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民,陈秀凯,王小亭,刘大为,柴文昭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730 2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匹兹堡心、肺、血液与血管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15261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CBS)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1- 4],病情进展迅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若未得到及时识别与干预,短期死亡风险增高。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常作为判断容量反应性的辅助参考指标,但目前对CVP的解读仍存在诸多局限性[5- 6]。随着对CVP与肾脏疾病关系认识的加深,CVP被认为是评估肾脏“后负荷”的指标,过高的CVP可致肾脏淤血、AKI甚至肾功能衰竭[7- 9]。多位研究者已针对CVP与CBS术后AKI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但既往研究采用的CVP指标主要为术后即刻CVP(CVP 0h)或术后6 h CVP(CVP 6h)[10- 12],这些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CBS术后右心功能受累及容量过负荷的最大程度,而理论上CVP峰值(peak value of CVP, CVPp)较其他CVP指标更能反映CBS术后可能出现的AKI。目前针对CBS术后CVPp与AKI关系的研究较匮乏。有研究者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评估了CVPp与器官功能恶化、ICU住院时间的相关性,但研究对象并非接受CBS的患者[13]。本研究旨在分析转入ICU 48 h内的CVPp与CBS术后AKI的相关性,以期为AKI的预防与早期识别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所有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未采用CBS术;(3)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的患者;(4)ICU住院时间不足24 h;(5)入ICU 48 h内诊断为AKI;(6)术后诊断为终末期肾病;(7)肾功能检查或CVP监测数据存在明显缺失者。
本研究已通过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审批号:S617),并豁免患者知情同意。
通过住院患者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人口信息学信息、基础疾病、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2)疾病特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伴发疾病、血肌酐等,其中APACHE Ⅱ、SOFA评分为患者转入ICU后24 h内最差值;(3)治疗相关指标: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4)CVP相关指标:CVP 0h、CVP 6h、转入ICU 48 h内CVPp(CVPp 48h);(5)预后相关指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死亡情况等。
主要结局指标为转入ICU 48 h后发生的AKI,次要结局指标为院内死亡。AKI的定义为7 d内血肌酐较术前增加>50%或48 h内上升≥26.5 μmol/L或无尿[尿量<0.5 mL/(kg·h)持续6 h][14- 15]。
参照既往文献进行样本量估算[16]。出现AKI和未发生AKI患者中,CVP升高大于14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比例差值为15%~20%,检验水准α为0.05,β为0.20,经计算所需样本量为260~500例。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APACHE Ⅱ、SOFA评分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年龄、CVP、ICU住院时间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性别、基础疾病、AKI、院内死亡率等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数)表示。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CBS术后发生AKI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VP相关指标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临床价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6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共610例,其中年龄<18岁5例、未采用CBS术52例、缩窄性心包炎9例、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7例、入ICU 48 h内诊断为AKI 27例、ICU住院时间不足24 h 12例、术后诊断为终末期肾病3例、CVP监测数据存在明显缺失10例,最终共纳入本研究485例。
485例患者中,男性310例、女性175例,中位年龄55岁,APACHEⅡ评分为(16.9±6.8)分,SOFA评分为(9.5±4.1)分,CVP 0h、CVP 6h、CVPp 48h分别为9(8, 11)mm Hg、9 (8, 11)mm Hg、13(12, 14)mm Hg,ICU住院时间为5(3, 6)d,AKI发生率为25.2%(122/485),院内死亡率为2.5%(12/485),详见表1。
表1 485例CBS术后患者临床资料
ROC曲线分析显示,CVPp 48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最佳临界值为14 mm Hg,灵敏度为49.6%,特异度为63.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634,95% CI: 0.577~0.692,P<0.001)高于CVP 0h (AUC=0.600, 95% CI:0.538~0.662,P=0.001)和CVP 6h(AUC=0.575, 95% CI:0.514~0.637,P=0.016),见图1。
图1 CVP相关指标预测CBS术后AKI的受试者操作曲线图
以年龄、合并基础疾病、NYHA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CVPp 48h为自变量,分别以是否发生AKI及院内死亡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值<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进一步筛选CBS术后发生AKI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CVPp 48h与AKI的相关性,在Logistic回归分析时将其转化为二分类变量进行处理(根据ROC曲线中的最佳临界值),鉴于CVP 0h、CVP 6h对AKI的预测价值低于CVPp 48h,考虑到共线性问题,未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体外循环时间等其他计量资料非本研究关注重点,Logistic回归分析时将其作为连续变量处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CVPp 48h≥ 14 mm Hg是CBS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CVPp 48h≥ 14 mm Hg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表2 CBS术后发生AKI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CBS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CVP是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针对CVP与CBS术后AKI的关联性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阳性结果,但既往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为CVP 0h与CVP 6h,较少涉及CVPp。本研究基于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2年的诊疗数据,探究CVPp与CBS术后AKI的相关性。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Pp 48h≥14 mm Hg是CBS术后发生AKI、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CVPp 48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AUC为0.634,灵敏度为49.6%,特异度为63.5%,提示CVPp 48h或可作为CBS术后AKI的预警指标,辅助AKI的早期诊断。
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可反映静脉回流情况和容量反应性。既往研究已对CVP与成人或儿童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Choi等[17]对278例重症监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后发现,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具有更高的CVP 6h[10.0(7.0, 16.0)mm Hg 比 8.0(5.0, 11.0)mm Hg,P<0.001]。Wang等[18]在对1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分析中得到了类似结果,与CVP均值(CVPm)≥8 mm Hg组比较,CVPm<8 mm Hg组28 d死亡率(18.3% 比 37.8%,P=0.026)显著降低。Wang等[13]在一项纳入488例ICU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CVPp>12 mm Hg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器官功能明显变差。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VPp 48h与CBS术后患者住院死亡具有相关性,提示该指标或可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AKI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增加近期死亡风险,研究CVP与AKI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院内死亡率。Gambardella等[11]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CVP 6h增加是CBS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Yang等[12]对接受CBS的成人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AKI发生率随CVP增加而升高,尤其在 CVP 高于 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时此现象更加明显。本研究评估了CVP衍生指标,包括CVP 0h、CVP 6h及CVPp 48h与CBS术后AKI的关联性,ROC曲线分析显示,CVPp 48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9.6%、63.5%,AUC高于CVP 0h(0.634比0.600)、CVP 6h(0.634比0.575),提示监测CVPp变化有助于CBS术后AKI的早期识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CVPp 48h≥14 mm Hg是CBS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CVP是静脉回流和右心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19],CVP升高常提示容量过负荷、右心功能不全,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既往研究显示,动态监测CVP有助于容量反应性的判断[6, 20],较高的CVP常提示存在容量过负荷。一项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转入ICU 12 h时,CVP与容量正平衡及患者死亡率均呈显著正相关[21]。可能原因:过高的液体容量可引起循环血容量骤增,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导致肺水肿、肺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右心功能不全是导致CBS术后住院死亡率增加的机制之一[22]。CV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右心功能,是右心功能衰竭的辅助诊断指标[23],较低的CVP提示右心功能不全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极小[24]。本团队前期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CV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重症患者的右心收缩功能呈负相关[25]。因此,右心功能不全可增加CBS术后死亡风险,而较高的CVP是CBS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标志。对CVP进行动态监测并作相应处理,如调整容量负荷和正性肌力药物,是右心功能不全导致休克患者管理的重要手段。
CVP增高诱发AKI的机制:(1)引起微循环损害。Vellinga等[26]发现,相较于CVP<12 mm Hg患者,CVP>12 mm Hg患者的微循环血流指数以及存在血流的微血管百分比均明显降低。(2)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无论容量状态如何,CVP异常升高均可导致肾静脉回流受阻,造成肾间质水肿,以致肾功能进行性恶化[8]。Mullens等[27]研究显示,入室时CVP升高以及住院过程中CVP未及时下降导致的肾静脉回流受阻均可促进AKI发生,而患者近、远期预后与其肾功能是否恢复相关。
本研究ROC曲线显示CVP 0h、CVP 6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AUC低于CVPp 48h,提示CVPp 48h与CBS术后肾功能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更强。究其原因:无论术前心功能如何,CBS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的心功能均呈抑制状态,以致CVP升高[28]。基于临床经验可知,多数患者在CBS术后6~24 h内CVP达最高。对本研究485例患者的CVPp出现时间统计后发现,转入ICU>6~24 h出现CVPp的患者占比最高(33.6%),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因此,相较于CVP 0h及CVP 6h,CVPp 48h可更好地反映容量过负荷、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器官功能损伤。一项针对ICU重症患者的研究发现,CVP 0h、CVPp、CVPm均与ICU住院时间、血乳酸水平及SOFA评分呈正相关,但仅CVPp与血肌酐水平具有相关性[13],亦提示该指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除关注CVP 0h、CVP 6h变化外,CBS术后需严密监测CVP水平变化,避免CVPp过高,以减少肾脏损伤,这也是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尽可能维持CVP在较低水平的原因。
本研究局限性:(1)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信息偏倚;(2)容量平衡状态、治疗措施等亦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缺乏相关资料;(3)虽然多因素分析发现CVPp 48h与住院死亡具有相关性,但其是否影响患者中远期预后尚无法明确。有研究显示,CVP与患者心脏外科术后20个月死亡率相关[12]。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与CVP 0h、CVP 6h相比,CVPp 48h与CBS术后AKI的相关性更强,其水平升高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VPp有望作为心脏外科术后AKI的预警指标,动态监测并及时处理异常升高的CVPp,有助于AKI的预防与早期识别,并为此类患者的术后血流动力学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作者贡献:张宏民负责研究设计并撰写论文初稿;陈秀凯、王小亭、刘大为提出修改意见;柴文昭负责论文修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