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艳 伍俊 孙萧 张彩虹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宁波 315338)
主题词:动力电池 热管理 风冷 液冷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高能量密度电池[1],是当前汽车行业内新能源汽车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类型。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正负极、集流体、隔膜以及电解液,常见的正极材料有磷酸铁锂、三元锂、锰酸锂、钴酸锂,负极材料一般为石墨、硅碳复合物[2]。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原理是锂离子的往复运动,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脱出,穿过隔膜嵌入到负极的石墨碳层中;在电池放电时,锂离子又从负极石墨中脱出[3]回到正极,因此锂离子电池又被称为是“摇椅”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可用电量影响车辆的续驶里程,放电功率影响车辆的动力性,充电功率影响车辆的充电速度。上述电池的特性与电池的电压、内阻、容量、荷电状态、循环寿命息息相关,而电池参数的变化又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4-5]。当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温度较高时,电池材料的化学活性会有所提高,因此电池的放电容量能够有一定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导致电池材料的老化速度加快,电池极化严重,循环寿命衰减严重。如果工作温度过高,电池可能会起火、爆炸,危害车辆和车上人员的安全。当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工作时,电池材料的化学活性会有所下降,电池充放电容量减小、极化增大,电池容易生成枝晶,造成内短路事故,同时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6]。
综上,做好电池热管理,将电池控制在适宜工作温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电池作为新能源车辆动力源的功能,同时保证车辆及人员安全。风冷和液冷是目前电池热管理应用最多的冷却方式,本文对2种冷却方式实际应用车型进行冷却原理分析及热平衡测试,通过分析冷却介质的温度与电芯温度数据,更准确的了解2种冷却方式在动力电池上的表现,根据2款车型特点,判断风冷技术仅适用于电池电量2 kW·h以内的混动车型,而液冷技术适用于高电量的插电混动车型。
动力电池风冷技术是指利用空气作为热量交换载体,控制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技术,该技术通常使用风扇和管道完成空气在电池系统内的流动,利用空调系统实现对空气的加热和冷却。由于风冷技术散热能力有限,通常对于非插电式混动汽车,电池电量在2 kW·h以内会采用风冷技术实现对动力电池的热管理。图1是一款混动车型的动力电池包,采用风冷技术,从乘员舱引入气流,经过风扇后并行进入电池包,调节电池单体温度后,从后端出风口排出至车外。
图1 动力电池风冷系统
对一款采用风冷技术的混动汽车进行热管理测试,测试工况见表1,在高温环境下对车辆山路爬坡、最大车速、城市工况进行测试,记录电池热管理相关参数。电池包内空气温度、电芯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随不同测试工况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主要结果如下。
图2 不同工况风冷技术热管理测试结果
表1 热管理测试工况
(1)电芯温度最高为53℃,出现在山路爬坡工况,城市怠速工况次之,为52℃,最大车速工况电芯温度最高为46℃;在高温环境下,电芯温度在55℃以内,平均温度为40℃,处于较高的温度水平;
(2)电池包内空气温度在山路爬坡、城市怠速工况均在43~47℃之间,在最大车速工况时在34~42℃之间,该温度值与车速关联较强;
(3)该车电池包电量约为1.5 kW·h,电池SOC在40%~80%之间波动。
动力电池液冷技术是指利用冷却液作为热量交换载体,控制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技术,该技术通常使用水泵和管道完成冷却液在电池系统内的流动。根据不同车型,可利用发动机、恒温加热器(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和电驱回路的热量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可采用常规散热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对冷却液进行降温,也可通过电池换热器,利用空调冷媒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电池液冷系统的冷却。对于上述2种方式,在同一车型上,一般为同时采用或单独采用电池冷却器。液冷技术散热能力较好,在纯电动汽车与插电混汽车上应用广泛。图3是一款车型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根据电池包的温度控制电池冷却液和水加热器的开启,实现回路内冷却液的温度调节,从而使动力电池包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
图3 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对一款插电混动车进行测试,该车电池电量为35 kW·h,采用电池冷却器利用空调冷媒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对动力电池降温,电池加热利用PTC进行。按照该车测试工况(表1),对城市怠速工况及最大车速进行了热管理测试并记录数据。电池包进水温度、电池包出水温度、电芯温度、空调高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主要结果如下。
图4 液冷技术热管理测试结果
(1)电芯温度在约38℃时,空调高压明显升高,电池冷却器工作对电池包进行降温,当电池包进水温度降至约25℃时电池冷却器停止工作;
(2)在最大车速工况,电池包电芯温度最高达40℃,最低为37.5℃,平均为38.5℃;
(3)在城市怠速工况,电池包电芯温度最高达39℃,最低为37.5℃,平均为38.6℃;
(4)采用液冷技术,电芯温度较为稳定,电芯温度的调节仅与空调负载有关。
经过对采用风冷和液冷技术的车型进行测试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系统硬件方面
风冷技术包含的零部件少,所需布置空间不大,设计难度不高;
液冷技术包含零部件较多,冷却液加热及冷却需要不同的部件实现,与空调冷媒、前端进风、发动机回路都有可能存在交互,回路设计多变,设计难度较高;
(2)冷却效果方面
风冷技术通过空气作为冷却媒介,散热效果有限,仅适用于非插电混动车型,在高温工况下,动力电池处于较高的工作温度,动力电池存在高温热失控风险;
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作为冷却媒介,利用空调冷媒进行降温,散热效果显著,可适用于插电式混动车型,在高温工况下,动力电池可以保持在较为适宜的工作温度,动力电池的功能、安全都能得到比较有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