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伟
(临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 潍坊 262600)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指对公猪和母猪造成的一系列繁殖异常的疾病的总称,妊娠期母猪患病之后的临床症状为流产和产死胎,公猪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繁殖能力下降。近些年,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养殖数量不断增多,加之猪场之间的种猪的流动比较频繁及管理不当等都会造成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猪养殖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对猪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看染病之后会影响物质的繁殖性能,临床研究发现,引发该病的原因包括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1.1 非传染性因素
1.1.1 原发性因素 引发母猪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先天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卵巢囊肿和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会造成生殖激素分泌失调。此外,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也会造成不发情或者不孕。
1.1.2 遗传性因素 近亲交配或者生殖器官发育畸形等都会造成繁殖障碍疾病的出现,增加了发病的概率。
1.1.3 营养性因素 在猪规模化养殖中,如果营养搭配不科学,饲养管理不科学、营养过剩等都会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猪的过瘦或者过胖。母猪过胖会影响卵巢的生长发育,导致卵巢的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母猪的排卵和发情,从而引发不孕不育。此外,母猪过瘦会导致发情推迟,或者不发情,也会影响卵巢的正常生长发育。
1.1.4 气候性因素 如果夏季长期高温,会造成妊娠期的母猪产死胎的概率明显增加,并且畸形胎增多。夏季高温会影响猪的采食量,影响正常的激素分泌,造成体内的机体紊乱。夏季高温也会增加啊猪患病的概率,容易使母猪发生乳房炎或者泌乳障碍综合症,发病概率明显提升。
1.1.5 中毒性因素 中毒性因素主要包括饲料中的霉中毒,或者杀虫灭鼠药中毒,也会引发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疾病。在气候比较潮湿的地区,容易引发玉米和其他的谷物发霉,养殖户如果重视饲料管理会增加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概率。
1.1.6 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母猪不发情或母猪生殖机能下降,导致妊娠中止等。此外,如果饲养环境比较差、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等,也会引发猪出现应激反应,从而造成繁殖能力下降。
1.2 传染性繁殖障碍(1)猪 瘟 猪瘟对猪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母猪通过胎盘直接将病毒传染给仔猪,造成仔猪的染病,或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2)猪细小病毒病。该病会引发猪出现繁殖障碍,患病猪可能流产或者产死胎,或者分娩周期延长,导致母猪出现一系列的繁殖障碍。(3)猪蓝耳病,该病又称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发病之后会引发母猪的繁殖障碍,或者仔猪出现呼吸道的症状,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4)猪伪狂犬病。该病会引发怀孕期的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成年猪染病之后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会呈现隐性感染的特点,造成免疫抑制,增加患病的概率。(5)布鲁氏杆菌病。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染病,染病之后呈现隐性发病的特点,会引发妊娠期的母猪流产,公猪出现睾丸炎等症状。患病猪还会表现精神不振、乳房肿胀和阴道流出粘性分泌物等。(6)猪衣原体病。会引发猪的流产或产死胎等繁殖障碍,也会出现关节炎和肺炎等症状。
2.1 加强饲养管理给不同日龄的猪提供均衡的饲料,定期在日粮中添加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保证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平衡和全面,满足不同年龄段的猪的生长需求,保证猪的健康生长。此外,要加强要对养殖场的环境管理,能够定期的通风和换气,保证养殖场的空气质量。在冬季要做好圈舍的保温工作,夏季做好通风管理工作,避免猪群出现应激反应。结合养殖场的规模控制好饲养的密度,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出现机械损伤。在饲料管理方面,防止饲料霉变,禁止喂养发霉或变质的饲料,确保饲料保存环境的干燥。加强对分娩舍和保育舍的管理,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原则。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段的猪群搭配营养,制定适合本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计划。针对后备母猪,在前期可用育肥猪的饲料喂养,6月龄后选择哺乳母猪饲料喂养。有些仔猪在7日龄后可能会出现顽固性的黄白痢,药物治疗没有效果,反复发作,可以在母猪的日粮中添加抗病毒类和抗菌类的中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如果饲料中的维生素不足会导致猪出现应激反应,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增强组织的抵抗能力,能够降低猪繁殖障碍的发生概率。
2.2 严格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2.2.1 消毒的要求 (1)对进入养殖场的所有的车辆和工具要彻底的消毒,并且要定期的更换消毒药品。(2)对养猪过程中使用的用具彻底的消毒。(3)对进出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要彻底的消毒,全面的切断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2.2.2 消毒程序 (1)做好养殖场的污染物的清理工作,全面的清扫圈舍、通道和排粪沟等位置,并且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冲洗干净之后还要使用消毒药品喷雾消毒,可以使用碘制剂、氯制剂、氢氧化钠和高锰酸钾等,或者使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做好定期的预防性消毒工作,在规模化养殖场中,坚持每隔3d小规模消毒一次,一周大规模消毒一次,并且做好消毒的记录。
2.3 严格的把控引种检疫关做好引种隔离检疫工作,避免将带毒的猪种引进养殖场,减少疫病的传播概率。在引种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免疫程序,禁止到疫区引进猪种,引种之后需要隔离观察至少2周以上,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能混合饲养。如果发现疑似的病猪,要及时的送检,确诊后及时隔离,并派遣专业兽医指导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2.4 加强免疫养殖场应该结合自身养殖情况有计划的进行免疫,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在制定免疫程序之前,了解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免疫。此外,还要了解疫苗产生抗体的时间和免疫的周期长短,有针对性的接种,提高免疫的效果。如果是一些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伪狂犬病、猪瘟、猪蓝耳病,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定期的检查猪群的抗体水平,随时关注猪群的免疫状态,提高猪的抗体水平,及时地淘汰患病猪和隐性带毒猪,减少疫病的发生概率。
2.5 科学的诊断针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应该做好预防工作,科学的防治,发现患病猪之后及时的送检,养殖场发现可疑病猪之后及时的隔离,如果养殖人员不能确诊疾病,需要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料送到专业的兽医部门进行实验室的诊断,一旦确诊之后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对症治疗。
2.6 加强对母源抗体的监测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抗体能力,应该定期的检查母源抗体的水平,提高对疫病的监控能力,通常情况下,规模化养猪场应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母源抗体的监测,能够有效的了解本养殖场内的母源抗体的水平,能够确定免疫的时间,进行预防接种。
2.7 做好保健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药物保健可以减少养殖场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为此,养殖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养殖场的药物预防程序,在做好药品实验的基础之上选择治疗效果最佳的药物,能够在饲料中合理的添加预防性的药物,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此外,还应该做好驱虫管理工作,否则会影响猪群的抵抗能力,造成疾病的加重。加强对饮水的消毒和饲料的脱霉管理,有些猪繁殖性障碍和喂食发霉的饲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是污染比较严重的饲料应该直接的废弃,如果是轻度霉变的饲料可以添加脱霉剂,经过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够继续使用,否则会造成猪群的中毒,从而导致猪患有繁殖障碍性疾病。
2.8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全方位的封闭猪场。做好养殖场内的污水排出口和物料出入口等部位的重点检疫,并且加强管理,禁止无关的人员进入养殖场,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和装猪台彻底的消毒。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之前必须更换衣服和鞋帽,严格消毒之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在养殖场禁止养犬和猫等动物,杜绝其他家禽进入到养殖场。做好猪场废弃物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定期的杀虫和灭鼠,防止病原菌的入侵。
2.9 建立免疫监测制度通过建立免疫监测制度能够了解免疫是否成功,可以采取定期采血的方式监测各种疫病抗体的情况,如果监测的结果不符合规定,说明免疫没有成功,应该适当的调整免疫程序,并且调查免疫没有成功的原因,调查包括疫苗的生产厂家、疫苗的注射剂量等,为之后的免疫成功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养殖场应该每间隔半年进行一次抗体水平的监测,没有成功免疫的猪要及时的补免,提高免疫的效果,防止疫病的出现和扩散。
2.10 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1)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保健工作。当前许多养殖场多为病毒性疾病或继发细菌性疾病,在发现病猪之后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养殖场要结合本场实际制定科学的药物预防程序,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预防药物。结合不同疾病的发病季节和特点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类的药物,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对仔猪和保育仔猪,腹泻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比较高,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投入高质量和抗敏感类的药物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2)驱虫。一些寄生虫在体内寄生会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下降。举例而言,蛔虫会移动到肺部,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养殖场要做好驱虫管理工作,可以在母猪分娩之前和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之后进行驱虫。(3)要做好饮水和饲料的脱霉工作。有些养殖场没有做好饲料和水源的管理工作,导致里面的大肠杆菌和重金属物质超标,要结合饮水和饲料的污染类型选择具体的脱毒措施,如果饲料少量发霉,添加脱霉剂,严重发霉的饲料必须废弃。可以选择普通的铝硅酸盐类的脱霉剂,能够有效的吸附黄曲霉菌素,而且可以保留饲养中的营养成分,不会损坏饲料原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