战。国民党枪杀民主人士和爱国人士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反内战情绪更为高涨。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制订周密的军事战略计划,在与国民党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定都北平,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业》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居安思危,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建国大业》片名书法由王家新题字,字体上特意选用毛泽东的行书,具有胸怀广阔气势磅礴的特点。为了与影片主旨相契合,在字体选择上特别选用简体字,象征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气象新的开始,如影片所传达的建国之大业,令人心潮澎湃,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燃起民族斗志。
《我和我的祖国》是2019年国庆期间上映的主旋律题材影片,这部影片由七个故事组成,故事背景均是祖国的大事件,讲述了七个平凡普通的人与祖国之间的情感连结。每个人物都是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不同的岗位用不同的方式热爱祖国,贡献祖国,共同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日益强大和辉煌时刻,展现了心怀祖国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使其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传播时代力量,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感召力。
《我和我的祖国》片名书法风格取法于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出土的著名碑刻《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此碑结构方正,转折有力,结字开张,楷书中带有隶书笔意。孙过庭《书谱》中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隶书书写精准有力,结构紧密笔画变化多样。隶书的发展由汉碑、汉简、晋隶和唐隶清隶几个阶段构成,半楷半隶的《爨宝子碑》属于晋代隶书,其形成原因是相较于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成熟并在民间日常书写成为主流的楷书,东晋时隶书主要应用于碑刻,用惯用的楷书笔法书写隶书,形成了“半隶半楷”的新书体,从而成就了东晋隶书新风。
二爨笔法特点是横画起笔采用“折头刀”的笔法如用刀削,字形方正,点多为三角形,“祖”字的横与“和”字中两点形如燕尾,隶意浓厚,具有魏碑的风格。不同于传统文人士大夫书法的风姿绰约,温润典雅之风,二爨书风转折有力,点画森严,气势雄伟,棱角分明,也体现了中国书法风格面貌的多面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我和我的祖国》片名书法题字选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
民族性是文化认同的根本核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贴近时代反应真实生活,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赢得共鸣带来文化认同。通过电影的传播促使人们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生命力,强化文化担当。电影片名采用书法题字的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影片主旨和中华文化意涵,拉近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展现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文化绽放新光彩迸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