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

2022-12-06 10:06:35杜婧辉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林仪器设备

杜婧辉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固定资产作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的基础,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一般占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比重较高。本文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深入分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以期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基本情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是1958年建立的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辖12个专业化研究所,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部科学观测实验站。该院由于成立时间长,固定资产存量较大、数量较多。全院固定资产主要有仪器、设备、器械等可动资产,还包括试验基地、土地厂房、其它建筑物等不动资产。截至2019年末,全院拥有资产近7.4亿,而固定资产4亿多元,占57%,其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40台(件),总计价值达1.47亿元,占固定资产的37%,占总资产的21%。这些资产是农研单位履行职责、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利用好这些物质资源,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本院的资产管理制度,大部分研究所按资产制度管理的要求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统一管理,大型仪器设备保管与使用均在公共实验室或中心试验站进行,一般办公设备由行政部门统一调配使用;部分单位专用仪器及部分小型仪器由相关研究室使用并保管。由于科研单位承担科研项目的特殊性及各研究所为独立法人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时,各课题组一般只从自身考虑,互相之间沟通较少,对资产的实际状况掌握不到位,由此出现部分资产闲置、刚需资产配置不足、大型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率。由于使用性较杂,大家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意识不强,缺乏日常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将责任分配到具体某个人,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另外,全院未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加之12个研究所及其试验站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衡水以及海南等地区,相距较远,相互调拨困难,全院2019年没有出现资产调拨情况,造成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存在重复购买现象,全院大型仪器设备总体利用率不足50%,利用率比较低。

在科研用地及建筑构建物方面,各研究所的科研用地主要是通过划拨等形式无偿提供使用,也存在小部分后续购买或租赁的情况,建筑构建物来源于财政、农业科技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拨款,通过购置或自行建造后形成固定资产,由各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由于这些资产形成的特殊性,各研究所应搞清楚是否存在闲置,在使用科研用地、业务用房等资产时是否物尽其用。在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时,是否存在低价出租和签订出租年限时间较长,未能及时收回租金等现象。

2 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性购买导致资产浪费。农业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采购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的项目进行,而财政性资金较易形成对固定资产投放的盲目化,因此,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课题项目经费管理采用的是课题主持人负责制,各项费用均按照课题计划由项目组统筹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资金项目的经费管理,但同时也造成了科研机构固定资产分割管理困局。部门资金支配方式也相当具有灵活性,基于对本部门利益及课题组自身考量,在固定资产采购上也存在只顾眼前等攀比风气。比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在石家庄的某研究所共有液相色谱仪5个,由于科研专业的局限性,使用率偏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尚未建立全院性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管理机构,部分科研院所缺乏科研条件建设的长远规划。此外,购买前缺乏充分、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导致盲目或有意购买。例如,由于缺乏预测,实验室购买的大型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在购买一年后才开始。随着科研工作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以往购买的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造成资产浪费。

2.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管理体制是每个研究所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资源属于每个单位,资产存放在每个部门和单位内,相对分散和封闭。各部门或研究组购置的固定资产,从各部门或研究组项目资金的固定金额中拨付,形成了资产私有的思想。固定资产没有延伸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仪器的使用要求技术性和专业性强,一些专业的精密度高的仪器设备,因其适用范围窄、利用率低,无法充分利用和开发其功能,导致机构间大型仪器设备配置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很严重。同时,由于一些科研机构忽视资产管理,职工缺乏经验,仪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仪器设备频繁损坏,形成了资产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

2.3 试验基地和构筑物中存在资产损失和浪费

2.3.1 农业科研机构的资金来源于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拨款,购建后形成固定资产,各单位免费占用。

2.3.2 土地等资产通过分配或其它形式免费使用。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基层人员为主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基地人员了解资产现状的优势,提高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论薄弱;二是基于信托单位金融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即管理人员不能留在基地,跟踪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能生效。由于这些资产形成的特殊性,各单位在办公楼、试验场等资产的使用中,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无法提高利用率。

2.3.3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原本远离城市的科研基地逐渐受到重视。一方面,由于当时土地是从周边地区划拨的,土地边界界定不明确,土地不时被周边农户或其他人占用;另一方面,被地方政府征用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产通常以名义价值或当时的价格购买,账面价值远低于市场价值。

3 应采取的措施

3.1 严格控制收购,从源头上避免无效资产增加。编制固定资产总计划和部门购买计划时,根据需要科学合理配置资产规模。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具体配置状况,制定本单位的总体采购规划和固定资产购置预算。使用部门在申请采购前必须对制定的采购计划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分析设备采购的可行性,在考虑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时,还必须考虑其适用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现有资源审批各部门申报的采购情况,严防无预算的自主购买、随意购买等不合理现象,杜绝盲目购买、重复购买,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建立大型仪器专家评审制度,从应用和性能方面论证采购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风险。

3.2 重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农业科研机构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根据资产特点,制定设备分类管理要求,明确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的购买计划管理,协调单位或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调整盈余状况。完善临时借出程序,确保责任明确,避免重复购买和仪器闲置,确保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有许多明确的、可操作的流程,因此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可以按规则进行跟踪。制定一套规划、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制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建立共同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储备的功能。同时,在满足系统单位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实现机械维修的“有偿服务”,不仅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仪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

3.3 提高科研用地效率。因为有些农业科研用地属基础科研用地,其效益通常并不高。一方面,要对农业科研做好宣传,宣扬科学研究与实验用地的重要性和连续性,并主动与当地政府领导和农民交流保护好科研用地,防止被人恶意破坏;另外,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季节性和特殊性,提升农业科研土地利用率,避免闲置用地,并着力建造温室与实验室等设施,打造土地再利用模式。

总之,农业科研机构的房、地管理有其特殊性和困难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明确职责,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积极性,实行固定资产绩效考核机制,促使固定资产管理进入良性高效状态,使固定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并向统一制度化发展,为农业科研的正常运行提供长期、有序、稳定的保障。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农林仪器设备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2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山西农经(2016年5期)2016-02-28 14:24:51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山西农经(2015年2期)2015-07-12 0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