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裂谷系M uglad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启示

2022-12-05 12:25毛凤军刘计国程顶胜王文强史艳丽黄彤飞
关键词:烃源岩甾烷层段

毛凤军,肖 洪,刘计国,程顶胜,王文强,邹 荃,史艳丽,黄彤飞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非洲所,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引 言

非洲Muglad盆地位于中非走滑剪切断裂带南侧,是一个发育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1-3]。中国石油自1997年在该区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取得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成效和研究进展[4-5]。钻探结果已揭示下白垩统Abu Gabra组岩性为深色泥岩和深灰色砂泥岩互层,属于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是研究区的主要烃源层[3,6-7]。Muglad盆地原油均属于同一族群原油,且均来源于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烃源岩[8-9]。然而,研究区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是一套厚度较大、非均质性较强的湖相沉积地层,将Abu Gabra组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进行评价,会高估或低估烃源岩的潜力,对研究区资源量评价、油源分析等方面的认识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对后续勘探领域的评价和勘探决策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厘定Muglad盆地Abu Gabra组湖相烃源岩垂向非均质性,即不同层段的有机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层段烃源岩对研究区油气藏的相对贡献,依据前人对Abu Gabra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和岩性特征分析等[10-13],将其划分为4个层段进行有机地球化学评价,开展系统的油源对比分析,探索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有效性评价和精细油源贡献判识的新思路。

1 地质背景

Muglad盆地位于中非裂谷系的中部,盆地面积为11.2×104km2,最大沉积厚度可达 15 km,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地层较薄[1,14]。Muglad盆地为北西—南东走向,东南窄而西北宽,呈楔形,并终止于中非剪切带(图1)。根据基底结构和断裂的展布,可将Muglad盆地划分为6大构造单元,包括Sufyan凹陷、Fula凹陷、Nugara凹陷、Kaikang凹陷、Bamboo凹陷和 Unity凹陷(图 1)[2,6,15]。研究区发育早、晚两期正断层,一组为NW-SE向,另一组为NNWSSE向。其中,NNW-SSE向断裂发育较早,形成于白垩纪,而NW-SE向断裂形成于古近纪。据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特征和盆地充填史,Muglad盆地分别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经历了3次裂谷旋回(图 2)[3,5,14,16]。早白垩世裂谷期发育了 Abu Gabra组和Bentiu组。其中,Abu Gabra组已被证实为盆地主力生油岩[12],而Bentiu组已被证实为盆地主力产层,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和冲积扇。晚白垩世裂谷期发育了Darfur群,其中,Aradeiba组泥岩是盆地水面最大范围时期的沉积,形成一套全盆地的区域泥岩盖层[17],颜色以红色为主,反映干旱气候下的浅水湖相沉积(图2)。古近纪裂谷期发育了Amal、Nayil和 Tendi组[2,13]。研究区主要发育 2个含油气系统,其一是Abu Gabra组湖相泥岩为烃源岩,Bentiu组砂岩为储层,Darfur群泥岩为盖层[3,18];其二是Abu Gabra组自生自储自盖组合[17]。

图1 M uglad盆地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6,9]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ectonic unit division of M uglad Basin

图 2 M uglad盆地地层柱状图[6,14]Fig.2 Stratigraphic histogram of M uglad Basin

2 实验与样品

2.1 样品采集

选取Muglad盆地Abu Gabra组深度在2 600~3 700 m的31件岩屑样品,进行基础有机地球化学评价,包括有机碳和岩石热解分析。依据Abu Gabra组泥岩的基础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选取H-1井和S-S-1井Abu Gabra组泥岩样品各4件,系统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涉及实验包括可溶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以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此外,采集了S-SE-1井、S-2井和S-E-1井原油样品共5件,开展族组分分离以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进行研究区油源对比分析。

2.2 有机质抽提与分离

使用约400 mL二氯甲烷对样品粉末(50~100 g)进行索氏抽提48 h获得沥青“A”。称量20~50 mg抽提物或原油放入50 mL具塞三角瓶中,加入20~30mL石油醚溶解,静置12 h沉淀沥青质,采用漏斗过滤沉淀的沥青质,并收集滤液。将滤液经旋转蒸发浓缩至3~5 mL,然后采用硅铝层析柱对浓缩后的滤液进行组分分离,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 +石油醚(2∶1)、二氯甲烷 +甲醇(93∶7),先后收集到饱和烃、芳烃及非烃馏分。

2.3 饱和烃色谱-质谱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器型号为Agilent 6980 GC-5975i MS。色谱柱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柱(30m×0.125mm×0.125μm),进样温度为300℃,载气为99.999%He,流速为1 mL/min,升温程序如下:初始温度50℃,恒温1 min后,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120℃,再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310℃,恒温25 min,EI电离方式,电离能量70 eV。所有实验均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3 结果与讨论

3.1 烃源岩评价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非洲所将 Abu Gabra组划分为上、中、下3段,即AG1、AG2和AG3。其中:AG1段沉积于滨浅湖和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粗粒棕色和灰色泥岩;AG2段沉积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岩性以深灰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为主;AG3段沉积于三角洲相环境中,岩性为粗粒灰白色石英砂岩和泥岩。根据岩性组成和沉积环境特征,本次研究将 AG2段进一步细分为 AG12和 AG22,因此,Abu Gabra组自上而下划分为 AG1、AG12、AG22和 AG3这4个层段进行分析和讨论。

3.1.1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丰度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是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烃源岩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的烃源岩样品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具有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和产油潜力指数(S1+S2),但 Abu Gabra组泥岩具有强烈的有机质丰度非均质性,AG1、AG12、AG22和 AG3泥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布范围分别为0.29% ~1.46%、1.82%~2.17%、1.83%~4.56%和2.33%~3.81%,平均值分别为1.06%(7件)、1.96%(4件)、3.41%(14件)和 3.29%(6件)(表1)。由 Abu Gabra组泥岩TOC平均值可以看出,AG22和AG3泥岩的总有机碳明显高于AG1和AG12泥岩。从生烃潜力(S1+S2)来看,AG22和AG3泥岩的生烃潜力较高,均大于8.0 mg/g,而 AG1泥岩生烃潜力较低,生烃潜力范围为 0.31~5.90 mg/g,AG12泥岩生烃潜力居中,范围为 4.76~10.50 mg/g(表 1)。部分AG1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甚至低于有效烃源岩的范畴,属于非烃源岩。由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与产油潜力指数(S1+S2)的交汇图(图 3)可看出[19-21],整体上,AG22和 AG3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强,属于好—极好的烃源岩,AG1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属于差—中等烃源岩,AG12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属于中等—较好的烃源岩。由此可知,虽然Abu Gabra组烃源岩作为一套连续沉积的厚层泥岩,但其有机质丰度存在显著的垂向非均质性。

图3 M uglad盆地Abu Gabra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Fig.3 Evaluation of organicmatter abundance ofmudstone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Muglad Basin

表1 Abu Gabra组泥岩样品的有机碳和岩石热解分析数据Tab.1 Organic carbon and rock pyrolysis analysis data ofmudstone sam p les from Abu Gabra Formation

3.1.2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类型决定烃源岩是以生油为主,还是以生气为主,厘清一套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可明确其生烃性质和区域勘探方向。由岩石热解分析数据可知,研究区Abu Gabra组泥岩有机质类型差异非常大,从Ⅰ、Ⅱ1、Ⅱ2到Ⅲ型均有分布(图 4)[20-22]。从图4不难看出:AG1泥岩IH值低,IH平均值小于200 mg/g(表 1),表明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AG12泥岩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主要为Ⅱ1—Ⅱ2型;AG22和AG3泥岩IH具有明显的高值,绝大多数高于600 mg/g,表现出极好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

图4 M uglad盆地Abu Gabra组泥岩有机质类型评价Fig.4 Evalu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ypes ofmudstones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M uglad Basin

3.1.3 有机质成熟度

由于岩石热解实验分析简单且易操作,最高热解峰温(Tmax)成为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国标(SY/T 5735-2019),Tmax值小于435℃属于未成熟阶段,435~440℃属于低成熟阶段,而440~455℃属于成熟阶段,大于455℃为高—过成熟阶段。如图5所示,本次分析的Abu Gabra组泥岩样品Tmax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较强,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逐渐增大。AG1、AG12、AG22和AG3泥岩的热解峰温Tmax值分别为430~440℃、440~441℃、439~448℃和446~450℃(表1)。由此可知:埋藏较浅的AG1泥岩Tmax较低,部分样品甚至小于435℃,处于低熟阶段;AG12泥岩Tmax略低,属于低熟至成熟演化阶段,实测样品数据结果显示Muglad盆地局部地区的Abu Gabra组上部烃源岩(AG1和AG12)成熟度较低;AG22和AG3泥岩在全盆地基本处于有机质主力生油阶段。

综上所述,Muglad盆地Abu Gabra组内部存在显著的有机地球化学非均质性,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从AG1、AG12、AG22至AG3自上而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逐渐增大(图3),干酪根类型从腐殖型逐渐转变为腐泥型(图4),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逐渐增大,由未熟—低熟转变为成熟阶段(图5)。

图5 Muglad盆地Abu Gabra组泥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Fig.5 Evaluation of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ofmudstones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Muglad Basin

3.2 烃源岩生标组成特征

3.2.1 正构烷烃系列

以H-1井为例,系统分析Muglad盆地 Abu Gabra组泥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由图6可看出,从浅至深,Abu Gabra组泥岩样品的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G1泥岩表现为明显的双峰态后峰型,主峰碳为n C25—n C27,可能具有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23-24]。此外,正构烷烃分布具有显著的高碳数奇碳优势,表明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25-26],与热解参数Tmax值表现结果一致(图5和表1)。AG12泥岩与AG1泥岩类似,也表现为高碳数优势和明显的奇偶优势。AG22和AG3泥岩有机质中正构烷烃分布不同于AG1泥岩和AG12泥岩,其奇偶优势逐渐减弱至消失,表现为弱的后峰型或平峰型,指示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减少,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且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较高[23]。从 AG1、AG12、AG22至AG3泥岩,有机质组成中低等水生生物贡献逐渐增大,热演化成熟度逐渐增加。样品中Pr/Ph变化不大,处于1.0~2.0,平均1.48(表2),指示样品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沉积水体环境[27]。

图6 M uglad盆地H-1井Abu Gabra组代表性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Fig.6 Normal alkanes distribution of representative source rocks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well H-1 in M uglad Basin

表2 Abu Gabra组烃源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Tab.2 Geochem ical parameters of biomarkers in organic matter of source rocks of Abu Gabra Formation

3.2.2 五环三萜系列

藿烷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原核生物或细菌中的细菌藿烷四醇,其分布和组成特征可表征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和成熟度[23,28-29]。Abu Gabra组AG1、AG12、AG22和AG3泥岩样品中都检测到较丰富的藿烷系列,包括C29—C35αβ藿烷系列,以C30αβ藿烷系列为主峰,C29αβ藿烷次之,从C31到C35αβ藿烷丰度逐渐降低(图7)。

图7 M uglad盆地H-1井Abu Gabra组代表性烃源岩中五环三萜烷类分布特征Fig.7 Pentacyclic triterpanes distribution of representative source rocks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well H-1 in M uglad Basin

除了C29—C35αβ藿烷系列以及常见的18α(H)-新藿烷系列外(Ts和C29Ts),还检测到其他重排藿烷系列化合物,包括17α(H)-重排藿烷系列(D)和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E)。由图7中m/z 191质量色谱图可以看出,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的出峰时间和位置比规则藿烷提前两个碳位置,例如C30早洗脱重排藿烷(C30E)出峰在 C2718α(H)-新藿烷(Ts)与 C2717α(H)-规则藿烷(Tm)之间,因此,被称为早洗脱重排藿烷(early-eluting rearranged hopanes)[15,30-31]。17α(H)-重排藿烷(D)的出峰时间也往往略早于同碳数的规则藿烷,例如C3017α(H)-重排藿烷(C30D)的出峰位置早于 C3017α(H)-规则藿烷(C30H)[32]。在本次研究的样品中,从 AG1、AG21、AG22至AG3泥岩中17α(H)-重排藿烷(C29-30D)和早洗脱重排藿烷(C30E)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分布,相对丰度变化从无/极低、较低、中等至高(图7)。以 H-1井和 S-S-1井为例,AG1、AG21、AG22至 AG3泥岩中 C3017α(H)-重排藿烷/C3017α(H)-规则藿烷(C30D/C30H)的平均值分别为0.05和、0.08、0.22和0.35,而 C30早洗脱重排藿烷/C3017α(H)-规则藿烷(C30E/C30H)的平均值分别为 0.06、0.13、0.22和 0.35(表 2)。Xiao等[33]依据藿烷在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指出重排藿烷可能并非源自无处不在的细菌,而可能源自某些局限环境下的部分细菌种属。因此,研究区 Abu Gabra组AG1、AG12、AG22和AG3泥岩中重排藿烷的差异性分布可能指示了有机质生源的差异。

在本次所分析的样品中,除了重排藿烷类外,伽马蜡烷(G)的相对丰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伽马蜡烷(G)的相对丰度常作为水体分层条件的有效指标[34-35],由图 7可以看出,AG1和 AG12泥岩中伽马蜡烷的相对丰度低,Ga/C30H平均值均为0.06,而AG22和AG3泥岩伽马蜡烷的相对丰度高,Ga/C30H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7(表2)。由此可知,Abu Gabra组上部AG1和AG12段沉积期水体盐度可能较低,无明显分层,而AG22和AG3段沉积期水体盐度可能略高,具有水体分层现象。

3.2.3 甾烷系列

规则甾烷系列化合物常用于指示沉积有机质的来源,C27甾烷占优势指示有机质输入以浮游植物藻类为主,C29甾烷占优势则指示有机质输入以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为主[23],也有少数藻类的贡献[36-37]。在本次所分析的Abu Gabra组样品中,AG1、AG12、AG22和AG3泥岩甾烷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图8)。在AG1泥岩样品中,C27、C28、C29规则甾烷相对百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28.9%、25.1%和 46.0%(表2),具有C29甾烷优势,指示有机质输入以高等植物为主,与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一致。AG12、AG22和AG3泥岩有机质中规则甾烷总体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具有C27甾烷的丰度优势,C27甾烷相对百分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38.0%,41.2%,38.7%(表 2),指示了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增大。

在我国东部断陷湖盆,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和原油中广泛分布4-甲基甾烷系列化合物[38-41],被认为主要是源于沟鞭藻的贡献[42]。从图6可以看出,AG22至AG3泥岩样品中检测到较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而AG1和AG12泥岩4-甲基甾烷的相对丰度较低,表明AG22至AG3泥岩沉积期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更大。此外,C27重排甾烷的相对丰度也存在差异,在 AG1、AG12、AG22和 AG3泥岩中 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C27D/C27St)平均值分别为0.27、0.48、0.68和0.80(表 2)。

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析可知,Muglad盆地Abu Gabra组在有机质生源组成、沉积水体环境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自上而下,从 AG1、AG12、AG22至AG3烃源岩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逐渐减少,由高等植物主导转变为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沉积水体盐度逐渐增大,由淡水湖相转变为微咸水或咸水沉积环境。

3.3 油-源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Muglad盆地Abu Gabra组AG1、AG12、AG22和 AG3烃源岩,无论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还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在基础有机地球化学性质方面,AG1和AG12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较低,有机质类型差,以Ⅱ2—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普遍低于AG22和AG3烃源岩,不利于大量生烃(图3—图5)。AG22和AG3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处于主要生油窗阶段(图3—图5)。

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方面,AG1和AG12烃源岩中正构烷烃为双峰态后峰型分布,n C25-n C29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图6)。甾萜类标志物中表现为低丰度的伽马蜡烷、重排藿烷、重排甾烷以及4-甲基甾烷,并且AG1烃源岩不具有C27甾烷优势(图7、图8)。值得注意的是,AG22、AG3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与AG1、AG12烃源岩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正构烷烃为平峰型分布,无明显的高碳数奇偶优势;中等—高丰度的重排藿烷、伽马蜡烷、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以及C27-C29规则甾烷中的C27甾烷占优势等特征(图6—图8)。

图8 M uglad盆地H-1井Abu Gabra组代表性烃源岩中甾烷分布特征Fig.8 Steranes distribution of representative source rocks in Abu Gabra Formation of well H-1 in M uglad Basin

前人研究和本次研究均表明,Muglad盆地原油均属于同一族群原油。分析可知,研究区原油中正构烷烃呈平峰型分布,无高碳数奇偶优势(图9(a)),重排藿烷丰度高,伽马蜡烷丰度中等(图9(b)),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丰度高(图 9(c))。从研究区Abu Gabra组 AG1、AG12、AG22和 AG3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相关参数对比可知(表2和表3),原油与AG22和AG3烃源岩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图9和图10)。AG22和AG3烃源岩是Muglad盆地已发现油气聚集的主力供烃层段,而AG1和AG12烃源岩贡献小。

表3 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Tab.3 Biomarker parameters of crude oils

图9 M uglad盆地S-SE-1井代表性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Fig.9 Biomarker composition of representative crude oil from well S-SE-1 in M uglad Basin

图10 Muglad盆地油源对比Fig.10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alysis charts of M uglad Basin

3.4 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分析对勘探的启示

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发育Fula、Unity、Sufyan等一系列富油气凹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石油在该盆地勘探获规模油气发现并投入商业开发,但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是构造油气藏。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剩余构造圈闭具有“少、小、碎、深”的特点,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急需开拓新的勘探领域。而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作为盆地主力烃源岩层,厚度大,具有泥包砂的特点,根据国内渤海湾盆地的勘探经验,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主要领域,但以哪个层段为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定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初步认为Muglad盆地Abu Gabra组烃源岩从上到下不同层段的烃源岩具有明显的差异,AG22和AG3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也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目的层段。因此,以AG22和AG3段为主要层段开展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预测砂体发育的有利区带,是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4 结 论

(1)Muglad盆地Abu Gabra组烃源岩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AG1和AG1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成熟度相对较低,生烃潜力差,不利于大量生油气。而AG22和AG3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处于主要生油窗阶段,生烃潜力大。

(2)原油与AG22、AG3烃源岩具有很强可比性,表现为正构烷烃呈平峰型分布,无高碳数奇偶优势,重排藿烷丰度高,伽马蜡烷丰度中等,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丰度高。

(3)Muglad盆地已发现油藏主要源自 Abu Gabra组AG22和AG3层段烃源岩的贡献,是研究区主力供烃层段,而 AG1泥岩和 AG12烃源岩的贡献小。

(4)Abu Gabra组AG22和AG3层段既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层,也是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猜你喜欢
烃源岩甾烷层段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原油中高丰度C29规则甾烷的分布及意义
成熟度对甾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的影响
——以银额盆地查干凹陷为例
川东南地区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及储层沥青地化特征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层段划分新方法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规律研究
阜阳探区古生界生烃潜力评价及勘探方向
高含水油藏细分注水层段组合优选方法研究
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水井的层段注水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