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2022-12-06 15:17姜雨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三全育人主体

姜雨彤,刘 泽

(长安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4)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概念,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理念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将当前各项育人载体和资源进行整合,广泛动员高校内外部各主体以多样化形式参与育人活动,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构建更为科学规范有效的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全方位渗透的育人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引方向、贡献力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教师、学生等主体意识被唤醒,与此同时,传统“统包统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病,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限制。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管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显了学生主体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的视角。高校通过转变改革理念、调整内部管理结构、构建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激活全员参与的主体意识等途径畅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从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开拓创新与长足发展。

一、“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这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三全育人”的目标是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制度明确、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学管理体系。“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相辅相成,其最终目标一致。“三全育人”理念指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向度,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指导,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又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提供实践的平台和空间。

(一)“三全育人”理念指导新时代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以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为主的特殊组织,具有学术性、社会性、生产性、开放性、自组织性等鲜明特征,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框架直接影响高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改革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新的视角,“三全育人”能够促使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遵循科学的原则:“全员”强调高校在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激发各主体的参与意识,调节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促使全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任务,挖掘不同岗位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参与管理主体的教育影响力和管理服务的育人合力;“全过程”强调在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机制体制的运行过程,做好制度的有力保障和全程推进,重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持久性;“全方位”对应高校内部管理中的权责划分问题,做好对各主体权责范围的全方位监督,依据合理的内部组织框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推动改革的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内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针,促使高校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将管理的最终目的重新落回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上,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实践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各领域都体现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与此相对应,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理应注重效率、兼顾公平,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校运行的基础,主要包含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内部人事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后勤服务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等。胡弼成认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在操作层面上,它主要解决高校内部如何管理的问题。[2]现代化高校只有以科学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的健康长足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于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先进育人规律。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理念实践的主要载体,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更是为“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制度平台与空间。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高校应明确各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改变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均衡主体间的权力分配,充分整合教育力量,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落实改革的具体政策,从而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教育影响力,以此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存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但成效并不明显。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内部管理行政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意义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内部管理理念陈旧,组织人员架构不合理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内部管理理应凸显全员参与的组织架构,但目前部分高校内部管理仍以传统管理理念为依据,长期发展中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成为主导,内部事务主要围绕行政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成为行政附属,学术权利遭到挤压,学术自由氛围冷落,教师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于行政的过度依附致使高校内部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作为主要的被管理主体在固化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中难以做到自我管理。刚性的制度文件成为约束学生、教职工等主体的主要工具,且多以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落实管理政策,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管理的意愿不强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内部管理人员未充分意识到“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致使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思想,且部分管理人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惯用事后管理思维,对于管理对象与管理内容缺乏事前预判和引导。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涉及部门众多,往往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协同配合完成,但部分管理者缺乏领导观念和合作理念而常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心态,缺乏对管理工作的本质认识,导致各岗位的育人要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

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必须以学术为本,这是高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根本。[3]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高校管理人员中还包括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兼职群体,这导致管理人员组成比较复杂,并且因为身份不同,所站角度不一样,管理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4]高校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管理人员因缺乏专业背景,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不会干、干不了”的情况,又或者对于基层情况把握不够精准,对于上级管理部门政策文件理解不够全面,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拍脑袋,做决策”的情况。同时,因为人员的复杂性导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行政效率低下。部分高校内部管理队伍不稳定,频繁的工作调整导致管理人员常出现“人浮于事”的局面出现。尤其在基层管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逐渐“功利化”,学生工作成为辅导员转岗的前提条件或“跳板”,致使一线辅导员逐渐忽视自身管理育人职责而向行政权力中心靠拢,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缺失,难以长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而当部分一线辅导员转岗进入全新的管理领域时,又存在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工作内容而导致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易出现权责不清的问题。另外,部分长期从事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人员易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导致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出现“不想干、不愿干”的情况。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部门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力量在这种体制机制之下很难覆盖到每个群体,致使参与主体的个性往往得不到重视和引导,管理的精准性有待加强,育人特色难以显现。高校无法实现多元主体教育影响力的有机配合,由此衍生出来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在科层制的道路上逐渐僵化,与“全员参与”理念相背离。

(二)高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畅,民主监督不完善

“三全育人”理念指出要注重育人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务必注重内部管理的过程性,畅通管理运行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可分为横向管理体制与纵向管理体制。横向管理体制是指领导体制、咨询体制、执行体制、监督反馈体制;纵向管理体制则主要是指学校和职能部门、学校和学院(系)两级之间的组织架构及其责权划分。[5]高校在进行内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体制机制衔接不协调的现象。在横向管理过程中,党委系统、行政系统以及学术系统三者之间常出现博弈情况,如专业学工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管人不管事”的情况,又或者部分专职教师兼任学工部门职位,致使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出现双重压力管理或“不管、漏管”等管理乱象。而在纵向管理过程中,学校与其自身职能部门、院系之间常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等情况,学校领导层面不能及时跟进职能部门政策落实情况,职能部门不能及时提供基层最新信息,并且学校跨院管理幅度较大,导致部分院系在学校层面难以被顾及。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高校在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上存在制约。目前,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高校管理的信息需要依靠人为力量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安排等操作,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不仅不利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规模化发展,而且还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阻碍。[6]

现阶段,高校管理机构庞大,管理部门庞杂,管理人员多过管理事务,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参与、监督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党政系统之间的监督机制不协调,高校内部的群团组织监督作用不显著,学生、教师主体的反馈渠道不畅通。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经验轻民主”的管理理念致使管理人员常根据经验开展管理工作,缺乏民主参与,无法深入把握管理对象的新特点,导致其在管理工作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无法及时有效解决。纵观高校管理现状,一些高校解决问题往往是以“应急”的心态来进行,将出台的“管理办法”或“相关通知”作为管理依据,缺乏持久、连续、严谨的制度规范,降低了管理的权威性,对于被管理对象的约束作用相应削弱。对于问题的考量也多“只顾眼下”而未从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在“管理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遇到新问题以后再出台“补充办法”,又或者一套“办法”“模式”推行到底,忽视了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多变性,难以保障管理贯穿全程,导致管理服务存在断层,甚至呈现碎片化。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不同主体在民主参与以及监督中多依靠管理层去推动,参与主体多处于被动地位且对参与和监督的相关内容掌握得不够明确和具体,民主参与和监督几乎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对参与主体的权益保障方面,因缺失相应的保障制度,导致主体在进行参与或者监督过程中“瞻前顾后”,无法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督责任。管理层则因缺乏自我监督而导致自身权责不明,办事效率低下,在落实相应的管理政策或执行文件过程中生搬硬套,各岗位的教育资源难以被有效利用,特别是未能促使多元主体在关键节点发挥参与和监督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管理过程中民主参与和监督的连续性、全程性,出现各级行政部门工作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以及冗官冗政、拖沓怠惰的局面。

(三)高校内部管理权力分配不明确,管理方法单一

以“三全育人”为背景分析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实践不难看出,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层面、基层部门和院系法治化程度不高,加之我国高校正处于转型期,旧的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7],多数高校是以校党委书记、校长形成的“双权力中心”为管理划分依据,而“双权力中心”往往需要协同配合来进行管理活动,但又常因权力归属发生分歧,致使高校管理出现混乱。根据管理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党委、行政以及学术系统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交叉重复的管理内容,各系统针对重复内容的分工不够明确,管理责任难以分辨,一方面致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出现不愿担责、不敢担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校院(系)两级的纵向管理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在管理中存在盲点和断层。高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多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学校依靠行政命令向下传达政策精神,下设部门向上汇报落实情况,校级层面多推行方针型、导向型的政策,院(系)在落实过程中多以程序化、常规化手段推进,而此过程容易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反馈不真实的情况,信息来源单一且缺乏互动,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全面顾及管理对象,造成管理链条的断裂,较难构建“网状”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全方位渗透”的立体化管理。

高校内部管理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评形式为主,激励、情感等管理方式运用较少,并且对于管理对象的阶段性考评验收较少,指导性作用不够突出。新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较少,网络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大量的管理数据难以及时掌握并分析,线上线下管理手段联动不足、衔接不畅,还未构建起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难以达到“全方位”的管理策略。对学生管理而言,学校教育管理手段创新不足、管理载体不丰富,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难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对教师管理而言,考评方式趋于单一,重教学科研轻管理服务,单纯依靠科研成果量化考评教职工,未从学生反馈和学生发展质量综合考量,忽视教师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对行政人员管理而言,以结果为导向较少关注工作过程和质量,缺乏对行政人员的过程性管理,不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服务价值,难以通过管理切实提高管理对象的整体素养而达到高校内部管理的最终目的。

三、“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路

“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于实现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模式的全面协同,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现行的高校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就要求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释放管理力量、优化管理机制、放活管理体制,从而达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提高高校育人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全员:转变管理理念,提高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

探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路径首先要充分激发各主体的参与意愿,推动学生、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并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发力点。管理主体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在现代化的办学要求之下,高校需要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桎梏,尤其在高校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关键时期,管理主体要学习并运用新的治理理念。传统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高校的内部管理,创新型一事一策和精细化的服务管理理念成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前进方向。“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突破,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全面服务的理念,坚持行政服务于学术、服务于育人的基本原则,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以被管理者的需求诉求作为管理的前提和出发点,将高校的管理工作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服务型管理转变,将管理、教育、服务有机融合,推动“十大”育人体系在管理育人过程中纵深发展。高校要摒弃传统“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通过理念教育强化学生、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个体差异,从而释放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管理力量,并将管理服务精准传递给被管理对象,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高校应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注重治理观念和法治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三全育人”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特点,思想意识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体参与意识被唤醒,学生、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已发生转变,在法治维度的考量下,学校更需要用法律制度来调节和规范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主体的权益方面,更需要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以保障管理的合理合法性。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需要改变目前管理以及教育中的行政化倾向,贯彻落实民主原则,从民主理念层面激活并提高学生及其他主体的参与意愿,提高各参与主体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多元主体的自我管理推动高校整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此同时,保障学生、教职工参与管理的外部环境,为各参与主体使用民主权利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形成多元主体“想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新型管理局面。

同时,高校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保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训力度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管理骨干进一步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完善管理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管理人员的发展计划,通过组织团建等内部活动,增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化内部管理的“软文化”,更好地推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全员参与,增强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各后备管理干部能够在进入新的管理岗位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达到岗位工作要求,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高校还要重点关注辅导员等一线基层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岗位晋升机制,多样化地考核评价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成果,促使其能够长期专心从事管理工作,从而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二)全过程:畅通运行机制,完善民主参与和监督制度

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应首先考虑内部管理机制运行的历时性。高校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要注重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性与接续性,把握改革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高校要扎实构建以院系为单位的基层组织,努力实现权力下放,降低管理重心,理顺学院基层组织同高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层级,院系通过获得自治权力而努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广泛、更多样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同院系基层组织的办学方向、科研能力以及服务特色不尽相同,通过不同基层组织的扁平化联合互动,激发基层组织的执行力与民主参与意愿,从而发挥基层组织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自下而上”的教育力量以及“自上而下”的教育关注实现纵向管理中每个发展阶段的动态紧密联系、精准作用,将高校内部的教育影响力贯穿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助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体化推进。

另外,高校要切实、有效完善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依赖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以考评制度为切入点,高校应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针对每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成绩,采取有针对性、发展性的激励评价。同时,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为高校管理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权力清单”和相应“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促进党、政、学系统能够有效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提振教研人员的参与活力,形成多方共治、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内部治理结构。[8]充分发挥校委会、学委会、教代会和学代会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为高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工作提质增效。

(三)全方位:构建多方位联通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式

“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路径遵循,为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法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双权力中心”已无法满足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需求,建立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直接联通的管理模式成为大势所趋。[9]高校“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方式和管理部门间“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制约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内部行政机构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科层级别,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则没有明显的科层等级,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在权力的分配上更为谨慎,维护好多方互为制约或相互平等的利益关系,构建起较为科学、稳定的管理体系。高校要健全内部管理体制的相关制度,尤其是现阶段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更应完善高校内部权力制衡和监督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党委、行政和学术三个管理系统的权责关系,明确三个管理系统以及平行关系中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和内容,推动行政管理主体向学术组织分权,复归高校学术本位,减少行政力量对学术评价的干涉,激活学术组织的内生动力,优化内部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简化行政办事程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强化法律建设,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抓住时代机遇,改变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利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数据整合分析,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技术化手段精准识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畅通高校内部各级信息交流,打造管理的规模效应,增强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构建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搭建桥梁。高校要善于借鉴总结国内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有效扩展对外交流的整体范围,接轨国际优秀的管理资源。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推行柔性化管理,深入管理对象的“生活小事”,引导参与主体将特定情感深化为信念并将积极情感加以传播,稳定基层管理的秩序[10],同时对管理人员中的模范榜样进行激励和引导,发挥管理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使这部分主体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切实融入高校内部管理动态过程中[11],加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全方位改革的深入。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已不相适应,高校必须解决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紧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稳步推进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三全育人”理念充分体现了科学育人规律,将其应用于高校内部管理当中,实现人员上无懈怠、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内容上无遗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2],在推动高校内部育人合力形成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将“三全育人”理念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遵循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及扁平化围绕、立体化渗透的改革目标,理顺高校内部管理各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优化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和结构、完善管理相关制度和法规、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等,构建起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监督、多方位联通的管理模式,打造高校“全面动员、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高校内部管理新格局。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三全育人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清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西咸新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