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玲
(河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河北省内的传统刺绣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榖梁传》中有关于卫献公的弟弟专“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的描述,《史记·苏秦列传》有“织绣千纯,以约诸侯”的记载,可见河北刺绣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当的发展,到了明代,民间的家庭个体刺绣更是遍地开花,形成了河北刺绣的鼎盛时期[1]。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机械化的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刺绣的人日趋减少,使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发展也陷入困境。基于此,笔者将河北传统技艺与服装教学相结合,并探索与之相结合的渠道,旨在让更多人的了解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为其传承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作为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承载了河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其技艺传承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是河北人民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活体,它反映了河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民俗风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有着时代的痕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河北境内的传统刺绣技艺现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河北省内的“京绣”,另一类是河北民间刺绣,河北省内的“京绣”,为宫廷绣发展的分支,在色彩上有一定的象征性,如河北易县清宫传刺绣在配色中,以深蓝、明黄、大红、月白为主色,这种配色观,与封建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其中深蓝代表天,明黄代表地,大红代表日,月白代表月[2]。在图案上,大多采用吉祥图案,主要通过象征、谐音、比拟、标识、文字等手法表现,贯以极具文化内涵的装饰效果[3]。河北民间刺绣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文化寓意,象征吉祥、幸福、喜庆、丰收等,有的绣品也有祛灾免祸、祈求平安的民俗价值,如为小孩绣虎头鞋、肚兜、五毒小帽是为辟邪祛灾,女儿出嫁绣双喜枕套,是为祝福喜事成双,端午节绣香囊,为防五毒;为父母绣老人帽,为祈福延寿等。
河北传统刺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材质及纹样上。如河北民间传统刺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纹样上取材广泛,除了象征性的纹样外,还多运用北方生活中常见的石榴、仙桃、柿子等,地域特色浓厚,在纹样造型上,多运用简化概括的形态,这与刺绣的方式有直接的联系,人们在鞋面、枕头、荷包、衣襟和袖口处刺绣时,会用纸剪出(刻出)“花样”,从而使得刺绣纹样简练、概括。再如,河北省内的“京绣”,用料考究,现多运用金银线进行施绣,绣品雍容华贵,极具艺术装饰效果,纹样亦是以吉祥纹样为主,此外还有专供皇家使用的龙、凤、江崖海水、十二章纹等。在构图上追求平、满、稳的艺术风格,形成高度的概括性,并极富装饰性[4]。
挖掘、传承与发展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会产生较大的实用价值:首先,丰富河北地区的传统与现代刺绣艺术,繁荣河北的经济、文化事业;其次,加深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艺术、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再者,增强河北人民的自豪感,有利于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可以为现代服饰品种的刺绣技艺表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服装专业教学中融入河北传统刺绣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尤其在智能化、机械化普及的今天,人们觉得传统手工刺绣费时、费力,年轻人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导致它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穿针、引线都不会,更别提其技艺后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将其引入服装专业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尚书·益稷》中有关于“……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的记载,可见刺绣最早便是用到服装上,将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服装专业结合,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继承,对服装专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因此,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从刺绣技艺方面切入,让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相关课程相互融合,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形成认知了解[5]。
河北传统刺绣技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必须要做到创新。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服装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中国纺织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目前为止已举办三届,各大高校的服装专业学生同台竞技,评委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设计产品的价值。基于此,在服装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根据其文化内涵及技艺特征,开发刺绣文创产品,实现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服装专业教学的融合。
关于刺绣教育的问题,可以追溯到清末著名刺绣大师沈寿,其最先打破了传统的“艺徒制”,采用了“学堂制”[6]。河北传统刺绣技艺在传承方式上,以口口传承的师徒制为主,这种传承方式虽有有言传身教、悉心传授的优点,但还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是带有垄断式、家长式的缺点[7]。传承人虽然技艺高超,但是其文化水平、艺术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够,对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仅限于经验、技艺的传承,不利于刺绣技艺长期的发展。将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传承人的培养方式,而且还能强化传承人队伍,有利于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全国有服装专业的高校数百所,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但是其共性的专业教育离不开服装艺术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方面的的系列课程,河北传统刺绣技艺要想在高校中与服装专业课程结合,可以从这些共性课程着手,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方案。
在服装艺术设计理论类课程中,如服装设计基础、服饰图案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河北传统刺绣技艺,应重点讲解河北传统刺绣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让学生深度挖掘其含义,通过搜集材料,筛选与提炼,获得设计元素,并结合形式美法则,运用到设计作品上。对刺绣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原创意识,还能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服装工艺制作实践类课程中,教师应重点给学生讲授刺绣技法,让学生熟悉刺绣常用针法,并对基本针法现场示范,然后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并形成文字性记录[8],最终使学生掌握其技艺并能独立绣制、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如笔者在给大一学生讲授服装工艺基础课程中,将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中的简单针法与大纲中的手缝针法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制作简单布艺作品的基础上,绣制一些与作品主题相符的图案,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刺绣学习的意愿逐渐加强。因此,传统刺绣技艺与服装专业课程的结合,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促进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
在服装专业中设立传统刺绣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并将河北刺绣技艺的传承人请进工作室,实现“非遗”传承人、教师与学生的三方互动[9]。刺绣“传承人”在工作室中可指导教师及专业学生刺绣,也可与教师、学生合作开发刺绣文创产品。工作室的教师是由服装专业教师和传承人组成,专业教师为校内指导教师,传承人为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刺绣文化知识和设计能力,并且对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有所了解,接受过刺绣技法培训,能设计与制作出刺绣产品。而工作室选拔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对刺绣学习充满兴趣,其次是有耐心,并能认真的进行刺绣及产品设计。选拔学生可以打破年级限制,甚至也可以打破专业,让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工作室除传承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以外,还应承担与河北传统刺绣相关的科研项目,把工作室作为研究平台,在项目传承人的带领下定期举办研讨会,挖掘“非遗”刺绣的文化内涵,也可作为师资培训基地,有利于“大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培养[9]。
学术讲座,作为大学传播和推广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10]。将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全部请到高校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授刺绣技艺课程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邀请这些传承人来高校进行一场几个小时的刺绣讲座,却是能实现的。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传承人以学术讲座的形式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授他们熟悉的刺绣家族史,刺绣传承过程,刺绣技艺特征,欣赏与分析他们家族中的老古董绣片,小件以及服装。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丰富另一方面也能与传承人近距离交流,感受传承人对刺绣的挚爱、痴迷,切身体悟其不易,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此来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意识与责任。
创新是河北刺绣技艺与服装专业教学结合的切入点之一,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基于此,深度挖掘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服装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成为时代的要求。
针对河北刺绣技艺开发文创产品,需要传承人、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挖掘其技艺的文化内涵,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经过创意设计进行转换。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尽量保留一定的文化基因,使其在设计过程中不至于被淡化或丢失[12],切不能随便选取一个纹样,肆意的绣制在一些产品上,这样拼凑的的产品,只是将刺绣技艺物化,并没有切入它的核心,根本谈不上是文创产品。除此,要建立相关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设计特色,利用微信、QQ、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创新营销渠道,努力把刺绣文创产品推向市场,使河北传统刺绣技艺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服装专业的学生获得可喜的就业前途。
有计划地对服装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刺绣技艺培训,一方面,邀请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传承人或相关专家、教授来校定期给研培教师开展学术沙龙及教学研讨。另一方面,研培教师也应利用假期到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传承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需要提出的是选择参加研培的教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坚持钻研此项技能,以此来确保师资队伍的持久性。
除此,将河北传统刺绣技艺运用到服装专业教学中,不仅提升了相关教师的科研水平,还促进了教学改革实施。河北传统刺绣技艺与服装教学相结合,教师需要进行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整理,会促使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另外,科研成果用于教学,会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教学改革。
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是河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河北地区经济的兴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将其与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并探索出两者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此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创业能力,同时也为河北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会使其越走与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