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其巍 邓媛元 邹 洁 甘 伟 江晓波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国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工程,是国家赋予万达开三地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三地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2020年,万达开三地政府共同商定制订了《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达州市农科院”)作为达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公益Ⅰ类农业科研单位,一直致力于推进地方及区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历史机遇,自当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奋力发挥好农业科研的科技支撑作用。本文就达州市农科院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农业科研的科技支撑作用,助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进行了探析。
近年来,达州市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在助力地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成果数量水平。“十三五”期间,全院获得部、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9个,同比增长58.3%,其中,育成苎麻新品种拥有量全国领先;“达香蘑1号”系全国首个适合南方平坝及丘陵地区种植的食用菌花脸香蘑新品种;“达油1号”系全市首个“双低”油菜品种;“正美4号”系全市首个甜玉米新品种,“达糯18”系全市首个糯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项;授权国家专利19项,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在苎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青脆李发酵酒生产工艺和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上获得3项发明专利;发布地方标准/技术规程5项,其中,有关饲用苎麻的3项技术规程属省内首次发布;“开江豆笋加工技术规程”系达州首次将“开江豆笋”特产的生产工艺凝练成技术规程进行发布,对保护“开江豆笋”风味、品质及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同比增长25%,其中,2篇影响因子已过6.0。
1.2 强化服务示范,聚力推进产业发展。全院先后设立专家服务平台15个,每年向产业带、园区派出科技人员150余人(次)开展科技指导与培训,科技服务新型经营主体1 500余(次),科技服务遍布全市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获得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每年设立示范点约20个,多项成果在产业上大面积推广示范,其中1项苎麻成果2018~2020年推广应用达73万亩,新增产值6.57亿元;1项马铃薯成果2016~2018年推广应用达365万亩,新增产值1.65亿元;1项食用菌成果2016~2018年推广应用达10.19亿袋,新增产值2.57亿;水稻新品种新材料示范面积达131万亩;玉米新品种示范面积达15万亩;黄花栽培管理技术示范面积达1.6万亩。
1.3 强化科技合作,不断探索协同创新。全院先后与30余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开展了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重庆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三峡农科院等近20家科研单位开展了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种质资源交流等内容。其中,先后与重庆三峡农科院、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交流种质及水产资源100余份;与重庆三峡农科院联合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议书》;共同参加万达开首届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共荐两院科技成果;联合申报的“万达开鲜食玉米品种筛选、栽培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项目列入四川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示范转化工程项目;联合选育出玉米新品种6个,其中2个品种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奖,糯玉米新品种“达糯18”刚获品种证书就成功转让生产经营权至企业进行生产推广。
达州市农科院在助力地方发展上有了一定经验和基础,但面对新机遇、新要求,在助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更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破除壁垒,推动制度对接、资源共享,联动万达开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协同发展和助力。在路径上达州市农科院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2.1 坚持对标先进,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目前,万达开三地主要的农业科研单位有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和达州市农科院。通过对标,达州市农科院可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以提升能力、缩小差距。
2.1.1 要壮大人才队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在职职工约120人,含5个院领导,其余从事5个职能部门和11个学科研究工作。达州市农科院在职职工102人,含8个院领导,其余从事5个职能部门和14个学科研究工作,面临学科多人员少的问题,已导致部分学科研究乏力的情况。因此,达州市农科院需要进一步通过扩编或机构整合,按需分步壮大人才队伍,有效补充学科研究人员力量,以解决学科研究进展乏力、人才结构梯度不合理等问题。
2.1.2 要加大基地建设。与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1 000亩自有土地相比,达州市农科院现自有土地仅430亩,试验地均属新开垦土地,新办公楼规划启点高。因此,达州市农科院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和提高土地及办公楼的投产效率,确保预期使用效果。
2.1.3 要强化平台争取。与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相比,达州市农科院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仅有苎麻1项,且暂无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因此,达州市农科院需要进一步强化平台争取,缩小达州市农科院与先进地市州科研院所之间的连续性科研经费差距,提高与大院大所交流合作的机会和行业重大事项、项目的参与决策度。
2.2 坚持求同存异,持续性提高存在影响。目前,地市州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在业务工作上存在普遍相似性,求同存异是持续性提高自身存在感和影响力的关键。为此,达州市农科院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 要避免同质竞争。虽然达州市农科院与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均在水产方面开展研究,与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均在大宗作物上开展有研究,但是通过突出研究内容和目的上的具体差异是可以避免同质竞争的。如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主要在胭脂鱼、岩原鲤、大鲵等长江名特珍稀淡水鱼增殖保护和繁育上做研究,达州市农科院则可以在水产上继续开展水产生态化养殖技术研究;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所选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作物主要侧重于在重庆等区域推广,品种主要突出高产等特性,达州市农科院所选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作物则可主要侧重于在四川等区域推广,在水稻品种上可继续突出糯稻、特种稻、富硒稻、酵素稻等研究,玉米品种上可继续突出糯玉米和鲜食甜玉米等研究,油菜品种上可继续突出低芥酸、硫苷的“双低”油菜和多色油菜等研究。
2.2.2 要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特色资源是一个地区最大的禀赋,也是一个地区独特竞争力的重要挖掘点。因此,达州农业科研要围绕达州市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粮油、畜禽、茶叶、苎麻、蔬菜、竹、果、中药材、水产9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发展。达州市农科院要从苎麻的种质资源收集、育种栽培植保、生理生化机理、基因蛋白机制、应用加工推广、机械化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努力,继续擦亮苎麻这块金子招牌;要继续在黄花、乌梅、香椿、萼贝、糯稻、富硒茶、蜀宣花牛、旧院黑鸡等特色农业上加大研发力度;要助力达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的打造与壮大,推动达州农特产品进一步走出大巴山、走向全国、跨出国门,推动达州从农产品“产量大市”向“品牌大市”快速转变。
2.2.3 要深化协同创新。前期,达州市农科院已经和万开两地的农业科研单位有了一定的协同创新基础,后期,要进一步加深与万开两地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万达开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三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定期举办农业技术交流会;建立农业发展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推进万达开智慧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深与成渝两地农业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要深刻认识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3 坚持政策导向,一致性促进建设成效。地市州科研院所是地方政府的科研单位,其所有的业务工作责无旁贷地要和地方政府决策和政策保持一致。万达开三地制定的《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万达开山地高效型农业协同发展工作方案》《达州市关于建设万达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框架方案》等文件,就是达州农业科研助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达州市农科院要充分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以共同促进示范区建设成效。
2.3.1 要重视山地农业。万达开三地决定充分发挥万达开山地农业优势,围绕晚熟柑橘、有机茶叶、优质小水果、道地中药材、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生态渔业、高山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现代高效山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合力建成国家粮油、生猪战略保障基地,联合打造千亿级种植产业、千亿级养殖产业,共同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省际交界地区乡村振兴新标杆,建设巴渝粮仓、天下厨房。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共同构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深化加工、网络化营销、一体化配送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因此,达州市农科院要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在脐橙、脆李、雀舌、乌梅、优质饲草等品种选育改良及苗木良繁、肉制品加工、稻渔综合种养、轻简化栽培、适度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更新换代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进山地高效型农业协同发展。
2.3.2 要加大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国省市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多年来,达州市农科院通过直接转化和实施成果转化项目的方式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但总体转化量仍然偏低。因此,达州市农科院要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继续努力。一方面要转变成果培育方式,着力探索以市场需求为主的订单式成果培育方式,定向开展农业科研,力求科研成果产出即实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成果转化制度,通过制度完善,进一步对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进行放权,保护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正当所得利益,打消科技人员害怕碰触到红线的顾虑。同时,要提高成果转化专业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人才引进和使用,打造内部成果转化专业队伍;重视委托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类三方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资源和专业能力,由内到外整体提升成果转化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