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惠兰,崔哲宇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畜牧兽医管理中心,吉林 延边 133613)
通常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其中以雏鹅阶段发生流行率最高,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养殖管理不当、饲料发霉变质、病原入侵等。由于引起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不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面对消化系统疾病一定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诊治,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保证患病鹅快速恢复健康。
临床上造成鹅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养殖管理不当,饲料变化,病原微生物入侵。当前鹅养殖产业逐渐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呈现增加的态势。很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做好鹅的针对性管理工作,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养殖场的卫生环境迅速恶化,鹅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引起肠道出现异常蠕动。冬春季节外界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夏秋季节外界温度较高,高温高湿气体造成了鹅出现热应激刺激。再加上饮水不到位,饮用水被病原严重污染,就会造成应激性腹泻的出现。此时患病鹅排出的粪便颜色大多呈现淡黄色粥样,仔细观察粪便中会夹杂没有消化的饲料颗粒[1]。在饲料投喂过程中,不注重做好科学搭配,饲料单一,营养价值较差,夏秋季节没有做好饲料的保存工作存在严重的发霉变质情况,或者突然更换饲料配方。由于饲料营养价值发生变化,或者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进入肠道中会不断刺激肠道壁细胞分泌肠液,大量的体液蓄积在腹腔中,最终引发鹅出现腹泻。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威胁鹅健康生长发育,引发严重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能够引起鹅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原主要包括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疫里默氏杆菌、小鹅瘟、球虫病、线虫病。当出现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后,短时间内病情能够向整个群体传播蔓延,患病鹅主要表现为快速腹泻,排出的腹泻物呈水样、石灰状、灰白色,有时排出的粪便质地偏黑,有时排出的粪便当中会夹杂有很多没有消化的饲料、肠黏膜组织和血块。患病鹅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身体逐渐消瘦,饮水欲望显著增加,采食量下降。另外在长期的疾病防控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不注重科学使用药物,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就盲目在饲料和饮用水当中添加大剂量的抗菌药物。而有些细菌性疾病对抗菌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很多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使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无效,反而会加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当前传染性因素所造成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威胁鹅健康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很多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进程较快,传播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防治措施,短时间内就能够向着整个群体扩散蔓延,引发不同年龄的鹅发病,影响鹅的健康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死亡。所以要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掌握当前养殖场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常见病原的种类。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应该在鹅产蛋前15~20 d,每只肌肉注射多价大肠杆菌菌苗1 mL和副伤寒菌苗2 mL。种鹅所生产的种蛋可以作为孵化利用,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垂直传播几率。雏鹅出生7~10日龄后,首次免疫接种多价大肠杆菌菌苗和副伤寒菌苗,每只雏鹅免疫接种0.2和0.5 mL[2]。同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小鹅瘟、疫里默氏杆菌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二类、三类动物疫病的集中免疫接种。通过妥善有效的免疫保证鹅抗体水平达标免疫密度高达100%,有效预防大规模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生。
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流行还与养殖环境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还是散养养殖户,在发展鹅养殖产业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加强养殖环境的针对性调控,构建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养殖场的进出入口、各个养殖区域的进出入口及圈舍的进出入口,都应该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进入养殖场的车辆人员和各种用具必须做好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人员由生活区域向生产区域过渡过程中,应该在消毒室中进行严格的淋浴消毒,并更换相应的工作服装,进入圈舍之前,脚步应该在消毒垫上进行消毒处理,降低人携带病原进入养殖场的几率。还需要加强对圈舍的彻底清理和保洁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冬春季节外界温度相对较低,应该严格控制鹅的活动,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密度,而夏秋季节外交温度升高,圈舍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很容易出现热应激刺激,要降低养殖密度。通过消除养殖环境当中的多种致病因素,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另外在日常养殖期间也需要加强对疫病的针对性监测,及时发现群体中个别疑似发病病死的个体,迅速将患病个体单独隔离,并做好严格的无害化处置,加强污染环境的彻底清理。控制好养殖环境的蚊虫老鼠,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对鹅进行一次体表体内寄生虫驱虫处理,消灭线虫、球虫对鹅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效减轻寄生虫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通过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流行现状。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高峰期,提前采取安全的措施进行防范,最大程度降低病原传播流行的几率。在鹅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需求、营养需求、代谢需求,合理配置日粮,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增强鹅的身体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有效减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在养殖场内部还需要制定合理的保健预防程序,优化用药方案,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要坚持能使用1种的,不使用2种,能使用窄谱类抗生素的不使用广谱类抗生素。积极推广应用中成药制剂,微生态制剂和植物提取药物替代抗生素[3]。禁止向鹅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推广应用无抗生素的生态资料。同时还应该保证养殖场周边有充足的戏水区域,满足鹅的戏水需求,增强身体素质。
鹅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注重加强环境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必要时开展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提高防疫频率。同时在日常管理期间,还需要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养殖管理理念充分应用到养殖的各个环节。密切观察鹅的生长发育情况、采食情况、精神状态,一旦出现异常腹泻情况,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具体的腹泻原因,观察是传染性因素还是非传染性因素,并结合不同的致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疗,确保患病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