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独具魅力的玉器和玉文化不论是在距今4 000年前的上古时代,还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今天,始终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掌上明珠,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和连续发展的光辉历程,扮演着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的重要角色。中国玉器和玉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玉,特别是和田玉(亦称软玉)。和田玉是在特殊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美丽、稀少、耐久、无害的天然岩石,有其自身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并组成了一套特有的岩石学语言,比如矿物组成、化学组成、颜色、光泽、透明度、密度、结构构造等自然属性。这种历史的双重性决定了对中国玉器和玉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地球科学的探索,但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是单一地从地球科学或考古学方面对中国玉器和玉文化进行剖析,并未深刻地结合二者对同一问题进行解读,往往导致对已有问题的探究存在差异。就古玉器的溯源研究而言,地球科学对玉石资源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可作为古玉溯源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追溯古玉器的地质源头能够约束古人的活动范围,甚至讨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结合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对古玉器的研究迫在眉睫。
鉴于此,《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别推出“中国典型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玉材特征”专题,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撰稿。本期专题内容以中国玉器和玉文化的核心载体和田玉(软玉)为重点,涵盖了和田玉研究的关键问题,中国玉文化内涵,中国典型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特征,古玉器溯源方法探索,古玉器数字化处理,和田玉矿物学特征、矿床成因及产地特征等。希望本专题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作为同济大学宝玉石科学即将成立30周年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