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

2022-12-06 10:36刘滨谊
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同济同济大学风景园林

刘滨谊

LIU Biny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92 )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三位一体”为基本背景,包括地理学、社会学、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建筑学精准细密的空间感受应对、组织、设计,城市规划严谨复杂的问题分析综合、评价、规划,这些都对同济风景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理想人居环境的保护创造为目标,胸怀国际景观界发展的现代格局,超越“三位一体”,多学科专业跨界融合,从园林到风景园林,从风景园林学到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这是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近70年发展的基本轮廓,一条渐渐清晰起来的主线就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化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同济三代人努力的结果为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突破性重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机遇,这就是构建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这是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国家社会需求,关于学生培养、教师成长的前瞻,这种前瞻性以冯纪忠风景园林理论思想为发端,历经70年的传承赓续,生生不息,成为了同济风景园林的精气神,而这种前瞻性的付诸行动和结果,正是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历经70年的积累,实现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已经成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思想理论的核心。

风景园林;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学科发展;专业教育;同济大学

1 现代性转变与创新的序幕

1952年院系调整中成立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于195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与经营,1958年又创办了中国首个城市绿化专门化专业。从此开启了同济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三位一体”办学之路。早于此前,1950年初冯纪忠与程世抚、钟耀华等专家就共同讨论编著了《绿地研究报告》[1],想必此时现代风景园林的远景蓝图已在先生们心目中萌发筹划[2]。为此,从最初开设的园林课程到城市绿化课程,再到创办中国首个城市绿化专门化专业,至1965年,短短十多年的尝试,开创了中国城市绿化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社会实践、专业教育,成为中国城乡绿地规划建设的鼻祖。历史地评价这一阶段工作,其不仅仅是为国内城乡绿地以及后来的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积累了理论、培养了领军人才,更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在于其为具有数千年优秀传统的中国园林找到了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接口”。将小尺度私家园林转变为大尺度公共绿地,让为达官显贵享乐的皇家园林转向为人民大众休闲游憩的绿地公园,从小尺度的设计走向大尺度的规划,标志了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的启程。由此,也拉开了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以下简称同济风景园林)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现代性转变创新的序幕。

2 专业教育平台与学科建设格局搭建

从创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79年)到成立风景科学研究所(1990年),再到创立风景科学与旅游系(1996年),这是同济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构建格局、专业教育建立平台的开拓期,其学术走向则是从园林转向风景,从风景园林迈向景观。

197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筹办风景园林专业,并成立了风景园林教研室,1979年城市绿化本科专业(1980年改名为“风景园林”)得到恢复。至此,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学科、三专业的“三位一体”的星星之火重新点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因此成为了国内最早的同时兼备三专业,并按照其对应的三学科相对独立发展的院校。从198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硕士,1986年开始培养风景园林博士开始,无论官方的名称如何变化,从入学考试、培养计划到主课教学、学位论文写作答辩,40年来同济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一直是按照自成一体的一级学科来办的,形成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从而也为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申办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96年教育部门的专业目录调整中,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被撤销。同济大学校、院、系三级领导为了保留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和师资,特意将风景园林教研室从城市规划系中调出,将之与1993年同济大学成立的风景科学与旅游系合并,因此形成了同济风景园林完整的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三位一体”+多学科交叉的师资团队,向以多学科交叉性为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扩大提升了同济风景园林办学的格局平台,为后来的学科专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 - 1996年,基于先期的“城市绿化”规划,“风景规划”成为本系该时期的发展特色,伴随着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实践,现代、科学的风景规划让同济风景园林人切身体验到了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领悟到了中国风景园林现代性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路径。为此,同济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建筑学等学科专业新老师生齐上阵,教学、实践、研究三结合,主持完成了44个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接近半数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以《风景信息时空转译与心理效应计量》《风景景观资源普查方法研究》《场域信息模拟——计算机遥感、GIS实用于城乡规划的方法研究》为题,主持完成了风景园林界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口项目,发表出版了《组景刍议》《风景旷奥度》《风景开拓议》《风景科学导论》《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等一批具有学术前沿和导向性的论文专著。

该时期,同济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国内首批风景园林学士、硕士和博士,为国内高校院系、规划设计院所和各级管理部门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学院院长、大学校长、风景园林设计院所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骨干,这些人才、骨干、领导成为了日后中国风景园林现代性转变创新的中坚力量。

3 根本的变革与多面的开拓

从为达官显贵、才子佳人专有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从宫廷皇家到平民百姓,从宅前屋后的私家花园到遍布城乡的公共绿地,从园林设计到风景规划,从传统的感性设计到理性的科学分析与遥感、GIS、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技术应用,在1996 - 2011年这16年,之前的转变细流汇聚而成激流巨浪,伴随着矛盾、冲突、迷茫、祈盼、新生、考验,为此时期打上了中国风景园林重大历史变革的烙印。在该时期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被取消的10年中,除了同济大学,全国所有工科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全部停办,同济各界各级齐心协力,用旅游管理专业“顶替”风景园林专业,顶着空前多方的压力继续开办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也正是在此时期,中国风景园林的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与项目实践呈现出爆发式的扩展,项目类型大大超出了以往城市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范畴。城市、景观建筑、街景、滨水区、科技园区、旅游地、生态保护等多类型的风景园林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规划设计实践,推动着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实践,出自建筑规划的“景观规划设计”,缘起管理、地理等学科的“旅游管理与旅游规划”,来自艺术学的“环境艺术设计”等,向过时的传统发出了“挑战”,加之国际范围风景园林现代发展的背景,转变已成历史必然而势不可挡。对于“转变”,之前的序幕和平台格局构建发挥了水到渠成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配合“转变”,创新自然融入了日常工作而成为必不可少。恰值这一时期,同济大学培养了首批中国风景园林博士、硕士,作为同济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学科思想理论的结晶载体,成为了同济风景园林改革开放、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第三代,撑起了“同济风景园林”的大旗,在同济大学和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完成了多项开创性工作。

这一时期,面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观念追求的分歧与争论,同济风景园林进一步提出坚定了自己的学科专业办学理念,坚持根本的变革,发展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为此,发表了《重要的学科——景观建筑学》《21世纪中国城乡建设需要景观建筑学》《论跨世纪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定位与定向》《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景观学学科发展战略》等数十篇论文[3-5],阐述、分析、论证、呼吁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版了《图解人类景观》(译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等系列专著教材;围绕风景园林本科、研究生办学,前瞻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广泛的国家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新领域作为办学的依据、动力,在学科核心内涵上,围绕风景园林的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创立了“空间形态”“环境生态”“行为文化”的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核心[6];在原有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扩展增新,使指导思想、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得到了全面的创新扩展,创立了“资源与历史”“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学科与教育发展体系。

历经本科专业的“10年取消期”,同济风景园林办学未弱反强,在学科建设、教育探索、前沿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扩展深化。风景园林硕博招生从城市规划二级学科独立出来,2005年9月同济风景园林学科景观规划设计硕士、博士点开始独立招生;2005年10月完成了景观学本科专业开办的论证、申报,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2005年10月,同济大学主办了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100所院校机构与会,探讨未来本学科与专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同济风景园林学科由“风景园林”向“景观”扩展的里程碑。2006年,申报的景观学本科专业获批,同时原风景与旅游系更名,同济景观学系成立。至此,同济大学该学科从园林到风景园林、再到景观,一条“园林—风景—景观”的发展脉络已然显现。

这些工作不仅推动了同济风景园林的现代转变创新,也为日后国内风景园林本科恢复办学,完成了先期的积累尝试,影响引领了全国风景园林院校的本科教育,并为成为一级学科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做出先期探索,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探明了方向路径[7]。同济风景园林此时期的产学研成就,证明了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在中国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为2011年中国风景园林成为工学门类一级学科关键的论证依据之一[8-10]。

4 认知的转变与体系化的构建

将中国风景园林优秀传统的感性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理性结合,与古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科技,学科专业之间的转译、转换、传承、赓续则是同济风景园林教育、科研、实践的精髓。这是同济风景园林老中青几代人为之奋斗70年的写照:以《说园》等一系列论著为代表,陈从周先生将曾经仅为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欣赏的中国园林思想普及千家万户、惠及平民百姓,为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大众基础;以20年的连续研究,冯纪忠先生揭示出中国园林两千年来形成的“形、情、理、神、意”感性规律,论证了其引领人类环境感受文明的先进性,预测了世界风景园林未来发展总体趋势;基于柳宗元景分旷奥概念,冯先生指导其弟子刘滨谊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分析评价理论,感性与理性结合,定性与定量并举,将心理学、信息论、测绘学、遥感、GIS、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应用于风景感受分析评价,完成了《风景旷奥度》《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等理论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口最早的两项风景园林面上项目:“风景信息时空转译与心理效应计量”(项目负责人:冯纪忠;主要完成者:刘滨谊;项目时间:1987年1月 - 1988年12月)和“风景景观资源普查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冯纪忠;主要完成者:刘滨谊;项目时间:1989年1月 - 1991年12月)。

以李铮生、丁文魁等先生为代表的同济风景园林第二代,分别在城市绿地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领域,作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开创性贡献,率领师生让同济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日后全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内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发展,为今天的“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规划创立了基础理论与实践依据。以刘滨谊、严国泰、金云峰、吴伟、韩锋、吴承照、刘颂、王云才等为代表的同济风景园林第三代,赓续前两代的传统,完成了一系列的转变创新。

三代人努力结果为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突破性重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机遇,这就是构建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11]。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创立及其三元教育体系的发展为标志,笔者总结,风景园林学学科从目标价值追求以自然(科学)、艺术(形式)、工程(应用)三者融合的学科知识,组成风景(Fengjing)、园林(Garden)、景观(Landscape)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块基石,一直到风景园林各个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能零打碎敲,必须成为体系。同济风景园林7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走的正是体系化的道路,是走向体系化的现代性转变创新。

体系的认知和体系化的努力,让我们理解了中国园林引领人类环境、感受文明进程的真谛[12],重新认识了中国风景将时空栓系、转换的生命意义[13],找到了中国风景园林在人居环境科学中的意义[14-15],发现了基于中国优秀传统的学科发展观哲学,从学科体系哲学,“集和化”的目标价值导向,认知思维,知识领域综合交叉,学科建设的园林、风景、景观三块基石,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展开,建立起了“三轴六向”的学科发展体系[16],成为世界走向第四代风景园林的重要标志。

5 走向第四代风景园林

第四代风景园林,既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前三代的转变创新,也是对于整个世界风景园林历史长河中前三代的现代性转变创新。

参照世界风景园林史[17],依据风景园林体系化的线索、社会发展的阶段和考古学的印证,以中国传统风景为线索,可以划分为历经三阶段,即三代:(1)8000 - 3500年前以满足生存为主的传统第一阶段,以“风”和“景”的研究应用为代表,此阶段中的“风”与“景”是先民在生存聚居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风、日光等自然要素通过持续漫长的观察统计加以科学认识的规律总结与模型抽象,是追求“生命理想”之安居乐业的实践;(2)3500 - 2000年前求立国安邦、国泰民安的传统第二阶段,此阶段中的“风”与“景”既是“定之方中”、树立王权正统性的基本方法,也是封建“礼乐”制度建立的基础,同时,将“景风”用于校验社会运行状态成为实现国泰民安“政治理想”的评价标准与治理手段;(3)2000多年前至近现代的求安居乐业、诗意栖居的传统第三阶段。

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全球化发展,迎来了以景观和现代风景园林为推动、不再分东西方的现代风景园林科学时代[11]。现代风景园林在所历经的短短的150年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860 - 1920年第一代的开创期——“现代景观风景园林”诞生;(2)1920 - 1980年第二代的拓展期——环境觉醒与学科现代科学理论发展;(3)1980 - 2010年第三代的成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取得的成就今非昔比、有目共睹。2010 - 2040年的第四代现代风景园林,其发展有三大重点:(1)基于人居环境发展的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体系化;(2)学科专业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转变,从分析、分解、分离向综合、整合、体系的转变;(3)学科目标从之前的“极端化”发展走向“集和化”发展。无疑,三大重点是对前三代发展的再次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中国人居和风景园林的优秀传统找到源头。因此,21世纪的世界风景园林发展需要中国的引领,并非空话大话,问题是如何引领?同济风景园林四代人70年的接力都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做出了必要的、基础的、领先的工作,第四代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同济风景园林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基本方向。

6 结语

总结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思想理论的核心,识别同济风景园林成败得失的基因特性,就是风景园林学科学术、专业教育、工程实践领域的前瞻性。这是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国家社会需求、关于学生培养、教师成长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以冯纪忠风景园林理论思想为发端,历经70年的传承赓续,生生不息,成为了同济风景园林精神,而将前瞻性精神付诸行动,正是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历经70年的积累,实现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创新已经成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思想理论的核心。

笔者有幸从本科毕业设计、到攻读建筑学硕士、风景园林博士一直受教于恩师冯纪忠先生的亲自指导,深刻体会到了为这种前瞻性所付出的转变与创新的艰难。从求学到留校任教,特别是在执政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18年的系务工作中,更是通过实践行动领悟到了这一导致成功的真谛。不沉沦于过去的成败,不局限于现在业绩,而是要“与古为新”“前瞻超越”。笔者认为“兼收并蓄”“缜思畅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训的深意正在于此。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的基因源自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基因,只要同济风景园林坚持自己的基因,不接受“转基因”等干扰,心无旁骛,就会充满希望,走出一片更为广阔美好的风景园林天地。

猜你喜欢
同济同济大学风景园林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野有蔓草·新编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