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学发展的研究

2022-12-07 09:55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习俗民俗文化

张 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十分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不仅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具备强大的活力。我国的文化、教育、传媒以及民间的社会团体及专家学者,都开始借助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的研究,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五千多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其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整理与延续得出的,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对文化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与概括,是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文化[1]。华夏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总称,随着国家的不断统一以及领土扩大,中华民族本身的凝聚力也得到相应增强,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传统”而言,一般从历史与社会两方面进行探究,通常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多年实践而保存的风俗文化,如中华民族传统当中的和谐共处、婚礼丧礼的习俗等相关风俗文化。文化主要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需要人们不断地改良以及完善。部分风俗习惯在历史长河中是较为短暂的存在,只有与社会进步以及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风俗才能得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及整个社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古代的伦理道德、政治文化、风俗教育等,都对当代社会及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强调将安国、安家作为人生发展的终极目标,更关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将国家与民族安危都置于首位,明确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世界上存在的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化,又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间断的文化体系。对于其他的文明古国而言,其文化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淹没或中断,唯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薪火相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明发展进程当中,中华民族中的孔、孟思想对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可有效解决社会性难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价值

(一)有助于当代文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天下大同、自强不息等思想内涵。而这些思想内涵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契合,是国家、社会、个人三层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历史源泉[3]。因此,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有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从而使当代文学在发展中蕴含新时代的优良社风、政风与民风。鉴于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有助于当代文学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从先秦典籍中就可窥见一斑,《周易》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较于历史各个时期更加触手可及,这就需积极动员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以实现无数国人以及革命先辈所求取的复兴伟业。因此,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需注重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掘与传承,在文学创作中融入民族血脉所传承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促使华夏子孙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奋斗。

(三)有助于当代文学成为世界与人类的宝贵财富

从人类几千年来文明的发展历史来说,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出现间断的现象,且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和而不同,交而遂通”这一重要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极具独立性与统一和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了其他文化并存的价值,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吸纳其中的优秀成分丰富自我[4]。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需融入包容、和谐、多元、共存等文化思想,这对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地区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的思想财富。

(四)有助于提供给当代文学更多的素材

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仪,给当代文学家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为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都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不同时代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民情的总结和提升,既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有关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中,则充分吸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当代文学,并促使中国文学实现繁荣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学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的文学,根本是指人民的文学。当代文学的发展,需注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根本方向,且文学发展需关注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这是文学工作得以有效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以及出发点。因此,当代文学的发展中需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并从中搜集出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状态的写作素材,将人民当作文学表现主体,依据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从人民的实践过程中,吸取文学养分,以促使当代文学能为人民抒情、抒怀与抒写,从而确保当代文学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确保文学作品能够显底气、接地气,从而使人民的精神文化迈上新台阶[5]。

(二)民俗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体现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的制约,逐渐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通常,民俗是以物质、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在当代文学创作、发展中存在极强的良好表现[6]。例如,莫言创作的文学作品《红高粱》中明显突显出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其中形象、具体地描述了新娘在出嫁时坐花轿的场景,充分体现出传统婚礼的这一民俗文化,作者将中国传统婚礼这一民俗传递出来。在这一文学作品中,作者对花轿、男主人公大碗喝酒的民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感悟其中蕴含的婚礼民俗文化。再如,高晓声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有效地反映了常州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其作品中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以及该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在常州当地有“收田财”的民俗,高晓声就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础,创作了首部小说《收田财》;常州地区受到特有地理位置的影响,随之产生了独特的、传统的渔业生产民俗,更多通过钓、捉的方式来捕鱼。针对这一民俗文化,高晓声在《草塘闹鱼》中就通过文字将罩鱼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同时,在《鱼钓》这一文学作品中,针对捉鱼高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另外,在《泥脚》这一文学作品中,也描写了阿婆做裁缝、阿公卖葱等传统化手工生产的民俗,充分呈现出常州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由此可知,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文化特色。

(三)生活习俗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体现

生活习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效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礼仪习俗和两性观习俗。通常,生活习俗都是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不仅仅是风俗习惯的延续,还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礼仪民俗得到了良好的展示。在诸多的礼仪民俗中,诞生礼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习俗,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体现[7]。例如,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当中,描写了礼仪民俗的传统文化,其中,白家的长子、长女在出生的时候,白嘉轩为其准备酒宴,宴请所有亲戚朋友,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礼貌与礼节特征。而葬礼习俗也属于人生的一种重要仪式,“厚葬”的民俗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迟子建的《岸上的美奴》中,就集中反映了“厚葬”这一生活习俗。在该文学著作中,着重描写了主人公母亲去世之后,全村人帮忙打棺材、烧纸钱等,这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互帮互助的重要礼仪,而且还呈现出“厚葬”的生活习俗;在邱文英的《麦穗》中,也对“灵棚”的细节进行了描写,是对我国葬礼生活习俗的重要体现;在迟子建的《酒鬼的鱼鹰》中,通过“棺材、披麻戴孝、吹丧曲”等细节描写,展示了“厚葬”的生活习俗。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的生活习俗中,还包括了男尊女卑这一内容。但在当代文学著作中,已然出现了良性和谐的生活习俗。例如,迟子建的《花瓣饭》《亲亲土豆》当中,则对夫妻两性关系进行了描写。其中,《亲亲土豆》中,就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充分体现出夫妻二人和谐共处的温情。

(四)节日习俗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体现

节日习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特定的节日中举办的一些民俗活动。通常,节日习俗和精神民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节日习俗,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祭祀神灵、祭奠先祖、放鞭炮、贴春联等主要活动。这些都是当代文学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8]。在迟子建的《腊月宰猪》中,就以礼镇作为切入点,描写了当地的春节习俗。在这一文学作品中,作者描写了自从腊八之后,人们就开始蒸豆包、蒸花卷、缝缝补补、拆洗被褥、清扫庭院、买鞭炮、挂灯笼等活动,为春节做准备。在除夕之夜,人们还会包饺子、煮一锅饺子等;在《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详细地描述了端午节“五彩线”的习俗。在端午节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孩子编制五彩线,祈求消灾祛病。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在今天的发展中仍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当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中,需将传统文化和实际相联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精神支持,而且还促进了现代社会当中人们的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习俗民俗文化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蓄势中的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文学成就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