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就业”也难

2022-12-06 03:12邱俊霖赵天
奥秘 2022年11期
关键词:翰林院进士状元

●邱俊霖 文 赵天 编

隋——受魏晋之风影响颇深

在隋朝之前,是没有科举考试的。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让士族门阀掌控了为国家选才的权力,寒门士子很难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直到隋朝,统治者开创了科举制度,寒门士子才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选出的人才数量也不多,也不会专门去排名次,所以没有状元的说法。根据统计,整个隋朝只选举出十三名进士。而且隋朝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很深,导致这十三名进士都没有获得什么好的就业机会,得到的不是闲职,就是不入流的工作岗位。

房玄龄就是隋朝的十三名进士之一,结果被分配了一个“羽骑尉”的散官,类似于闲职。后来又被迫去小县城给县令打下手,倒是后来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龄反而开始发光发热了。

隋朝的进士里还有一位叫作孙伏伽的人,和房玄龄一样,也只能在地方上担任小吏。到了唐朝时期,朝廷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孙伏伽索性再次参加考试,结果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科举状元。但直到后来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孙伏伽才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唐——状元不吃香

在唐朝,即便是科举状元,也得为了就业而发愁。因为唐朝的进士可不分配工作。当时门阀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不少重要的官职依然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这样算下来,剩下能提供的工作机会远远少于进士人数,这让唐朝政府不得不对进士们进行第二轮筛选考察。

因此,在唐朝即便考中状元之后也不能立即得到就业岗位,而是需要和其他的进士们一样,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在考察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空缺的就业岗位。要不然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才能得到就业的机会,不然就得在家待业了。

即使通过了选拔,状元们就业前景也算不上好。比如唐朝的大诗人贺知章就是状元出身,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国子四门博士,这只是个七品芝麻官。王维也是状元,通过考察之后得了个八品的官职——太乐丞,主要负责大型活动的背景音乐……

哪怕是唐朝宗室李程,虽贵为唐太祖李虎的七世孙,但他在贞元十二年(796年)考中状元后,又通过“博学宏辞科”考试才找到了一份工作。连皇亲国戚状元都如此之难,寻常百姓学子又谈何容易?

看来,唐朝的状元头衔其实并不吃香。

宋——大环境逐渐改善

到了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状元和进士们才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首先,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还取消了吏部的复试。但是从宋太祖开始,又设置了殿试,很多考生到京城通过了省试,却在殿试落榜。

这样的设置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在北宋初期,很多学子一路过关斩将,却在最后一关殿试落榜,有些人压根受不了这样的心理打击。

后来的宋仁宗心生恻隐之心,就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于是,从嘉佑二年(1057年)开始:“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只要通过了省试就能成为进士,也就获得了工作包分配的待遇。当然了,至于具体分配到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还得看殿试的排名。

所以,宋朝状元的就业形势比唐朝要好得多。当时状元一般要先到基层锻炼,第一个工作岗位基本上是州府的判官,级别是正六品,主要担任州府长官的副手,帮助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事务。在地方上有成绩之后就会被召回朝廷,状元出身的官员往往提拔很快。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考中了状元。他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宁海军(今浙江宁海)判官,之后升至刑部侍郎,只不过因为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而被迫罢官。后来蒙古南侵,天祥起兵勤王官至宰相,可是已经无力挽救即将灭亡的南宋王朝。

当然,也有一些猛人状元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比如西夏的李遵顼是西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他年轻时参加了西夏的科举考试,结果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后来他却废掉了夏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

明清——就业形势大好

古代状元就业形势最好的时期在明朝和清朝。

在明清两朝,中了状元便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则是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虽然表面上看,明清状元的第一份工作和宋代状元的品级差不多,但实际上前景却差距悬殊。翰林院负责处理公文、编修国史等工作,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智囊团,进入翰林院便意味着成为天子近臣。

清朝的状元也有可能到地方上任职,不过不是贬谪,而是担任地方大员。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他是嘉庆年间的状元,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放派到地方上工作,最后官至江苏巡抚。

在明清两朝,连举人头衔都吃香,并具备了初步选官资格。比如明朝的清官海瑞,举人出身,最后官至南直隶巡抚。换而言之,明清时期连举人的就业形势都要好于唐朝的状元,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兴奋得发了疯。

但状元能走多远还得看自己。话说金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忠翰的状元,曾经奉旨撰写诏书,修改了好几遍都不成文,当时的皇帝完颜雍不由得叹着气说:“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别看他是状元,但让他去写公文啥的,他还真不见得能写出来,所以这位状元“余事不详”。

这正应验了那句话“打铁还靠本身硬”,状元只是个高起点,要获得更多成就,还得不断地拼搏和努力呀!

《帝鉴图说》中选拔官员场景的插画

猜你喜欢
翰林院进士状元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四进士(上)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进士or近视》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