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丹
(广州工商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
非遗的教育传承要遵循学科设计的内在逻辑体系[1],要在首饰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活动中贯穿始终。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空有其表,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广州非遗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新。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出了许多工艺精湛、主题内涵丰富、地域民俗风情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设计学界关注的热点。将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首饰设计结合,体现“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2],将广州的非遗宝贵资源融入当地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环节之中,既是构建地方特色办学新理念与发展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广州非遗的教育传承与丰富课程教学内涵的需要。
将广州非遗融入到首饰设计课程中,可以促使首饰设计产品向地域化、民族化方向发展,让当代中国首饰设计从非遗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其在工艺精湛、造型多变、色彩丰富、形态和谐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首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创新文化载体,是推动广州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首饰设计课程中要融入学生个人对于广州非遗艺术的认知、开解,通过探索、加工、提炼以及再创造等,融入到最终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使得广州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的首饰设计产品形成鲜明亮丽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时代新印象,讲“中国故事”,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真正落到实处。
体验式学习理论于1971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在他的著作《体验式学习》中提出。该理论指出,人的学习是一个基于体验的循环过程,包括四个部分:具体的体验、反思和观察、形成抽象概念和原理以及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广州非遗文化在首饰设计课程中的融合路径研究可借鉴体验式教学模式。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首饰设计是服饰产品设计本科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侧重首饰设计基本方法与首饰制作的技能、以及设计思辨的能力培养。将广州非遗文化以项目主题形式融入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现代首饰设计能力外,需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传统与创新融合的设计形式角度去思考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使学生的首饰设计作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文章拟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四个步骤,对首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在首饰设计课程中,首先需要对广州非遗文化有大致的认知,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学习非遗相应的技术、技法,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为后续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奠基[3]。
2.1.1 利用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除去基础的理论教学外,充分利用广州非遗优质文化资源,将广州本土“非遗”资源融入首饰设计课程教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创造情境体验教学环境。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基地,能够最直接地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的历史文化、技艺特征、艺术魅力并了解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对非遗技法真实完整的制作过程的观摩,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课程讲授并切身实践学习获取基本的制作技法,从中体味非遗工艺特色,学习传统工匠精神,领略中华民族风情魅力。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营造“活态”化教学环境,通过具体的体验,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活起来,情境化的体验教学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激发起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例如我院(广州工商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灰塑研究院,课程中我院学生抵达实践基地学习灰塑非遗工艺,研究院的美术老师就灰塑制作原理与步骤进行讲解,并现场演示。在实践的过程中,制作工艺的困难与繁琐并未阻挡学生们好学的热情。
2.1.2 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深化体验非遗工艺
首饰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课程,首饰制作时间和周期较长,非遗技法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逐渐掌握相关技能。校外的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长,因此校内的实验实训室的建立,保障体验式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校内的实训室建设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给予师生更多的操作灵活度,学生可以利用课中及课后时间选取感兴趣的非遗技法进行实践学习,自由的学习与创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亦可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差异性教学。例如我院针对服饰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建立的服饰产品实训室,提供首饰课程学习需要的设备及工具、安排实训室管理员值班管理,在周一至周五全天对该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学习与交流,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非遗项目,并获得深刻的体验认知。
拟定非遗主题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实现体验教学,在对非遗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资源丰富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原则选取三至四个非遗文化主题项目,例如“广绣”、“珐琅彩”、“灰塑”、“醒狮”、“铜凿纸刻”等,构建创作项目情境,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学习创作状态。教师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调研计划书,带领学生进入市场调研阶段。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调研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搜集广州非遗具体项目资料,从历史渊源、文化以及艺术表征、造型特点、材质色彩、故事内涵、原始生态环境、消费者群体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系统和直观地感受、发掘和学习广州非遗文化[4]。通过对项目的实际调研实现体验教学,增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生尊重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和自觉性。
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教学活动,形成教学反思。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从可延展性、可创新性两个角度有针对性的对广州非遗项目的故事、造型、工艺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后期可执行的创新设计方向,绘制头脑风暴图;随后学生分组对头脑风暴结论进行汇报。最后,教师结合各组的分析进行总结性点评,概括案例分析要点并进行内容的延伸。以学生主体的头脑风暴活动,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感;学生个体化差异性导致对待同一事物的认知亦存在差异,通过有序的交流讨论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灵感火花;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挖掘广州非遗符号元素的精神内涵、象征意义,分析发展受局限原因,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广州非遗文化的工艺、文化、内涵等知识点,实现对知识点的反思与内化。
通过课程前期对广州非遗文化的探索与现代首饰设计与制作工艺的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广州非遗文化的应用与创新设计研究。从广州非遗工艺的延展、非遗造型的创新、传统与现代工艺、材质的结合三个方向考虑,寻找非遗传统与现代首饰设计的艺术融合点,设计创新首饰方案。具体项目的创新设计需要学生具备首饰设计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了解非遗与现代首饰产品全套制作流程,了解市场现状与消费人群心理,掌握现代首饰设计技能,熟悉首饰设计——制作加工——销售的流程。教师带领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体验,将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课题之中,学生在构思非遗活化的可行性创新设计时,反复查找资料与思考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方案形成时,对原本枯燥的理论形成自然感受和认同,然后进行反思并形成个人结论和观点,从而获取完整知识体系的设计体验,实现对概论及原理的理解。
广州非遗文化创新首饰设计项目,除了常规首饰设计教学中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外,学生需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于广州非遗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首饰设计方法,从非遗创新首饰产品设计理念、技术传承与创新、文化宣传、形式载体、穿戴功能、行业、消费者群体与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设计研究,自身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从而指导其将来在其他设计项目中的运用,创作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艺术作品。国风首饰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东方风格和文化底蕴做基础,通过对广州非遗项目的创新,设计出兼备精神内核和时代意义的首饰作品。
根据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本质,其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课堂需求,专家、教师、学生、企业、市场等多维度的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科学的评价结果,促进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检测有更为全面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对学科知识点概念的理解。
2.4.1 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成果汇报,宣讲创意首饰作品的形式,完成课堂评教。让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体验评价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之间专业交流互动,亦可以使得学生从更为客观的角度考量自身与他人设计作品。
此外,可以举办线上线下课程作品展,利用网络调研平台制作调查问卷,完成更大范围的学科交流互动。例如我校学生在首饰课程完成后,在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展厅进行首饰课程作品展,并利用广州工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平台,针对自身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应用性相关问题制作调查问卷,生产二维码附在作品旁,收集反馈意见。学术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自信,并了解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广州非遗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4.2 参加相关赛事
利用学生作品参加相关比赛,通过比赛的甄别和选拔,提供更高角度的评估信息,进一步对学生课程作品进行评价。例如我校学生利用课程作业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省级奖项多项。奖项的获得是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帮助发现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
2.4.3 企业及市场评价
将学生课堂作品推向市场,检验教学成果,与地区文化产业对接,为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提供平台。例如我校学院在课程结束后,与广州树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将设计作品以预售形式放置于网络平台,创意作品的售卖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志趣。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指导,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科学的评价结果,使课程设计与设计作品其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产教融合的过程,为广州非遗文化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有效地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将广州非遗项目融合到首饰设计课程中,既可使广州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与创新,又可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针对学生喜动手、爱实践的学习特性,运用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法将具体项目带入首饰设计课程;校外培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的协调运用,使学生获得对非遗文化知识的具体的体验;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市场调研与非遗首饰创新项目的头脑风暴实现教学的观察与反思;通过对具体非遗首饰创新项目深入设计,体验设计流程实现对知识点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专家、教师、学生、企业、市场等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创意成果转化中检验学科概念,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将广州非遗项目纳入首饰设计课程,为非遗文化保护与国风首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