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务集中化维修探索

2022-12-06 16:27陈德靖
铁道运营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集中化劳力天窗

陈德靖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调度所,工程师,广西 南宁 530029)

1 引言

随着铁路运量不断增长,线路设备渐入疲劳期,轨道设备病害较多,特别是基床与道床翻浆、隧道底板断裂下沉、道岔部件老旧、钢轨波浪磨耗、联结零件磨耗严重、几何尺寸变化大等病害异常突出。线路维修和运输生产矛盾与日俱增,传统的线路维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运输生产要求。

如何通过工务维修体制改革来优化天窗和线路维修模式,管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促进线路设备精准修、均衡修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2 现有维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维修需求得不得满足

每周天窗按原“5+2”模式,每天给点时长90分钟,既满足不了线路设备的维修需要,又影响天窗综合利用和运输效率。

2.2 劳动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点多线长,存在超范围、点外施工作业、天窗点外做天窗点内的项目、无计划施工等违章现象,作业人员违章上道、越过劳动安全区域界限、跨越线路股道或钻越车辆、来车时未按规定下道避车等,劳动人身安全风险突出。

2.3 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慢

大机及其他养路机械作业前上道准备程序多、时间久,机械化作业时作业前后耗时久,作业时间挤压到很短,机械化的使用率和作业效率无法提高,造成资源浪费。

2.4 投入大,成效低

生产劳力、材料等投入大,但是由于劳效、机械化程度和作业质量无法实现最优,造成劳力重复使用多、生产用料多、效率发挥不高。

2.5 各专业配合度低

因天窗时长不足,在90分钟天窗内,无法安排工、电、供专业共同进行作业,各专业融合度不高,配合率较低,结合部设备得不到及时整修,容易发生设备故障。

3 集中化维修方案提出及实施运用

分析现有维修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集中化维修方案,包括分片区安排滚动大天窗、推进全项目检查、强化大数据分析、开展维修设计、加强工电联合调查、开展大兵团作业等。

3.1 分片区安排滚动大天窗

按照“大天窗、集中修、综合用”的原则,以黔桂线、焦柳线为例,将其各划分为4个片区,按滚动大天窗模式给点,即每2-3日安排1个、每周安排2个片区,两周覆盖一次,每个天窗时长由原来90分钟延至150分钟。

3.2 推进全项目检查

3.2.1 强化线检队伍 由线路车间管理并组织进行线路设备周期性检查,车间干部全程跟班,所到工区班组配合。

3.2.2 制定相关检查制度 明确检查项目和内容,将各种结构性病害纳入检查内容,改变以往只注重几何尺寸检查,不注重结构性病害检查分析的陋习。

3.2.3 实行工作量调查图表化 将线路平纵断面、几何尺寸、钢轨、道床、联接零件、标志等病害的现场调查情况形成具体的《工作量调查表》,做好标记,为车间及工区班组养修计划作业提供有效数据依据。

3.3 强化大数据分析

通过《工作量调查表》、添乘仪检查、轨监装置检查、轨检车检查等,整合线路动静态病害数据进行全面剖析,按轻重缓急对线路病害分级管理。运用病害分级指导车间制定生产计划,掌控线路设备“哪要修”。

按照类型、等级建立线路设备动静态病害库,车间根据设备病害数据库制定作业计划,使车间干部清楚线路设备需要“哪时修”。

完善设备病害修理工作量调查,车间根据现场工作量调查,制定整治方案并下发派工单,让工区清楚设备病害“怎么修”。

实现生产数据局域共享,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实现段上技术管理部门与各车间在检查资料、大数据分析库及设备分级等生产资料上的共享,使资源使用最大化。

3.4 开展维修设计

在前期调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检查分析、病害分级、维修方案、过程控制、作业回检、质量考核等方面开展维修设计,切实解决“哪要修、哪时修、怎么修、修好没有、修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减少非必要动道,实现科学高效生产。每日动道作业必须由车间制定维修方案后才能实施,提高修理质量,延长修理周期。

3.5 加强工电联合调查

作业前组织工务、电务、供电对结合部进行联合调查,确定薄弱设备范围,共同制定整修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充分调配机具、劳力,保证整治方案能够顺利推进。

由工务、电务、供电联合进行整治,临时发生故障应急时,第一时间相互联系排查,积极配合处置,本着消除故障第一的原则,解决以往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6 开展大兵团作业

统筹劳力、机具及生产交通工具资源安排,集中到片区天窗范围内开展大兵团集中维修作业,实现综合性养修,减少分散修、小打小闹的单项修。主要是通过跨车间调配劳力,开展大兵团集中维修作业,每天从没有天窗的线路车间调配80-90人到有天窗的线路车间进行支援作业,每条线天窗区段作业点控制在6-8个,上道作业人数达到了170-180人。同时,固化异地支援班组作业人员,在黔桂线、焦柳线每个线路车间设置2个综合维修工区,每个工区配置15人,到异地车间支援人员固定从综合维修工区抽调,便于作业人员集结和运输,保证了作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避免因支援人员频繁变动带来的风险,确保了作业质量及作业安全。

3.7 追求优质生产延长保质期

充分利用机械化作业,发挥最大生产效率。为有效利用好片区天窗,合理调配6台大机、2台打磨车在黔桂线、焦柳线进行集中化维修作业,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开展线路大纵面和大平面整体整治,从根本上消除设备病害,确保作业一次达标,减少重复浪费作业,提升劳动效率和作业质量,延长作业保质期。

4 取得的成效

4.1 天窗个数大幅减少

天窗个数、总时长大幅减少,大大提高区间通过能力。如黔桂线天窗模式转变后,每月每片区天窗由16天减少为4天,天窗个数较以往减少70.2%,天窗总时长减少66.0%;焦柳线天窗模式转变后,每月每片区天窗由16天减少为5天,天窗个数较以往减少68.9%,天窗总时长减少70.8%。

4.2 劳动人身安全得到有效卡控

4.2.1 降低劳动安全风险 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整合劳力,实行片区滚动天窗集中维修作业减少了分散作业点,日均天窗点内线上作业点由56个减少至18个,降幅达67.9%,且作业点干部带班跟班率达70%以上,降低了劳动安全风险。

4.2.2 防护保障有效 实行集中化维修后,减少作业组,车站及专业干部能更好优化组织及跟班盯控,提高防护能力,劳动人身安全得到有效卡控。改变以往撒豆子式的作业模式,无法进行有效监控。

4.3 作业效率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4.3.1 线路车间劳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集中化维修工作开展以来,减少天窗区段和作业片区后,充分释放了线路车间劳力,节余劳力用于防洪、路外安全环境的整治上,使全段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有效推进。半年以来节余的劳力完成天侧沟清理、路基边坡植被清理、危树杂灌砍伐、栅栏开口修补等方面的工作量是开展前半年工作量总和的3倍以上。

4.3.2 班组作业项目及作业内容得到解放 相比于前期班组作业维修作业项目单一,作业内容固定,许多工作都因天窗给点时间不够而搁置,集中化维修工作开展以来,班组作业可以在充分的天窗时间内完成不同的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作业项目内容多样化。

4.3.3 正线成段病害得到有效整治 相比于前期机械抬道作业,考虑天窗不足,捣固顺撬不够而出现二次病害。如线路翻浆下沉地段,天窗给点时间延长后,更有效的对成段病害进行整治。

4.3.4 道岔结构性病害得到有效整 道岔结构性病害整治工作对天窗要求高,特别是涉及到电务设备调试,前期道岔作业时,作业后留20-30分钟给电务进行调试,工区动道时间基本在60-70分钟,病害整治不彻底,往往是单一的消灭病害,不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整治,天窗给点时间延长后道岔病害综合性整治工作开展顺利,道岔结构性病害得到有效整治。

推行集中化维修工作以来,结构性修理在作业中的占比由之前的7.2%上升到35.8%,设备基础得到明显改善,线路设备维修周期由原来的5天延长至11-12天。

4.3.5 有效的提高班组作业效率 日常作业过程中减少机械上下道频率,延长机械作业时间,减少病害整治次数,提高了班组作业效率。

4.4 线路质量稳步提高

4.4.1 线路设备动态检测病害减少 2021年7月份至9月份正线AA类病害:7月份减少18处,8月份减少12处,9月份减少8处。添乘仪重复病害:7月份减少56处,8月份减少40处,9月份减少32处。轨监三级重复病害:7月份减少10处,8月份减少6处,9月份减少2处。

4.4.2 轨检车TQI有所下降 分析集中化维修开展以来线路检查数据发现,黔桂线轨检车TQI值由7.08降为6.80、降幅4.0%,焦柳线轨检车TQI值由8.38降为7.50、降幅11.0%,集中化维修带来的设备改善效果明显。

4.5 工电融合进一步提升

集中化维修开展以来,通过联合办公、召开每日一体化会议,使各专业间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工电道岔病害整治配合率达100%,解决了长期以来电务配合率低的问题,工电结合部设备质量显著提升,故障大幅下降,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5 结论

2021年7月份以来,在黔桂线、焦柳线试行分片区滚动天窗集中化维修模式,积极探索当前工务维修体质改革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施工务集中化维修是在传统维修生产组织模式基础上的一个转变,通过推行分片区滚动大天窗集中化开展线路维修,线路设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区间病害数量整体下降,线路品质有所提高,同时分片区给天窗,也极大的减少了对运输的干扰。

猜你喜欢
集中化劳力天窗
天窗·慰藉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做第四种人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集中化的影响
内蒙古移动故障管理系统运行成效分析
英菲尼迪QX60混动车天窗无法关闭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校园网公共教学区域计算机桌面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