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结构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22-12-07 01:11班歆甜柴军红姜浩夏永刚梁军
中医药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玉米须多糖小鼠

班歆甜,柴军红,姜浩,夏永刚,梁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玉米须又称玉麦须、蜀黍须、包谷须[1],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四川、山东等地,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中草药[2],并被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为常用药材品种。根据文献报道证实玉米须中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生物碱、甾醇、挥发油、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化学成分[3]。玉米须多糖作为玉米须的一种主要成分,有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国内外科研人员利用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多角度激光散射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等现代技术对玉米须多糖的结构进行表征。由于多糖的结构特征与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对多糖精细结构特征的鉴定将有助于后续构效关系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通过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证实了玉米须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肿瘤、抗疲劳、降血脂、抗高尿酸血症等生物活性[4-15]。近年来伴随着多种分析技术的发展,探究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结构特征和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引起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现就已发表的玉米须多糖相关文献,对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结构及其药理活性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期为玉米须多糖的进一步研发利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1 玉米须多糖化学结构

多糖的结构决定其生物活性,因此分析不同种类的玉米须多糖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多糖的一级结构主要由不同的单糖、糖苷键、构型、支链和取代基等构成。其中多糖的分支度、溶解度、分子量大小以及黏度大小影响着多糖的生物活性,多糖的分支度与糖苷键的连接方式和含量有关。玉米须多糖是由多个小分子单糖构成的高分子质量糖类化合物,其结构复杂,且由于玉米须的产地来源广泛,以及不同提取纯化方法所得到的玉米须多糖会存在初级结构甚至高级结构的差异,进而对其生物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玉米须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总结。下面就玉米须多糖初级结构的鉴定包括单糖组成测定、分子量的检测、红外光谱分析、高碘酸氧化分析、甲基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波谱解析在内的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1.1 玉米须多糖的单糖组成

杨夏等[16]从玉米须中分离纯化出均一多糖ACSP,其由7种单糖组成: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醛酸,摩尔比为1.00∶0.20∶0.91∶1.85∶0.60∶0.24∶2.00。Wang等[17]通过水提醇沉法获得玉米须粗多糖CCSP,利用H2O2法和Sevage法对CCSP脱色、脱蛋白处理,再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对CCSP进一步纯化得到均一多糖NCSP和ACSP。并对其单糖组成进行了检测,其中NCSP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4.5∶1.0∶5.0∶2.2∶1.5;ACS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其摩尔比为3.7∶1.0∶4.0∶1.6∶4.6∶3.2。Guo等[4]通过水提法获取玉米须粗多糖,然后利用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对玉米须粗多糖进行分离,得到CSP1、CSP2、CSP3三个玉米须多糖组分。CSP1和CSP2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0.04∶0.01∶0.02∶0.03∶0.03∶1.00,0.04∶0.06∶0.07∶0.03∶0.06∶1.00。而CSP3不含有鼠李糖,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0.23∶0.21∶0.30∶0.48∶1.00。

1.2 玉米须多糖的结构特征

Deng等[18]对玉米须中分离纯化获取的均一多糖SMP-1进行了单糖组成测定,红外光谱分析,高碘酸氧化鉴定糖苷键连接以及部分酸水解确定糖链中主链和侧链的单糖组成,对SMP-1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表征。该研究结果中SMP-1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醛酸组成,分析表明其由7种单糖均匀分布在SMP-1的主链和侧链上,主要由(1→6)和(1→3)糖苷键组成,含有吡喃糖环和α-构型,分子量为1.293×104Da的杂多糖。

Li等[19]研究中主要对两个成分CSP-S-1和CSP-S-2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2个成分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分析,得知CSP-S-2的生物活性明显强于CSP-S-1,随后对CSP-S-2的化学结构进一步分析。CSP-S-2(Mw=8.13×105Da)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其含有吡喃环,主要由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组成,摩尔比为8.71∶3.58∶0.169∶1。通过高碘酸氧化和Smith 降解分析得到CSP-S-2是由(1→4)和(1→6)糖苷键连接组成的中性多糖。

Jia等[20]从玉米须中提取、纯化得到多糖AHP-1和AHP-2,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6种单糖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解析,表明了这两种多糖大多数糖残基以吡喃环的形式存在,具有以(1→6)吡喃糖残基连接的骨架结构。

Wang等[17]从玉米须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中性多糖NCSP和酸性多糖ACSP。NCSP和ACSP的分子量分别为7.41×104Da和1.094×105Da,NCSP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ACSP除以上单糖还含有半乳糖醛酸。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NCSP主链主要是由1,4,6)-α-D-Glcp,1,4)-α-D-Glcp,1,3)-β-D-Glap,1,3,5)-β-D-Manp组成。ACSP主链主要是由1,4)-β-D-GlcAp,1,4)-α-D-Glcp,1,3)-β-D-Glap,1,3,5)-β-D-Manp组成。结果表明NCSP和ACSP具有相似的主链结构,但是具有不同的侧链分支。

Guo等[6]通过对玉米须多糖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发现CSP2组分具有显著生物活性,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CSP2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分子量为6.13×104Da的中性糖,经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解析表明了CSP2是由1,6)-α-D-Glcp为主链,通过其2位连接取代基,取代基是由1,3)-α-L-Araf,-1)-α-L-Rhap,1,4)-β-D-Galp,1,3,5)-β-D-Manp,-1)-β-D-Xylp组成。上述研究对玉米须多糖的一级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为健全玉米须多糖结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依据。

基于现有的玉米须多糖结构表征的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对玉米须多糖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基本停滞在对玉米须多糖的单糖组成的测定,表述其单糖种类和单糖摩尔比;红外光谱分析来确定有机官能团以及糖的构型;高碘酸氧化来判断大致的糖苷连接;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甲基化分析确定玉米须多糖糖苷键的完整鉴定报道较少;对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于碳谱、氢谱的简单研究。综上,同一研究团队分离纯化同种、同地源玉米须得到的玉米须多糖,其结构单元均有所差异,故未来更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更系统地研究。针对以上不足,后继研究者们应对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结构深入全面的研究,为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奠定基础。

2 玉米须多糖的药理活性

玉米须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等功效。近年来结构修饰的多糖引起了广泛的青睐,可用常见的化学修饰方法(硫酸化、磷酸化、羧甲基化以及乙酰化)对多糖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对其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活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了玉米须多糖及其化学修饰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高尿酸血症等。下面就这5种主要生物活性展开综述。

2.1 玉米须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Jia等[21]通过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模型评估玉米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从玉米须中分别经过水提取、酸提取、碱提取以及超声提取收集得到4种有效成分CSPw、CSPc、CSPa、CSPu,它们都表现出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增加,其中CSPw和CSPu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抗氧化活性高于CSPc和CSPa。分析其原因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化学成分、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等综合因素共同影响[22]。多糖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供氢能力密切相关,相同浓度下分子量较低的多糖拥有较多的游离羟基,发挥出更强的供氢能力[23-24]。CSPw和CSPu可能由于分子量较小的原因而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He等[25]对玉米须中CSP-A多糖进行了体外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SP-A浓度的增加,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逐渐增强,当CSP-A浓度达到10 mg/mL时,对·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达到40%和48%,但CSP-A的抗氧化活性仍低于维生素C。

Chen等[26]对玉米须中多糖N-CSPS及其硫酸化衍生物S-CSPS、乙酰化衍生物A-CSPS、羧甲基化衍生物C-CSPS做了详细的体外抗氧化研究。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发现这些多糖组分对自由基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当剂量为0.5 mg/mL时,C-CSPS清除自由基的能力(53.2%)高于其他组分S-CSPS(35.7%),A-CSPS(23.5%),尤其是未经过化学修饰过的N-CSPS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弱(20.8%)。结果表明经过化学修饰后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在清除羟基自由基法中与N-CSPS和A-CSPS相比,S-CSPS和C-CSPS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呈更明显的剂量依赖型,其中S-CSPS在0.5 mg/mL时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为83.7%,相对高于C-CSPS(71.5%),而N-CSPS的最大清除自由基活性为42.9%。铁还原力法研究结果显示在检测浓度范围内C-CSPS明显优于N-CSPS,而N-CSPS、A-CSPS和S-CSPS之间无明显变化。此结果可能与羧甲基的引入有关,羧甲基的引入可以提高活性羟基的电子云密度,提高多糖的供电子活性从而提高了多糖的还原力。通过脂质过氧化物抑制法发现了4种多糖在75~375 μg/mL浓度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当浓度为375 μg/mL时,C-CSPS的抑制活性(71.3%)明显高于N-CSPS(36.2%)、A-CSPS(34.7%)和S-CSPS(41.5%)。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须多糖羧甲基化修饰是提高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此外,也不可忽视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以及分子量对多糖的生物活性的影响。

2.2 玉米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Tao等[27]对玉米须多糖进行了体内外的抗胰腺癌活性研究。研究中对玉米须多糖S1体外抗胰腺癌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S1对PANC-1、SW1990、BxPC-3 3种胰腺癌细胞的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而对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人肝细胞没有明显细胞毒性。研究检测了S1多糖对BxPC-3细胞的增殖能力、对BxPC-3细胞毒性,以及Ki67蛋白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S1对BxPC-3有着明显的细胞毒性以及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对于与细胞增殖有关的Ki67蛋白也呈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由于S1对体外胰腺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进行了S1对体内胰腺癌细胞生长影响的检测。用BxPC-3癌细胞对小鼠进行胰腺癌造模,设立S1给药组、模型对照组以及阳性药对照组,连续服药21日。通过S1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服用S1的小鼠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明显受到抑制。其中0.5,5,50 mg/kg浓度的S1治疗组抑制率分别为32.61%、43.36%和40.45%,吉他西滨阳性药组抑制率为41.15%。还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xPC-3细胞中Ki67的表达,结果显示S1处理的肿瘤细胞中Ki67的表达下调。这一结果与阳性对照药物吉他西滨相似,表明了S1对体内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也具有抑制作用。此研究表明了玉米须多糖S1在体内外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从而证实了玉米须多糖具有良好的抗胰腺癌活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Yang等[28]探究了玉米须多糖CSP对H22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该研究中先通过采用H22细胞增殖实验和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评价体外玉米须多糖CSP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CSP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H22细胞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这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多糖通常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毒性相一致[29-30]。该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CSP是否具有体内抗肿瘤活性,用H22细胞对小鼠进行肿瘤建模,设立了3组不同剂量的CSP给药组(50 mg/kg、100 mg/kg、200 mg/kg)、模型对照组、顺铂阳性药对照组,在实验结果中CSP各剂量给药组和顺铂阳性药对照组的肿瘤重量都低于模型对照组,且CSP给药组和顺铂阳性药对照组的肿瘤重量无显著差异。为了确定CSP对荷瘤小鼠的寿命是否有延长作用,连续投喂CSP(200 mg/kg)60日,研究结果显示CSP给药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比模型对照组延长3倍以上,其疗效几乎和顺铂阳性药对照组相当,表明CSP治疗可显著延长H22荷瘤小鼠的寿命。接着又对CSP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顺铂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CSP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小鼠的体质量在CSP治疗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提示CSP对H22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体质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研究还检测了CSP治疗后H22荷瘤小鼠肾功能指标(BUN,UA,CRE)以及肝功能指标(ALT,AST),经过3种剂量的CSP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而顺铂阳性药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表明了CSP与顺铂不同,对H22荷瘤小鼠的毒理作用很小。该文献还探究了CSP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SP可以促进IL-2、IL-6、TNF-α的分泌。综上,该研究表明玉米须多糖CSP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H22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增强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NF-α)的产生,并对H22荷瘤小鼠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没有毒理学影响,推断CSP是通过提高H22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2.3 玉米须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Zhao等[31]通过玉米须多糖POC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进行了抗糖尿病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每日给体质量为100~500 mg/kg糖尿病大鼠POCS治疗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动物的血糖(BG)水平,还可以降低总胆固醇(TC)在内的血脂水平。POCS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同时研究还表明玉米须多糖POCS还具有一定的提高糖尿病大鼠抗抑郁和抗疲劳能力。

Pan等[32]研究了玉米须多糖PCS2对高脂饮食和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小鼠的抗糖尿病作用。首先进行了体外测评玉米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β淀粉酶抑制实验。通过β淀粉酶抑制实验可以检测玉米须多糖是否具有抑制食物淀粉消化速率和餐后血糖升高的β淀粉酶抑制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CS2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以及β淀粉酶抑制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了PCS2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体内生物活性。实验设立了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对照组(DC),罗格列酮阳性药对照组(PC),其余3组为200、500和800 mg/kg PCS2给药组。空腹血糖值(FBG)升高是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33],所以利用FBG评价PCS2对糖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S2组和PC对照组实验效果一样,给药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表明PCS2具有降血糖作用。该研究还对糖尿病小鼠进行了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PCS2组在降血糖水平方面与PC组一样有效,给药剂量为200、500和800 mg/kg时,PCS2总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比DC组降低了17.97%、33.85%、33.11%,表明PCS2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在高脂饮食和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中,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血清中较高的胰岛素水平[34],在该研究中给予不同剂量PCS2后,血清胰岛素水平较DC组明显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原因。PCS2能有效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具有缓解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这表明玉米须多糖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

2.4 玉米须多糖的抗高尿酸血症作用

Wang等[17]研究了玉米须多糖对氧酸钾(PO)诱导的高尿酸血症(HUA)大鼠的生物活性影响。该研究从玉米须中分离出两个主要成分,中性多糖NCSP和酸性多糖NCSP。该研究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尿酸水平来评估两个成分的抗HUA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给药7 d后,NCSP和ACSP治疗组血清中尿酸水平从131.07 μmol/L分别下降到71.16 μmol/L和116.98 μmol/L,下降了近45.71%和10.75%,表明了两个成分都具有抗HUA活性。其中NCSP对HUA的缓解作用更明显。后续又研究了两个多糖治疗后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XO是产生尿酸的关键酶,在肝脏中含量最高,抑制XO活性是防止尿酸过度产生的有效途径[35]。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NCSP治疗的大鼠XO活性显著降低约22.4%,而ACSP无显著性差异。NCSP和ACSP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结构、吸收和代谢不同,从而可能导致形成具有不同的XO抑制活性。总体而言NCSP对XO的抑制作用强于ACSP,在降低血清中尿酸水平方面也是如此。其改善HUA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XO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有关。高尿酸血症是由尿酸排泄增加或肾损伤这两种机制组合引起的。进而研究了玉米须多糖对大鼠肾组织损伤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经NCSP和ACSP治疗后,大鼠的肾小球形态恢复,结构清晰,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在两种玉米须多糖中,NCSP对肾脏组织的修复效果更好,优于ACSP。这提示NCSP和ACSP可能是通过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酸排泄,从而降低了血清中尿酸水平。且实验结果还表明NCSP和ACSP对大鼠的内脏组织无毒性作用。综上所述,这篇文献发现了一种具有明显改善肾损伤,促进尿酸排泄的玉米须多糖NCSP,这些发现为NCSP作为一种潜在的改善HUA的膳食补充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2.5 玉米须多糖的降血脂作用

杨夏等[16]研究了玉米须多糖对小鼠体内血脂的影响。该研究将玉米须经水提醇沉获取的粗多糖依次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凝胶柱纯化得到组分ACSP,采用高脂饲料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此研究设立了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ACSP高剂量组(500 mg/mL)和低剂量组(100 mg/mL)以及2个阳性对照组,各组对应处理30日后,通过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作为判断ACSP对高血脂小鼠是否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ACSP高剂量组TC、TG、LDL-C和心血管风险指标Kch值均显著降低,表明ACSP对高血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活性。

Deng等[18]评价了玉米须多糖SMP-1对泊洛沙姆407(P407)诱导的急性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血脂活性研究。经Kahlon等[36]研究发现食物和草药的某些成分可与胆汁酸结合并阻止其吸收,从而产生降血脂作用。胆汁酸以牛黄胆酸盐、甘胆酸盐等胆酸盐的形式存在,因此与胆酸盐结合能力可用于评价体外降血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SMP-1对牛黄胆酸钠(65.96%~83.64%)和甘氨去氧胆酸钠(71.76%~103.50%)均表现出较强的结合力。研究中发现随着SMP-1浓度的增加,其胆酸盐结合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可能与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较低的溶液黏度的多糖在体外具有更强的胆汁酸结合能力有关[37]。在这项研究中较低浓度的SMP-1可能具有较低的黏度,因此表现出较高的胆汁酸结合能力。由于体外降血脂评价SMP-1具有优异的胆汁酸结合能力,随即进行了体内降血脂活性研究。通过检测小鼠体内血清中的TC、TG、HDL-C、LDL-C水平评价体内降血脂活性。实验设立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对照组1(PC-1,200 mg/kg)、阳性对照组2(PC-2,200 mg/kg)、低浓度SMP-1(L-SMP-1,100 mg/kg)、中浓度SMP-1(M-SMP-1,300 mg/kg)、高浓度SMP-1(H-SMP-1,500 mg/kg)。研究结果显示与MC组比较,阳性药物对照组(非诺贝特、脂必妥)与M-SMP-1和H-SMP-1组治疗后的小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略微升高。其中H-SMP-1组治疗的急性高血脂小鼠的TC、TG水平可降至与阳性对照组相似的水平,以上实验结果证明了SMP-1对高血脂症小鼠具有很好的疗效。为探讨SMP-1对肝脏(参与脂质代谢的主要器官)的疗效,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MC组相比,经H-SMP-1和M-SMP-1治疗的小鼠肝脏中脂肪滴的积累显著减少,肝细胞形态接近PC-1和NC组,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MP-1具有降血脂活性,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食品补充剂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

2.6 玉米须多糖其他药理作用

Zhao等[38]进行了玉米须多糖PCS抗疲劳活性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PCS对小鼠无毒且无致死作用,对小鼠的体质量和摄食量也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的主要脏器相对质量和生化指标也无明显影响。该研究显示PCS能延长小鼠游泳致力竭时间,在400 mg/kg剂量下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都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综上所述,玉米须多糖是一种安全性高、发展前景好的抗疲劳的天然药物。

3 结论与展望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据统计我国玉米年产量居世界第二,占国内谷物产量的20%以上,玉米须作为玉米副产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采集方便,但目前对玉米须的开发利用非常有限,除少数入药以外,大部分没有被利用起来。近年来由于玉米须多糖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资源,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对玉米须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工艺优化、生物活性、单糖组成测定,红外光谱数据分析上面,而关于玉米须多糖具体糖苷连接的确定以及通过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玉米须多糖的具体化学结构的报道很少。对于玉米须多糖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的关联性尚未阐述清晰。还有待科研工作者们继续深入研究玉米须多糖的精细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构效关系。通过目前现有的文献报道,玉米须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且在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的天然资源产物,未来在药品、食品、保健品领域还有更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因此应将丰富的玉米须资源变废为宝,在医药、食疗保健产品领域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玉米须多糖小鼠
一维核磁共振氢谱法在肺炎链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检定中的应用
菠萝蜜多糖可调节肠道微生物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玉米须水降三高
小鼠不见了
玉米须
沙蒿多糖乳化特性研究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