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勋
(深圳市地质局,广东 深圳 518023)
我国是全球砂石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砂石骨料用量的45%,随着我们基础设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预计我国对砂石骨料的需求将不断增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露天矿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困扰露天开采的难点问题,也是关乎露天矿生产安全的关键性问题[1]。因为,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广东省清远市某建筑用砂岩矿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矿山边坡稳定性的研究。
矿山于2016年11月申领采矿证开始进行基建,2017年正式投产。矿山前期开采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未严格执行“至上而下”开采。矿山已基本完成剥离工作,目前形成面积约0.55km2的不规则采场。采场最低标高+322.54m(东南部集水池),最高+642m(西侧边坡坡顶),相对高差319.46m。露天采场边坡表土层台阶坡面角大部分为45°,局部因顺层滑坡自然形成坡面角约30°~40°的边坡;岩质边坡大部分台阶坡面角60°~70°,局部因顺层滑坡自然形成坡面角约30°~40°的边坡。目前矿山开采边坡呈“凹”形分布依据边坡的朝向特性,将矿区边坡分为东南向、西南方向和北方向、东西方向;矿山边坡分层开采,单层坡高15~30m,坡度55°~85°。
矿区靠近北回归线,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据气象资料,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143.2mm(1993~2019年),年最大降雨量2739.5mm(1997年),本区为广东省暴雨中心之一,最大日降雨量253.4mm(1997年5月8日),最大时降雨量47 mm(2001年9月1日)。区内降雨量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而且多为暴雨。区内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幅度不大,约在1200~1300mm之间,变化趋势为由南向北递减。
本区降水丰富,是广东省三大降雨量高值区之一,极端降雨等气象因素对矿山开采的边坡安全有较大的影响,综合评定矿区气象水文条件复杂。
矿区处于低山丘陵地貌单元,位于低山与山前堆积平原分界附近,低山呈北东向展布,周边地面标高+140~+645m不等,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大,自然坡度高、陡,一般20°~45°,局部呈70°~90°陡崖状,因受长期剥蚀切割作用,山体沟壑起伏、沟谷密布。区内沟谷走向主要由2条近东西走向的下切沟谷控制,属于暴雨型沟谷。矿区内植被茂盛,为人工桉树种植林区,以桉树及杂草为主,局部地段岩石裸露。综上所述,矿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矿区基岩主要为松散软弱岩类和层状岩类组成。松散软弱岩类为风化残坡积土及强—中风化岩带覆盖,覆盖层厚度7.8~29.5m,具有粘性差、稳定性差、吸水率高、易形成超饱和状的特点。层状岩类包括寒武系高滩组(∈g)及泥盆系桂头群杨溪组(D y)和老虎头组(D l)组成,原岩岩性复杂,包括寒武系高滩组(∈g)的泥质粉砂岩、细砂岩、杂砂岩、粉砂岩,泥盆系桂头群杨溪组(D y)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和老虎头组(D l)中粒、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等组成,层状岩类倾向120°~155°,倾角30°~50°,与拟治理边坡倾向一致。
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为简单,断层构造不发育。但变质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沿裂隙节理面风化作用强烈。评价区地层岩石种类较多,地质构造简单、但节理较发育,区域地壳稳定性属于基本稳定,考虑到地层产状倾向与拟治理边坡倾向,综合评价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钻探揭露特征,拟治理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裂隙水两类。考虑到评价区汇水面积大、地形高陡、大气降雨对治理工程有较大的影响,综合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根据矿山开采设计,拟治理边坡相对高差295.5m,属高边坡,边坡高度等级指数H为2级;露天采场边坡总边坡角为50°,属陡坡,坡度等级指数A为1级;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为复杂等级,根据就高原则,地质条件等级指数G为1级。则因此,露天采场边坡边坡变形指数D=H+A+G=2+1+1=4,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
根据《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1016-2014),边坡高度等级为3级,边坡危害等级为Ⅰ级,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Ⅰ级。
拟治理边坡潜在威胁人数约45人,潜在经济损失约5000万元。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9年修订版),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严重。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表6,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一级。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边坡防治工程分级为一级。综上露天采场边坡工程等级定为一级。
采用圆弧滑动法对边坡的安全性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在一般天然条件下,土质边坡的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当降雨量使边坡土体处于饱和状态时,稳定性明显降低,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增大。
预测拟治理边坡中的土质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小,危险性小,危害性小。但在降雨量使边坡土体处于饱和状态时,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危害对象主要为边坡下面的作业人员及机械设备。
(1)边坡面与地层(矿体)倾向基本一致的边坡(顺向坡)。根据勘查报告结合现场调查,矿体产状为120°~155°,倾角30°~50°。位于矿区西侧,拐点为:5-6-7-8-1-2组成的边坡面(即开采面)与地层(矿体)倾向基本一致的边坡(顺向坡),本边坡覆盖层为7.8~29.5m左右,覆盖层按土质边坡考虑,岩质边坡最高为280m,整个边坡最高处达295m。本段岩质边坡高度按285m考虑(扣除上部的土层边坡),边坡走向总体按40°~50°考虑,最终坡角不小于50°计,矿层的倾向基本与开采面一致,倾角为30°~50°。
通过用赤平投影进行分析,可知,本段边坡的岩层倾角、倾向、坡角及走向决定了很有可能产生顺序滑动,导致边坡失稳,因此,预测产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性大。应调整边坡角,使边坡角小于矿层的倾角,以降低顺层滑动的可能性。
(2)边坡面与地层倾向垂直的边坡。在本矿区的露天采场中,按方位可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为拐点4~5之间的地段;东段为拐点2~3点之间地段。西段坡面倾向为45°,坡度最终为50°,台阶高度为15m,最终边坡高度为185m,地形倾向与坡面基本垂直,但发育三组裂隙,其产状分别为135°∠62°、210°∠70°、240°∠50°。
对以上节理进行赤平投影,节理②、③倾向与边坡倾向夹角较大,节理①倾向也与边坡倾向夹角接近垂直,但三组节理与边坡相交时,把边坡切割成一个楔形体,因此,易发生发生崩塌、滑坡。节理交线倾角方向控制了楔形滑体的滑动方向,交线倾伏的角度决定了滑动的趋势。本边坡交线倾伏角大约60°左右。因此,如果边坡坡角大于60°时,则很可能产生滑坡或崩塌。
预测本段边坡产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较大,危害性大,危害对象主要为作业人员、施工设备及运输车辆等。
(3)边坡面与地层(矿层)倾向相反的边坡(反向坡)。在露天采场中,主要拐点为3~4之间的地段。地层倾向与坡面正好相反,即反向坡,最高坡高约165m,平均坡高约100m左右,由于层面有三组节理、裂隙均与坡面基本垂直,产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不会对开采面的稳定性有大的影响。但也不能排除局部有楔形破坏,形成崩塌,开采过程中要注意裂隙发育的情况,及时调整开采系数,避免楔形破坏。
预测本段边坡产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危害性小,危害对象主要为作业人员、施工设备及运输车辆等。
综上所述,采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必须采取治理措施。建议将边坡面与地层(矿体)倾向基本一致的边坡(顺向坡)台阶坡面角调整为平均35°以下,以杜绝顺层滑坡的可能性,并根据地层产状的揭露情况实时进行调整。建议将其他边坡台阶坡面角调整至60°以下,以减小因楔形体产生的崩塌、滑坡。
根据采场边坡的形态特征、工程地质性质等特点,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可行、尽量减少治理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充分分析前期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控制因素、施工环境条件等,开展治理设计。
经过对勘查报告的研读和详细的现场调查,根据现行相关规定、规范,以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兼顾“矿地统筹,先矿后地”的原则,规划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及后期的矿山景观公园建设,同时考虑经济可行的原则,建议采场边坡边坡治理项目边坡采用“削坡卸载+截排水+绿化+监测”的方案进行治理。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后,使拟治理区达到稳定和安全要求,治理后环境更加友好,更利于矿山闭坑后的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修复。
(1)矿区气象水文条件复杂;矿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综合评定矿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
(2)采场5-6-7-8-1-2组成的边坡面(即开采面)与地层(矿体)倾向基本一致的边坡(顺向坡)顺坡向卸载裂隙发育,且频发小—中型崩塌滑坡,可判别为可能失稳的边坡。边坡现处于不稳定状态。若不进行治理,极有可能发生多层多级顺层滑坡。
(3)建议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兼顾“矿地统筹,先矿后地”的原则,规划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及后期的矿山景观公园建设,同时考虑经济可行的原则,建议采场边坡治理项目边坡采用“削坡卸载+截排水+绿化+监测”的方案进行治理。
(4)通过工程治理预期可达到大幅降低矿山露天采场边坡安全隐患、改善景观、实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有利于闭坑后的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可达到安全、合理、有效以及最大化的回收与利用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