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

2022-12-06 10:06:35赵一安董伟欣韩立杰李东晓杨忠娜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科人才农业

赵一安董伟欣韩立杰李东晓杨忠娜

(1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张家口 075061;2河北电大 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4塔里木大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1]。面对当前农村现状,首要任务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瓶颈,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振兴首先要解决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好本乡本土和一批志在乡村、在乡村创业的有识之士,继续加强继续教育,提升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本地人才作用,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另一方面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解决农村人才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持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发展的源动力。立足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在继续教育方面要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综合性和专业性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农科类人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河北开放大学要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新任务,借助“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基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契机,需要创新办学机制,树立办学新理念,更好地利用开放大学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培养农业及农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本文仅就开放大学在农科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方面做初步探讨和研究。

1 农科类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陈旧。电大农科类继续教育一般采取函授的形式,即学校采取邮寄或下载的方式下发学习材料,通过完成网上课时的方式进行自学,在期末前有几次面授,然后统一考试。

农科类专业是一个基础学科,同时实践性也较强。这种传统农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长、模式僵化、内容陈旧,强调知识的传授,老师录制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课堂趣味性差,没有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职业能力。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通过对近些年河北开放大学农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农科类专业建设跟不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需求[3],农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学生的通识教育;农科类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提升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学校没有提供种类丰富的实践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成果。目前,多数院校依旧采用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学生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但学生的学业情况仅由教师来评定,没有量化标准,主观随意性大,所以制定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为重要。

2 农科类专业招生现状

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基本来源于基层第一线,有新型的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村镇干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或园林工作人员等。这些大学生本身担负着较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负担,远离家庭工作环境,按时上课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年龄大、学历低造成记忆力、思辨能力低,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不高造成达不到预期授课效果。

3 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专业性人才、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要提升现有农村的本土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也要着眼长远培养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高层次人才,既要打基础又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全面振兴乡村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培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招生办法,探讨与党委、政府主管部门联合培养、培训机制,采取短班与中长班结合,学历教育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模式,灵活办学、联合办学、开放办学。

3.2 完善师资队伍,引进“双师型”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具有本专业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缺乏生产实践经历这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继续教育学校应当立足国家政策,从社会中、行业中选聘专家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学校作为平台根据学生自身工作需求为学生提供校外导师随时答疑解惑,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校、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3.3 发挥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开放大学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历史悠久,涉农学科齐全,师资力量较强,教育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4],办学灵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前,具有集约化、标准化、多元化、信息化特点的新型农业正在兴起,我国也致力于向现代新型农业转型,所以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开放大学要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积极调整办学方向,为广大农村培养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农业农村,服务乡村振兴。也可以借助当地各类大专院校的优势,共享师资、共享资源、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多渠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3.4 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调整,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朝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5]。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外对于农科类教学有许多先进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荷兰大学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教学方式,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平台和校外实习机会,并且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全部要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部分学生还要到国外实习。韩国农业高校着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着重培养农业创业类人才。美国较早的起源、完善的教育体系、资金的大力支持,这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足以保证培养出优秀的农民大学生,内容丰富,在理论上也基本形成了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德国建立了农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依靠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劳动力及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依旧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农产品供给。

3.5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5.1 教学内容。一是教学内容要简单化。参加继续教育的大多数是成年人,有着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具体说来,有的是为了发展新的职业道路来系统地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希望充实自己,有的是为了胜任村干部或技术员的身份来提高自身素质,因此,教学内容要简单化,符合农科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

二是教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要考虑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吸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采纳常年工作于生产一线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通俗易懂、实际实用的原则,集成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方法路线、典型案例,编制或选取最契合本地生产的优秀基础教材,解决我们现有教材的不足和短板。

三是教学内容要多元化。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农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村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创业人员,按照不同的意愿和实际需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编印教材,加强创新和实践,适应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紧跟形势、勇于创新,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3.5.2 教学方式与方法。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更应该利用原电大系统的强大教育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有效度的支持服务扎实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在不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信息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录制课程时除录制基础理论课程外,还需要增加技能实践课程,老师在田间地头、养殖场等通过直播的方式,讲解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可以与老师随时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直观感知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加深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建立与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紧密联系的继续教育、教学示范基地,把产、学、研融为一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深度参与到具体实践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三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原有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员自我评价,还要综合考察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对学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员接受、社会认可。

3.5.3 课程设置调整。一是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对河北省涉农专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发现,目前课程设置以传统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应用型农科类专业人才应按照“应用型为主、社会急需优先”的基本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二是加强基础性专业学科设置。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发展基础,能为其他专业学科提供支撑,基础知识不牢固会阻碍其他专业的发展,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影响。重视实践课程,把课堂转移到农村,让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把握政策措施、路线方法和发展方向,学习典型经验和做法,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业性、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也为开放大学提供了难得机遇。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扶持有市场、有潜力、有前景的新型专业;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

利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基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契机,运用开放大学强大的教育平台,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河北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地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6],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农科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1:56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农科问答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0-14 07:43:1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