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
(江西省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在现代社会,道路上的机动车辆越来越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问题在诸多领域受到重点关注。这种噪声不仅带来了污染问题,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利影响[1]。由于车辆数目不同,所以产生的声源也有所差异性。如果行驶车辆是相同的,那么将其纳入点声源的范畴内;如果行驶车辆较多,那么将其纳入线声源的范畴内。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道路交通噪声,其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自动监测技术凭借自身优势在该领域备受瞩目,成为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将自动监测技术应用在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从而导致自动监测技术的作用受限。
道路交通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样化的,如果想对此形成有效控制,可以准备好相应的绿色屏障,将其合理规划在道路两侧,或者以提供良好的路面条件为主要方式,或者以传播渠道为切入点,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对噪声污染形成控制,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噪声污染,为居民稳定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将自动监测技术应用在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后,可以缓解交通道路运输环境较差的问题,避免交通安全事故屡屡出现,使道路交通建设可以畅通无阻地实施。总之,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应用自动监测技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与绿色环保建设理念相契合。
目前,面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的城市不在少数。依据相关研究可知,道路交通噪声与沿线土地价格是成反比的,当前者增加1dB(A)之后,后者会下降0.9%[2]。在21 世纪的今天,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噪声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提升,很多污染因素都与城市环境产生联系,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均受到一定干扰。基于此,高度关注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十分必要,需明确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关方案。
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报告,某市建立了80 多个噪声监测点,监测段长度大于27km,牵涉区域近5 个,年度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依据表1 可知,该市道路交通噪声年数值保持在69.1~69.4dB;2021 年达到了最低值,即69.1dB。对于该市的达标情况,最高的百分比体现在2021 年,即72.1%;最低的百分比体现在2018 年,即50.2%。可见,该市道路交通噪声并没有出现急剧增长或降低的情况,噪声污染严重性显著的地方是个别的。
表1 2017—2021 年道路交通环境噪声监测点位排布
2.2.1 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
当今之所以出现噪声的现象,与交通量是密不可分的,在车流量持续增加的情形下,噪声级别也越来越高。特别在早上八点至九点、中午十二点至一点、晚上五点至七点,城市交通拥堵更加明显,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2.2.2 隔音措施有待完善
现阶段,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建筑的位置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并建立在主干道的左右两侧,该区域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噪声污染问题比其他区域更加严重。但在所有噪声敏感建筑中,一些建筑忽视了隔音设备的重要性,未将其设置其中,所以噪声远远超过了正常标准。
2.2.3 交通秩序受影响
有些行人过马路时不会环顾四周,非机动车出现闯红灯、逆行的情况,尤其在早高峰、晚高峰、节假日时,夹队、占道等现象更加常见,这也是引起噪声污染的重要因素。
2.2.4 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众所周知,车型的差异点显著,无论在重量方面,还是在自身情况方面,不同车型各不相同。在噪声方面,城市公交和卡车各不相同,两者是比较关键的消声源。如果没有标识,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噪声由发动机排气门的周期性开闭引起的压力脉冲引起[3],公交车和货车的重量比其他车辆更大,同时需要搭载乘客和货物量,这两种车型如果较多,频繁行驶,那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严重程度也更高。
2.2.5 城市道路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无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在速度方面,支线道路建设的情况都体现出一定滞后性,与道路交通的标准等不同,道路布局规划具有较多疏漏之处,从整体层面分析,低效的问题日益严峻。影响此现象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原本应由支线道路承担的交通压力的问题,未形成分流,反而使主线路的交通拥挤性更加明显,从而使堵车现象频繁出现在机动车道路。
从噪声防治层面来看,需认识到降低噪声源的必要性,将此项工作真正落实,避免城市道路交通行驶车辆噪声大的问题始终存在。首先,需融入低噪声路面。一般而言,遇到混凝土路面时,需以较低噪声为主。其次,需加大对机动车辆的控制力度,除了对其噪声源增强控制之外,还需设计出更多低噪声零件,将其安装在机动车中,实现多方面控制机动车辆的目的。
虽然相应措施在噪声源、传播渠道中具有减少噪声的功能,但要想完全消除噪声并不是容易的。处理城市道路噪声点是一项关键性工作,第一步骤需着眼间隙位置,明确如何在该位置安装声屏障,及时落实此项工作。声屏障在开展降噪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常见,是阻挡声音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
调查显示,稠密树林且高度超过视线4.5m 的,树林深度30m 可以降低噪声5dB,树林深度60m 可以降低噪声10dB[4]。树林带不仅可以解决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可以为城市环境增添新的生机。为了帮助居民摆脱城市交通噪声大的困境,应建设斜坡在道路两侧,拓宽沿街住宅绿化带,将绿化装饰得更加立体,使绿植面积更大,全面彰显出绿植的作用。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与诸多因素存在关联性,如车辆种类、速度、路面材料结构等[5]。对于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因素,影响较大的为大客车,另外还包括载重汽车,因此需针对此类车辆进行相应的处置。车辆检测部门需明确自身职责,重新调整检测内容的侧重点,提高对噪声高低的关注度,分析车辆更新与淘汰机制存在的不足,及时优化该机制。
4.1.1 路段优化点位法
对于路段优化点位法,能够对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产生明确认知,将相关数据作为参考重点,从不同视角分析城市噪声污染情况。并且,还需把使用该方法的网点规划分成三种,依次是模拟法、统计法与综合分析法[6]。其中,应用较多的是综合分析法,除了可以知晓噪声污染规律之外,还可以对其污染情况展开全面分析。同时,该方法能够将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畴,对地域因素展开全面分析,将软硬两种技术措施真正利用起来,形成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此方法构建的监控体系有利也有弊,利是监测站数量、维护管理任务、资金投入少;弊是前期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无法从客观层面知晓某一路段噪声是否严重。
4.1.2 普测点位法
该方法均围绕着干线进行,此线路车流量比较明显,噪声也相对较大,要求人们对污染现象具有清晰认识,并且将主次干线管理真正落实,扩大测点的范围,融入每个自然路段。
人们需将国家相关标准纳入考虑范围,将其限值作为主要依据,明确道路交通噪声测点处在何位置才是最合理的。调查发现,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的数值为70dB(A),应在此前提下明确哪种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最强,完成此控制方案的制定,通过方案合理使用噪声测量法,找到测定点[7]。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入手,对此项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分析道路交通布局有无出现问题,依据实际情况有效调整布局,从而避免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8]。同时,还需针对主干道路、支干道路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确保其可以与道路交通状况中相适应。鼓励居民在出行过程中驾乘新能源汽车、公交车,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频率,将环境保护措施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明确法律法规对道路交通噪声的重大影响,制定出更多现代适用的法律法规,针对早期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将完善的噪声分级规范融入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执法管理部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注重该体系的完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手段,从而为城市道路交通工作注入新活力。
对于与城市道路中心距离较近的居民楼,可以重新设置声音屏蔽装置,避免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同时,还可以在道路两旁设置更多绿化带,扩大花坛的面积,将绿色植物布置在合理位置,确保实现降低噪声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设置有关绿色植物的立体绿化图片,将其分布在居民楼的附近,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周边生态环境的不足,还能够使城市的环保性更强。
要打破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局面,应使管理人员转变早期的思想观念。对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在此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从实际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对交通噪声污染的认知程度十分重要,是影响污染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管理者须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将交通噪声的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在此过程中,应采取相关措施转变司机薄弱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当交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时,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会面临着哪些危害,而且对于驾驶员本身而言,这也是一个危险问题。对此,可以采用环保公益广告的方式,或者在出租车上播放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节目,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使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中,考虑到交通噪声污染的现状,对此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规定。国家相关部门需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交通噪声进行严格限制,如果具体到某个城市,那么管理人员必须端正态度,与国家部门积极配合,将本地的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情况及时反馈,加强对城市的建设,不断规范司机行为。如果某主体违反了环境保护规定,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处罚,将实际措施融入城市环境保护,确保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掀起科学技术的热潮之后,自动噪声监测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日后工作中需加大监测技术的使用力度,使其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有机结合,尽快明确相应的噪声源,通过多种措施减少噪声污染,为环保、绿色城市的构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