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评价:从普通劳动引向教育变革与学生发展

2022-12-06 15:17孙刚成宋晓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志劳动评价

孙刚成,宋晓鸽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1]以上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观念与机制作保障。评价是一种主观性的精神活动,包含对一定价值关系可能后果的预见和判断。[2]232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将普通劳动引向教育变革之路,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劳动教育评价的“六性”

(一)劳动教育评价的正确性与时效性

1.正确性

正确性即个人对事或物在内容、思想、信息、方式等层面上认知的正确度。劳动观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基础,学生只有树立科学而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弘扬劳动精神。而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得到正确的知识传输,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真切的劳动感受。因此,劳动教育中应强化劳动观念,确保评价的正确性。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新时代所实行的五育并举,是在肯定劳动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德智体美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3]198因此,正确的劳动观念是进行一切实践的基础,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首要任务即发挥其正确性,确保学生的源头之水清澈见底,让劳动推进世界的迅猛发展,同时创造人自身。

2.时效性

时效性影响着决策的生效时间,决定了决策在特定时间内是否有效,更是政策是否适应当下事物发展趋势或能否与时俱进的客观反映。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或接受劳动教育时,应及时予以评价和反馈,因为评价时效性的保障与合理运用,能够使学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各方得到有效的劳动教育反馈,评判出此劳动形式是否具有价值意义,从而加以完善。同时,劳动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信息不断适时更新。所以,劳动教育评价应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激励是一种整体性、个性化、创新性的有效激励模式,有效的激励及对学生时效性的肯定可以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劳动教育评价的时效性强调应及时给予学生内心所渴望的赞美与肯定,顺势而下提出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流通迅速,要审慎评判信息的有效性、正确性,劳动教育评价的时效性恰好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二)劳动教育评价的差异性与多元性

1.差异性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167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差异化的因材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与实际价值。再者,《指导纲要》指明,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适合自身的劳动教育规划。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以个人的生活起居为主进行,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与劳动意识,在学生心中树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以学校及家庭劳动为主,例如:居家时洗碗、扫地、拖地等,在校时积极打扫卫生、帮助他人、种植绿植等。与此同时,班会活动应有准备地开展,对学生的劳动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促使其养成热爱劳动与生活的向上态度。初中生已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独立性高,因此,作为初中生应妥善安排家校劳动与学习,感知劳动创造的快乐,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品质。普通高中应在前者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创造劳动的价值,锻炼并磨炼意志,主动服务于他人;职业学校应依据学校特点,将劳动实践与学校专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劳动意识。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综上,劳动教育评价应具有差异性,依据不同的年龄、年级、个人特点等差异性,创造差异化的评价导向。

2.多元性

多元性评价方式要求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地对评价对象进行辨识与确认。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抵制片面化。评价的主体理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而且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劳动实践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家长和其他与劳动教育相关人员都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关联者,他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劳动教育。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应将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考虑在内,使参与者也成为评价主体,这样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指导纲要》提出,评价角度和方面应该多元,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从学生的行为中分析把握其形成的劳动观念。在此过程中,以自我评价为重点,同时伴有教师、家长、社会、同伴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得以改正。学段综合评价指的是教师在学段结束后,依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课程实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该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实践、精神、习惯等。学生劳动素养监测与评价指的是学生劳动素养的监测可依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中,以便于实时监测;对于监测结果的评价可托付于有关专业机构或部门,做好时间规划,定期进行监测与评价。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应具有多元性。

(三)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性与完整性

1.过程性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所体现出的过程性结果,例如,学生运用知识、师生交互、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基于判断结果找出问题。陶行知对劳动精神十分推崇,“行是知之始”就是很好的诠释[5]63;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有益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6]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6]4,“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6]4。由此可知,过程是进行相关实践的实际行动力,因而,劳动教育评价应注重过程,加强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也是思想与实践的应用。前者意味着学生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学习相关知识。除课堂之外,还必须进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种树、打扫卫生、参观农场等;后者意味着学生在学校除了相关劳动教育的基础知识学习外,还需加强劳动观点及劳动习惯的培养,为随后的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思想基础。无论是理论与实践,还是思想与实践,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实践本身即是讲究过程的活动形式。

2.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事物本身包含原有的部分,不具有任何损坏或残缺。劳动教育评价的完整性主要是指评价内容的完整性。生活劳动立足于家庭与自身的生活需求,养成较好的生活能力与习惯。马克思认为脑力与体力劳动的有效结合,不仅是切实提高社会生产的举措,更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举措。因此,生产劳动就是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学会相关技能、体验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同时掌握有关技术及工具使用方法,切身体会劳动的价值所在。服务性劳动究其根本指的是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他人或群体服务,服务性劳动更多是精神的启蒙,有且仅有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与启发,其才能发挥助人作用。正是对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从而引领更多人实现思想上的共鸣。劳动教育内容不同,其施行路径、方法亦不同,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应注重其完整性,在评价时统筹各方,综合评估,形成一个纵观四方、有理有据的评价结果。

二、劳动教育评价应该将普通劳动引向教育变革

(一)劳动教育评价之课程设置变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7]他倡导将劳动贯穿、渗透于一切学校教育之中。学校贯彻劳动教育的第一举措即更改课程设置,我国课程设置主要以文化课为主,艺术等课程为辅,要使学生接受到准确无误且具有引导性的劳动教育,就需要变革学校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变革应围绕劳动教育评价中的正确性、过程性、差异性、多元性进行。正确性要求课程设置内容与时俱进、查漏补缺、积极向上、融古贯今,从而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据可依且正确无疑。过程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活动分配,例如,幼儿园的生活实践活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求达到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差异性要求课程设置在符合大众的基础上同时看到小众群体的需求,差异性会使学生对事物接受能力发生变化,因而,需从差异性中发掘学生的个性。多元性要求课程设置从多角度、多主体出发,便于进行评价。例如,在劳动课程设置中,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希望从中学到什么,三者对劳动课程设置的整改意见是什么等,尽可能汲取多方意见,从而完善课程设置。

(二)劳动教育评价之教学评价变革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反映出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教学评价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完整性、多元性、时效性及差异性对其提出了新需求。完整性要求教学评价包括各方面的劳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不以偏概全,多方思虑,给予学生完整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亦是多层次的。时效性提出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有效时间,及时评价与反馈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有效,教学评价亦应与所处的时代信息相联系,给予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是当下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元性要求教学评价的进行是家长参与、多校互动的成果。多校互动的教学评价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家长参与是家校合作的一种形式,家长是除教师外对学生最为熟知的,家长更是除学生外与教师的日常沟通最多的,因而教学评价中加入家长这一主体将更加具体明了。差异性要求以学生、教师两大主体为观测点,依据其自身特点给予中肯、符合实际、便于其完善的意见或建议。

(三)劳动教育评价之教学理念变革

1965年,毛主席在杭州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学校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他质疑当时的教育制度,深度怀疑学生在校学习几十年,有的学生可能五谷不分,眼里看不见工人的劳作。[8]1383在这一思想下,全国开始提倡手脑并用、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此可见,教育理念的缺失及错误理解易引导错误的劳动实践,因而劳动教育评价对教育理念变革提出新标准,变革应围绕其“六性”中的正确性展开。首先,教学理念是对认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且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性要求人们树立科学无误的教学理念,在理解学习教学理念时多方探究。其次,教学理念的确立应引经据典,因时施宜。总而言之,教学理念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正确的教学观念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愈加全面、教学实践顺利开展、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四)劳动教育评价之教学手段变革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口头语言、书籍文字、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等。然而,立足劳动教育评价,其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并围绕其“六性”中的差异性、过程性、时效性展开。差异性要求教学手段能够“对症下药”,班级不同,学习氛围不同,所需的教学手段自然不同;同理,个体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过程性要求教师教学时可采取实践型的教学手段,学校增加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学生根据实践要求统筹规划,在实践过程中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实践应变能力。时效性要求教学手段具有激励性、有效性、反馈性,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应具有正面引领、激励和鼓舞效应,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另外,教学手段应具有反馈性,教学手段是否适合,是否有用,是否需要改进,皆是从反馈中得知的。

三、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一)促进学生学习力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力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一般来说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学习动力与学习毅力属于思想(脑力)层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则统筹思想与体力劳动。

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完整性与过程性指出劳动应覆盖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劳动实践贯穿其中。依据劳动教育评价的新角度,学习力除以上“四力”外更应注重思想力,因为它是一种对理论和现实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更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9]思想力作为引领者,能够合理分配其他“四力”的运用,以便将劳动落实到各方面,以思想指导实践。思想力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融合,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身的思维;能够使学生成为社会生活的独立个体,将所学知识转换为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

此外,劳动教育评价中的正确性提出思想观念无误的重要性。因而,思想力在引领其他“四力”的同时必须保证自身的正确性。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平等光荣值得尊重的劳动,全社会都应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但是,国家鼓励每一位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劳动实践提升劳动能力与水平,逐步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更高层次劳动者。因此,学校、社会、家庭会主动组织相关的劳动实践,鼓舞学生参与其中,此时对学生劳动实践的评价反馈则格外重要,学生属于发展中的个体,对其中肯、友善、准确的评价,能够使他们积极向上,避免对劳动实践产生错误思想。

(二)促进学生学习意愿的转变

劳动教育评价中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多角度、多主体的评价思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要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学习意愿的改善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更应该引导学生内在动机的建构与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增强,及时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不良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意愿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影响的方面可以多角度思考,例如,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首先,学生对自己学习所制定的目标、计划以及自身的态度;其次,学校在学习风气、学习场所安排、学习管理方面应做到严谨、有效、便利,充分保障学生的在校权益;最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学生从社会感受到就业前景是否明朗,一个就业明朗的社会期待值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愿。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兴趣有效发展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树立成就感与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养成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品格。[10]47-51

(三)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形式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皆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大不一样的学习效果。[11]

劳动教育评价中的过程性突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构建基于以下四种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重新组织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生在知与不知中迸发出学习的渴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兴趣[12];信息加工理论意在明确学生如何选择、重组信息以解决问题;人本主义理论旨在让学生自己学习,学习什么、学习的顺序是什么,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习惯于自己决定;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即人与人的协作活动)获得的,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述四种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反映出学习效果受实践这一因素的影响。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即多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身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高低不再绝对性地依附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需要、外界的刺激和环境。

(四)促进学生学习意志的转变

我国学者对于学习意志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种:林斯坦认为学习意志是个体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观条件,体现学习意志的可控性或可塑性。[13]郑君文等认为学习意志是通过对行为调节、困难克服,最终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意志是对出现与自身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因素或不正确念头的强烈抑制。[14]135-136高志敏认为学习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意志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去自觉确定学习目的并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学习目的的实现,不断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最终克服各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15]101。李源等认为良好的学习意志泛指一切优秀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持久性、自制性在内的优秀品质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16]9-15可见,学习意志是个人实现学习目标、克服困难、永不放弃、调节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是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持久性、自制性等内在意志的体现。

劳动教育评价的正确性、完整性、差异性对学习意志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学生的学习意志得以加强。正确性要求学习意志应立足于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实干精神,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将正确的劳动精神发扬于学习意志之中。完整性要求学习意志应多方面看待自身的学习目标,做到全方位思考(如劳动教育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劳动,更是生产、服务性的劳动)。对自身的全面解读,有助于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让学习意志更加坚韧。差异性认为学习意志的坚韧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渴望是否强烈,个体具有差异性,学习意志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也略有不同。学生学习意志的提升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习惯、能力以及学习目标的恰当构建。总之,劳动教育评价是检验劳动教育是否有效的准绳,劳动教育评价对促进普通劳动转向教育变革以及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准确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六性”,就要准确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六性”价值;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教育变革中的带动性作用,就必须深入认识劳动教育特点、劳动实践变革取向和促进学生发展导向的劳动教育评价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劳动教育的良好变革是改善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前者的良好变革是改善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六性”且促进学生发展,务必深入学习与解读相关文件及政策要求;细致了解学生群体,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知晓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围绕学生需求、特点、政策要求等,合理规划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观察研究学生,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劳动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或突发问题;适时且及时地激励、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以便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及拓展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善于发展。总之,劳动教育评价应与时俱进,不仅要深入准确地传播劳动观念,更要进一步肯定和升华劳动精神。因此,各学校、教师、家长应准确掌握并合理应用劳动教育评价理论,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劳动精神,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劳动精神引领的新时代劳动者。

猜你喜欢
意志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热爱劳动
观点集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