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发展脉络分析

2022-12-06 09:57赵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训练竞技

赵斌

(陇东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体教结合”的含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工作的实际发展,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应该有效结合,利用学校形成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储备人才培养机制与运行体系。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并没有针对“体教融合”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认为“体教融合”可以理解为将人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展开基础,通过融合体育和教学两个系统的资源,使二者能够相互渗透,形成共同的前进动力,为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1、“体教融合”的历史使命及其工作

1.1、推进“体”向“教”的融合

《意见》是将国家体育总局的发展和部署放在首要位置,将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要求放在第二位置,反映出体育教育的前行态势,为我国体育教育提出了崭新的需求和部署。义务教育、高等院校教育中举办的体育赛事都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共同组织计划完成,将教师注册资格审查、职业化青少年体育赛事举办进行统筹规划,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举办的总体监督监管部门,对青少年中具有体育能力的学生组织选送省队、国家队。并且邀请社会上具有资金基础的企业支持青少年体育事业,教育界也需要增强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和认可。

1.2、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

教育界对中小学开展体育课余训练、体育教育等工作秉承着支持态度。指的是学校举办的体育赛事需要丰富多彩、形象种类多样化;最大化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避免其受到文化课程教学过于严重的影响。结合当下新提出的“双减”政策,学生需要每天完成必要的体育训练内容,训练的具体项目可根据学校布置和学生自行选择。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参与体育训练,引导其建立端正的体育训练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1.3、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意见》提出的,这在我国体育教育中从未有过这类要求,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表述。其中应当暗含了对大学生课外体育训练的指导、对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整体规划,其实施的主要意义是将竞技体育与大学生日常体育相结合,也为体育领域的校园教育和社会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强化体育教学规模,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教育平台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通过教育设施的优化,让青少年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实现更强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

1.4、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指的是当下体育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度明显不足,青少年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领域中难以得到良好的成长空间。且体育竞技系统与体育教育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人员水平不同、场域不同、比赛性质不同、竞技结果不同等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可见,完善青少年体育竞技体系应当是在经济体育和校园体育中建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引导的机制,强化对青少年体育经济的社会、教育部门认可程度,使得两种竞技形势之间成为相近、相关的体系。

1.5、强化特色学校建设速度

针对学校的区域、特色、能力等建立篮球特色、冰雪特色等体育学校,这与我国体育教育历史上的两种教育形式具有相似性,也需要在日后校园建设阶段对两种学校的命名、领导权威等进行优化和重视。《意见》提出了“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特色体育学校的建设绩效。首先,需要树立学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将某一项体育项目发展为“人人了解、人人参与”的体育项目,使得学校内部的训练氛围逐渐深化;其次,学校能够强化对某种体育项目的教育培训工作,力求能够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内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学校之一;再次,特色体育学校能够与省队、国家队之间建立人才输送的关系,将学校内部的优质人才运输得到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中;最后,通过特色体育校园建设能够带动区域间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热情、体育校园建设的广度等。

1.6、大力培养教练员队伍

体育教师是开展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校园内部得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受到教师能力的影响。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得到了极大程度提升,在日常教学、课后体育训练等阶段都需要体育教师身体力行。且中小学生在体育学习阶段具有自身主观能动性,希望结合自身的喜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而,需要将新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运动训练能力、体育教育能力,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2-5个体育项目教育,实现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2、“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差异

2.1、教育目标的差异性

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教育目标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为两种教育都承担着提升青少年综合能力的义务,所以很多人习惯于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教育过程中方向出现偏差,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不同的。将执行目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校赢得更多的荣誉。“体教融合”改变了“体教结合”下学校组建运动队、训练运动员,想要追求学校的短期目标的做法,借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更大程度的帮助。

2.2、教育主体不同

体教结合的主体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会对于教学的整体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中,需要将体育教学的培养主体进行明确。目前体教结合中通常会利用体育与教育系统进行教学的规划,体教结合强调以教育系统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教育系统能够发挥更强大的功能。而体教融合则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需要体育教师将更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融合应用,保证教育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

2.3、培养对象的不同

竞技体育储备人才培养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融合会将所有学生覆盖在内,在实现综合性发展的基础上,还能够帮助其重点提高体育特长,借此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是“体教结合”的培养对象首先是拥有一定运动经历的运动员,然后才是学生,与本身的培养目的相违背,导致其培养效果明显下降。

3、“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重要性

3.1、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在体育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中国梦的建设,就需要实现体育强国这一目标,更大程度地实现创新发展,其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工作建设的基础。虽然在近年来,奥运会、亚运会上,我国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是依然不是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通民众并没有比较强的健身意识,学校体育生的素质并不是非常强,所以实现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梦建设的精神诉求之一,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能够提供更大程度的保障。“体教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结合现阶段体育教育领域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深度考量,力求能够在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体教融合”的培养机制,能够进一步将竞技体育和校园教育相结合,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力量,对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活跃校园体育教学质量、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过去一段时间来讲,“体教结合”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因为其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其并没有实现全部作用。所以需要利用“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继续朝向体育大国的方向迈进。

3.2、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竞技体育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则是以人为本,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竞技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需要实现德、智、体、美的综合性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渐深化,经济体育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通过体育方面展现出我国的经济能力、综合国力,需要将体育教育与经济体育深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教育的市场运作机制,确保我国经济体育人才输送的稳定性、可靠性。然而从“体教结合”发展历程来讲,体育和教育中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培养体系,在这两种体系中依然没有帮助运动员实现全面发展,所以“体教融合”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利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使竞技体育人才在教育环境中,不仅能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而且能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使运动员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

3.3、“双减”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改良的力度较大,大幅度增加体育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且首创布置体育作业行为,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力量。针对以上政策可知,其中心是进一步强化跨学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力求能够在基础教育中形成“多维交叉,综合培养”的机制。在我国专业训练体制中,由于竞技体育脱离教育的大环境,教练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文化及理论方面的培训,专业运动员也没有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其相互之间是老式的师徒传授,依赖经验式的培养方式,很容易形成不计成本的粗放式训练。而此时中小学体育教育改良实现了“从娃娃抓起”的体育训练机制。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小学1-2年级需保证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且每天全校学生需保证20-30min大课间活动,小学阶段学生每天约有1h时间从事体育锻炼。怎样确保每天体育锻炼能够获得理想成绩是教师教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双减”的教育变化,无疑是对体育教育、体育竞技领域的极大推动作用,通过特色体育、校园体育等不同培训模式建立,能够进一步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前景。

4、“体教结合”至“体教融合”的发展策略

4.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建立完善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能够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教育界和体育界需要改变传统思想,对其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竞技体育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将竞技体育容纳到教育工作之中,使体育训练能够贯穿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借此有效实现健身、娱乐育人的目的,将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使竞技体育和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结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部门需要认识到,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其中同样包括体育人才,这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之一,所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需要进一步保证学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属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其今后从事竞技体育提供基础。互联网教学给予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新的方向和手段,对于教师队伍而言,这一变革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这类群体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经验不足,经常会在使用新型教学方式中感到困惑。学校教师需要重点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明确当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与方向,借助互联网平台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队伍。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体育教学要求,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调整和剔除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确保自身的教学理念能够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进修和提升的机会,组织不同院校之间体育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通过这一方式,以学校为发展基础,建立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使竞技体育能够与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使学校成为培养竞技体育的重要途径,体现其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

4.2、优化原始管理方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学生体协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会从政府转向社会,所以需要转变教育部门从宏观角度出发,使其职能实体化,实现促进体育竞赛发展的作用,改变体育协会的会员制度变成多元化制度。需要学校具备完善的体育教学设备,确保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完成教学内容。需明确,并非所有类型的体育课堂都可在互联网中开展教学,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配置互联网教学比重。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两面性,在涵盖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会带有一些消极信息,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发展。在借助互联网资源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擦亮双眼”甄别教学信息,发挥互联网的教学积极作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制定学校运动队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等各方面的法规制度,借此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首先,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使学生体协能够形成市场化发展,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其次,是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竞赛规则;最后,是指导学生参与到单项体育协会的工作之中,并划分出明确的工作内容,带动不同协会的发展积极性。

4.3、推进“体回归教”的重构

首先,重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机构。将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青少年运动培养与教育的引导者,将国家级、省级优秀运动员引进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在高校经济运动员队伍进行部署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将目前体育系统中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运动员逐渐蔓延到全国领域内,使之充实国家体育训练队伍。在高等院校体育训练中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金牌”“名次”的重要性适当降低。高校竞技运队训练、比赛的经费筹措实施以国家划拨为主,学校自筹、企业赞助多渠道支持方式。针对一些种类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高消耗、低年龄阶段的训练项目,需要建设相应的体育训练社会俱乐部,实现社会教育与校园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形式;

其次,需要建立省市、全国等不同阶段的赛事结构,按照运动员的年龄、能力进行详细划分,确保各个省市都能够参与到体育竞赛和运动员选拔等环节,避免体育系统垄断人才的现象继续蔓延;

最后,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的重构。政府对体育赛事的关注特点为“管办不分”,这一理念对体育竞技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需要将其放在宏观位置上对体育竞技事业成长和发展进行监督和监管,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促进。

5、结论

我国竞技体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体育大国,发展方式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体教融合”培养后备人才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其展开思想是以人为本,需要在体能训练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水平。与“体教结合”相比,“体教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满足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教育制度改革和阳光体育的落实为其实现提供了帮助,“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包括优化教育思想、改变管理方式、变革竞赛目的、拓展融资渠道的建设时间,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训练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体育训练改革发展趋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