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军,于金贵,曹金亮,张建萍,王 敏
(1.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山西太原030024;2.忻州市森林草原防火和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中心,山西忻州034000)
汾河作为黄河的主要支流,由北而南纵贯山西中南部,流域涉及9 市51 县,全长713km,流域面积近3.95×104km2[1]。汾河流域汇集大小支流百余条,有古堆泉、龙子祠泉、广胜寺泉、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等多处岩溶泉出露,水资源总量近34×108m3,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是山西省中南部水资源的主要涵养源、输送带和生态廊道。流域内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2],近几年来,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地下含水层水位下降、土地资源占用破坏等诸多矿山生态环境问题[3],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汾河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发挥,为此,基于汾河流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提出相应修复对策,可为提升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整体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汾河流域共有在建、生产、废弃关闭及闭坑矿山645 座。矿种类型中能源和非金属类矿山占矿山总数的83.10%,具体为能源类矿山265 座,金属类矿山109座,非金属类矿山271 座。按开采方式划分,露天开采矿山255座,以非金属矿山为主;井工开采矿山348座,以能源和金属矿山居多;采用复合方式开采矿山较少,仅有42 座。矿山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共计557 座,主要分布于临汾、晋中和吕梁等市。矿区总面积3614.67km2,其中废弃关闭矿山矿区面积占10.75%;采空区总面积约892.61km2,98.74%的采空区面积分布于能源类(煤)井工开采矿山。
汾河流域内因采矿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共计1291 处,破坏土地面积约23404.53hm2,损毁房屋3064 间,其中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作为主要灾种,共有1071 处,损毁房屋2951 间。矿坑水年排放总量约1590.86×104m3,共计造成地下含水层水位下降面积约1316.62km2,主要分布于采用井工方式开采的能源类矿山。采矿活动共计占用破坏土地面积45956.66hm2,其中占用破坏耕地7987.53hm2、林地 9830.44hm2、草地 14739.54hm2、园地 299.02hm2、其他13100.12hm2,破坏形式主要有地质灾害、露天采场、废石堆场、尾矿库及工业广场等。汾河流域矿山废水年产出总量11817.69×104m3,矿坑水和生活废水为主要类型,两者占废水年产出总量的89.66%。矿山固废累计积存总量约167723.07×104t,年产出量16432.17×104t,固废的堆放改变着区内地形地貌,破坏着整体自然景观,在压占大量土地的同时,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水土污染。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汾河流域废水及固废的主要产出和积存地为太原、临汾和晋中市。
(1)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调查长效机制,延伸拓展调查尺度。利用遥感卫星、INSAR、LIDAR 等监测技术和方法,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针对自然地理单元、流域等景观生态系统开展不同尺度、不同梯度的调查,识别主要生态问题现状、破坏程度等,摸清本底,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2)科学选择生态修复模式。针对矿区不同修复对象和目标,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开发适宜性、区域规划、生态功能定位等因素,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单元,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实现受损生态系统最优化的治理、恢复和利用。
(3)拓展生态修复资金渠道。构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激励、补偿机制,通过赋予部分自然资源使用权、政府补偿和收购生态产品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升工作,有效解决治理资金瓶颈问题。
(4)积极探索治理新技术新方法。以区域功能定位和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自然和人文禀赋,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围绕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重点解决生态过程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矿山生态网络格局。
(5)依托生态系统本底,开展绿色修复。以本地适宜的生态系统为优先参考标准,充分考虑需修复生态系统本底状况和环境变化因素,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系统关联性,合理选择地带性植被建群物种,围绕动植物生境修复、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开展绿色修复,进行生态重建。
汾河纵贯山西中南部,是全省中南部水资源的主要涵养源、输送带和生态廊道,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汾河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发挥,为此,汾河流域治理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遵循优先考虑矿山损毁土地集中连片、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位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两岸、重要城市周边等部署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植被恢复、地形地貌重塑、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构建多元化动植物生态网络结构,消除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水发展,以提升流域内矿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