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理念,这标志着我国新型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态度,能够提升我国的软文化实力水平。如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逐渐开展跨文化交际交流,在此大背景下,大学英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如今大学英语教学成果显著,但是大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有待提升,该文在文化自信视野下,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提升大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即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具有差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由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语言习惯、文化特征和人文历史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交流起来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而且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来开展交流,在交流时,由于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很容易产生误解,致使交际失败[1]。
因此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是了解彼此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特点,知己知彼,方能沟通无碍,加强两个国家不同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的友谊长存。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提升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英语语言交流的水平,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全覆盖。
为了加强我国对外交流的能力,近几年国家拟定了外语教学和相关外语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运用外语解决各类问题的专业人才,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现有的跨文化交际教材里的内容大多关注西方文化,无论是语言背景还是里面的内容都具有浓郁的西方风情,缺少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关注及介绍,即使有所介绍,也是篇幅较少,只用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不做深度分析和讲解,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失去文化自信,长期缺乏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关注,就会面临本土文化流失的危机。因此必须严肃地指出,现有英语教学大都浸染了西方文化,虽然中国学生处在中国的环境中学习英文,但是长期以来却缺少中国文化的熏陶,在和外国学生交流时,过度崇尚西方文化,就会降低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会在长期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来,并加强实践和理论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和国际友人进行交流时,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语言介绍和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地增强文化使命感和认同感,做新时代的四有大学生[2]。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目标。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是精神文明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弘扬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环境的因素,人们难免会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浸染和支配,长此以往,人们的思想就会逐渐西化,降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此时开展文化自信,并将其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在一起,恰逢其时,十分必要。在跨文化教学和交际中,交流者不但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还要自觉发扬中华文化,使外国学生和外国人民能够主动了解中国文化,并逐步热爱上中国文化。因此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及意义,能够使学生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地增强对外交流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涵养,展示中国学生的良好形象。
跨文化教学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国外相比,我国大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步比较晚,研究的进展也比较缓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体系。目前,在不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学者普遍缺乏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观念,只注重传统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只注重学生英语书面成绩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的学校还缺乏给学生提供英语对外交流的实践平台,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的学校即使为学生提供了对外交流平台,但缺少跨文化的观念和意识,跨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专业教师还比较少,教学设备还不完善,更缺乏教学体系和教学规划。
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使正常的教学得以开展,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在当前状态下,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英语素养,但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这就直接导致实际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当前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听说读写的传授和书面考察的模式上,大多数英语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探索[3]。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直接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体系中,只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如英语单词、语法和篇章等,有的学生也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但是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更缺乏将中国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因此,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是跨文化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果不能融入中国文化背景和外国文化背景,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过于片面,不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不利于弘扬中国文化。
首先,应该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其次,英语教学的内容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属性,能够体现出英语语言能力的文化内核,教学内容应该深入浅出,难易占比适中,并能够覆盖到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内容;最后,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种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交流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英文课堂的学习,逐渐培养出能够运用英文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不断开阔文化视野和文化思维,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情感[4]。
在上一步骤完成后,教师应当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涵盖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应具有代表性和可实行性。教学内容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英语基础教学知识,英语基础教学知识主要包含了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内容,通过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英文基础将会更加完善,自身的英语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是英语文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英语文化教学能力主要包含跨文化交际交流和中英文文化知识内涵,通过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文化视野将会得到开阔,不再仅仅局限于英文的交流与读写,而是将中西文化共同融合到英语的学习中去,在提升英文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英文教材,教材的选定标准应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置,不断地规范完善。英文教材的选择应该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课程类;第二类是跨文化交际教材,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来选择第一类教材,主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综合运用能力,此部分教材大都由教育部统一发放,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主要教材;跨文化交际教材可选择的范围较广,灵活性较强,教师应合理选择,不断地提升大学生运用英文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课堂的课程设置应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基础课程和跨文化交际的课程设置课时应当合理,所占比例不能相差较大,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承担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任务,因此应当合理设置;此外,要丰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此类课程主要拔高学生能力,在设置课程时形式尽可能丰富,如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主题活动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文化涵养[5]。
中国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时,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接受上的困难,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和碰撞,西方文化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使学生产生迷惘,降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不但要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还应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效结合,构筑一个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跨文化国际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将教书育人集合起来,并将其运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首先,教师不仅要传播中国文化,还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提升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涵养,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示中国人的形象。其次,教师还应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最后,教师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标准、具备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跨文化交际人才[6]。
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当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大学英语课堂内容教学相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融入中国文化要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在英语课上不仅能够学习西方文化,更能深入探究本民族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将中国文化的精神植根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与听力教学相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考查学生的听力水平,若能将跨文化交际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听力教学中,必能展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拓:第一,在过往的大学课堂上,听力教学的文化背景多是西方文化背景,听力内容里包含了较多的西方元素,如欧美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展示了欧美社会的人文风情,现阶段,教师应当积极搜寻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来训练学生的听力,以使学生了解和本民族文化风情有关的内容;第二,电影也是提升学生听力能力的良好材料,在跨文化交流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引进中文和英文电影,用电影的形式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英文电影是西方社会的写照,中文电影浓缩着中国的优秀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观看中西方电影,如同一题材的电影可以中英文结合起来看,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
(2)与口语教学相结合。
口语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口语的训练,学生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英文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包含中国文化,如民间小故事,中国人的饮食风格等,由学生自由选择演讲的内容,既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行有趣的跨文化交际场景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讨论并分享自己知道的中国文化小知识或传统故事,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对他们的英文习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举办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平台,延伸文化交流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机会去广泛接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7]。
(3)与阅读教学结合。
英语阅读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训练,大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视野都能够得到开阔,因此和跨文化交际教学相融合,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1)学习强国等互联网信息平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时事阅读资料,包含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这些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教师可以将介绍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英文文章分享到班级的教学资源平台,供学生阅读学习,使学生通过中英文的双向学习,加深对该国政治和经济文化等的认知,提升民族自信心;(2)大学英语教材和英语阅读训练的阅读内容多具有西方文化色彩,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内容比较匮乏,因此教师应当广泛收集和中国文化相关联的阅读内容,以供学生阅读学习,加深学生的了解。
(4)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写作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如教师可以以和教材内容有关的中国时事类话题为导向,使学生开展英文写作,如撰写时事类演讲稿等,使学生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观点,使文章内容观点鲜明、阅读性强;教师还可以将中国文化内容作为写作主题,如中国人的购物习惯、中国社会交流习惯,中国优秀的民间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主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通过以上训练,学生运用英文语言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得到拔高。
(5)和翻译教学结合。
当今世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积极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设计出汉译英或英译汉的翻译材料供学生练习,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国策,加深对该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认知,同时学生也积累了许多的新颖词汇;同时翻译的练习也是一项长久持续的学习工作,学生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中国文化的深刻含义,并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心[8]。
我们在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不断地弘扬中国文化,拓宽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使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走向海内外。教师除了将中国文化内容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外,还应举行多姿多彩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应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如不同民族的民族服饰特点、饮食习惯,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根据这些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教师可以举行知识文化竞答、角色表演等活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出去,多和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用英文向他们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介绍中国文化,不断地拓宽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英文能力,使其各项素质都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通过设置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并自觉地将英文知识融入文化学习和交流中,使自身的各项能力得到拓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