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楚
(建平县朱碌科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朝阳 122426)
农村经济发展中,养殖业占据重要地位。生态养猪是符合现代环境保护要求养殖模式,需要遵循高效生产、安全生产的原则,采取无公害的方式开展生猪养殖。推广生态养猪有利于农户庭院及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也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产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农民收益提高、农村发展资金积累的重要举措,还可在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同时,提高公共卫生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鉴于生态养猪优势显著,本文将对生态养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所需的关键技术。
生态养猪是通过猪排泄物的合理处理与利用达到农业生产与生猪养猪的有机结合,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影响下节约生产与养殖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及养殖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的养殖模式。生态养猪模式实现了多种不同学科的融合,在养猪学基础上融合了动物营养学,还将环境卫生学融合其中,并且还涵盖生物学以及土壤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内容。在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与集约化发展的基础上,生态养猪模式的推广应用将养猪业提升至全新的发展格局,不仅能为养猪业的持久与长效发展提供支持,也可为畜牧产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2.1 “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是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养猪模式,此模式多用于北方,可在自然及人工调控的结合下,通过建设沼气池,在太阳能、沼气能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蔬菜种植、养猪以及厕所三个因子,构建一个能源及肥源分别为沼气及粪尿,蔬菜种植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高效能源利用的复合型农业生态工程。这种模式应用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实现了种养结合,做到了产气与积肥同步、能源及物流有效循环。日光温室的作用是维持猪舍、蔬菜种植以及沼气池的温湿度环境,沼气燃烧及猪呼出的CO2可用于蔬菜的光合作用,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供生猪呼吸,人与猪的粪尿则可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进而为农户生产提供能源,沼渣及沼液则可作为蔬菜种植的有机肥料。这种生态养猪模式将沼气融合于生猪养殖及种植业中,通过循环作用解决农村生活用电问题并可促进农畜产量及品质的提升。
2.2 猪-沼-果生态养猪及其衍生模式这种生态养猪模式是农户在自家庭院、山地等场所建设沼气池、猪舍以及果园,而后将猪舍及厕所纳入沼气池的建设中,构建集生猪养殖、沼气及种植相结合的庭院式生态养猪模式,可在立体化的庭院种养生态循环中保障农户的种植及养殖效益。此种模式多适用于南方地区,是以庭院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养猪模式,其特点是养殖规模较小。这种模式的效益是,沼气可为农户提供能源,沼肥可为果树及其他农作物生长提供肥料,沼液则可用于鱼塘,果园之中可种植蔬菜或青饲料,以保证生猪养殖饲料充足。在这种生态养猪模式中,果园面积、沼气池容积需要根据生猪养殖场的规模确定,除可与果业相结合以外,还可将果业替换为蔬菜、粮食或经济作物生产,从而将猪-沼-果转化为猪-沼-菜、猪-沼-茶等其他衍生模式。
2.3 果园“五配套”生态养猪模式这种模式在西北地区较为常用,是在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的基础上衍生而来,需要以农户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修建新型高效沼气池,在太阳能的动力能源支持下,构建一个种植带动养殖、养殖促进沼气生产、沼气推动果园发展的果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养猪模式。这种模式有五个重要因子,除了沼气池、太阳能暖圈之外,还有卫生厕所、节水果园以及水窖其他三个部分。若养猪场饲养生猪为12头,所建设果园应为3000~4000m2,沼气池面积应为8m3,水窖面积不可小于60m3,太阳能暖圈应为12m2。利用财务分析法分析果-猪-沼-窖—草五配套养殖模式的产出效益,比未采用此模式的养殖户产出高出比例接近50%,说明,此模式的产出效益十分理想。
2.4 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这种生态养猪模式是以发酵床为主要载体,需将猪舍内地面挖掘90cm的深度,而后铺满有机垫料,猪排泄出的粪尿排泄在发酵床上,再采用人工翻耙或利用猪拱掘习性,实现垫料与粪尿的充分混合,而后经微生物发酵完成猪粪尿中有机物质的转化,以此降低污染。可减少养殖场清除猪粪的工作量,且冬季时发酵圈底温度可提升至35℃以上,能提升圈舍温度,有益于生猪的健康生长。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所应用的是HM垫料发酵基,可促进畜禽粪尿的发酵与分解,减少异味,利于优化养殖环境,可抑制有害菌的产生,还能够增强生猪的免疫力。应根据养殖区域特点选择保水性强、透气性佳、富含微生物营养源的垫料,南方可采用稻糠或竹锯末,而北方适宜应用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粉等作为垫料。
3.1 猪舍建设技术生态养猪需要以猪舍的科学建设为基础,应选择通风良好、水源充足、阳光充沛的区域作为猪舍建设地。猪舍设置时,应遵循坐南朝北的建设原则,可于猪舍周围种植大量绿色植物,且要做好冬夏两季的防寒保温工作。生态养猪模式下,猪舍地面应以垫料取代传统的水泥地,可将麸皮、锯末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在一起后铺设于猪舍地面上,铺设厚度应以30cm为宜,从而营造一个干净、无异味的生猪养殖环境。冬季时节猪舍温度不可低于23℃,以免对仔猪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
3.2 沼气发酵技术生态养猪应通过沼气发酵技术的应用实现养殖资源的节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沼气池的建设尺寸应介于50~80m3,经沼气池中发酵的猪排泄物可转化为沼气能源,为猪场提供照明或供暖。当前阶段的沼气发酵技术有两种划分方式,(1)以温度作为划分依据,发酵温度范围为45~55℃时属于高温发酵,35~40℃范围内为中温发酵,而正常温度发酵时,温度应低于35℃且高于30℃。(2)以发酵工艺为依据的沼气发酵技术划分方法,可根据发酵位置的不同将之划分为地上发酵与地下发酵两个类型。沼气发酵技术的前提是科学建造沼气池并合理安装沼气管道,要确保沼气池的保温性能符合要求,能有效提高沼气池发酵效率,且可实现沼液中污染物浓度的有效降低。
3.3 干清粪技术养殖场中采用的清粪技术有三种,水冲粪;水泡粪;干清粪。水冲粪的优势在于可节约清粪时的劳动力;而水泡粪则可节约水资源,但这两种方式均不能良好解决养猪场的粪便异味问题。在养殖户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境况下,干清粪技术逐渐应用于生猪养猪过程中,成为了生态养猪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此法处理得到的干粪不仅没有异味,且干粪还可用作农作物生产肥料,能将猪粪所产生的污染降低60%左右,从而有效缓解养猪场的污染治理压力。
3.4 改良遗传技术改良遗传技术是生态养殖中提升生猪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的优化方法。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口感较为重视,生态猪肉质虽口感极佳,但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不高是生态猪培育的缺陷所在,可通过遗传技术的应用对生猪选育、杂交等技术进行优化,是提升种猪的培育品质,稳固生态养猪业的发展根基,可推进地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3.5 远程监控技术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可将自动检测仪器安装于生态猪舍,其作用是对整个猪舍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可将检测结果自动存储于数据库中,进而为养猪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有利于及时发现与化解猪舍中的潜在问题,也可在远程监控技术支持下,维持生态猪舍环境的清洁度与健康性。此外,还可帮助养殖户及时了解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增强生态猪养殖管理的针对性,进而保障生猪养殖的安全与品质。
3.6 水质控制技术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水源问题关系生态猪养殖质量,除了要保证饮用水的供应充足性外,还需要确保生态猪饮用水洁净度高、污染度小。养殖过程中,需要按照生态标准控制水源水质。养殖人员可将食盐、维生素等物质适量添加于饮用水中,从而改善水质,使水质可达到生态猪生长的水资源需求标准。此外,还可在水源控制过程中采取集中处理与综合管控方法,以便发现的水质问题可得到及时化解,以保障生态猪养殖效益,提升猪肉品质。
3.7 饲养管理技术严格筛选仔猪、采用分栏与分群饲养方式 仔猪采购时尽可能筛选体重相近的仔猪,以确保同批仔猪能均衡生长,同时还应采取分栏饲养与分群饲养等措施,以提高饲养管理的科学性。合理规划饲养管理方案,应根据生猪所处生长阶段进行饲料配方的科学调整,确保定期饲喂,并确保饲喂量的统一。由精料饲喂逐步向青料过渡,逐步从熟喂向生喂转化。且要确保饲养管理中提供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且要定时供应。要控制好饲养密度,加强冬夏时间猪舍内的温度控制,做好防暑保暖工作。应根据仔猪饲养量确定猪栏建设数目,且要预留出空间足够的运动场地。优化饲养环境,应确保猪舍内排泄物的及时清除,避免猪舍过于潮湿,要及时利用石灰石消杀细菌,且要做好防鼠及防虫蚁工作。进栏前与出栏后均应对猪舍进行全面清洁与消毒。
3.8 疾病防控技术
3.8.1 科学制定与实施消毒机制 生态猪场防控疾病的过程中,应确保有专业兽医辅助。可从猪场所在区域聘请专家兽医,或与其他农村小规模生态猪场共同聘用一个兽医,以便节约兽医聘用成本。要定时检查猪场疾病情况,以便疾病的及时发现与尽早治疗。猪场应配备齐全消毒设备,应科学建设消毒池,安装紫外线灯等,猪场工作人员应穿戴好工作服并经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场,且要严禁除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随意进入猪场。
3.8.2 严格遵循免疫接种流程 春秋两季均要接种一次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常见传染病疫苗,应对接种完成猪的数量进行记录,并密切关注其接种后的反应情况,确保全员接种,避免出现猪被重复接种的现象。生态猪场不可采取放养模式,以免生猪感染细菌而引发疾病或导致生猪死亡。此外,生态猪场要具备正确处理死亡猪的能力,应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无公害处理方法对病死猪的处理,从而避免传染性疾的传播与扩散。
4.1 向散养模式转化生态养猪模式下,为确保养殖技术优势的有效展现,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了解与学习,构建科学的养殖管理结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级。尽可能应用自然放牧方式,对生态猪的活动范围进行拓展,使生态猪可实现自主进食。在自由生长的散养模式应用下,使生态猪与自然猪的生长模式更为接近,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生态猪养殖,从而建立完整的生态保护生物链。通过生态猪养殖向散养模式的有效转化,保障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的经济及环境效益同步彰显。
4.2 逐步实现立体养殖实现立体养殖可围绕生态猪养殖这一核心实现养殖空间的有效利用,在多种动物利用下建立全新的生物链。该模式应以饲料这一主线为基础,在生态猪养殖的基础上开发副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猪养殖中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也有益于提高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立体养殖模式的实施,还能够优化养殖环境,降低养殖污染,对生猪养殖业的生态化发展具有一定益处。
4.3 引入经济组织模式得益于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养殖技术逐步优化,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可依托经济组织模式的建立为生态猪养殖管控质量提升提供保障。在生态猪养殖时,应科学梳理生态猪的养殖流程,由生态猪养殖企业为农村小规模生态猪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与培训,从而促进养殖户养殖技术专业提升。这种模式既能促进养殖项目运行维度提升,也可保证项目运行质量。此外,在地域范围内采取经济组织模式,能够实现生态养猪中问题的统一分析与化解,可进一步驱动生态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环境下,国家逐步加强环保监控,对养猪业提出了零排放、无污染的新要求。近年来,市场上的猪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在饲料价格波动影响下,传统相对单一的养猪模式不再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生态养猪模式逐步诞生,此种小规模的生态养殖方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饲料的节约,也有助于养殖收益的提高。现阶段,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优势目前已逐步展现,在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的境况下,生态养猪的未来发展前景必将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