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纾困对策

2022-12-05 13:57:42
山西青年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熊 英 郭 妍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和就业都深受影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与疫情的对抗或许是持久战。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受外因(疫情、就业形势严峻等)和内因(就业主动性不强等)交织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若其心理困境没有得到纾解,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纾解大学生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确保他们能拥有健康的就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焦虑迷茫,对未来缺少规划

目前,部分毕业生由于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在初次择业时往往感到迷茫。他们在面临择业时,没有确定自己就业区域、就业所在地范围和就业领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方向。在就业过程中总有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焦虑,影响睡眠质量,行为上表现得无所适从。没有接触社会的大学生面临择业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长期压抑自己,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自卑作祟,自信心缺失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当进行择业时很容易使他们缺乏自信,降低自我效能感。有的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会上被连续否定,因就业无助而怀疑自我。毕业生不能及时缓解这种低落情绪,就会导致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就业效率也会变低,最终对自己的就业产生排斥,慢就业甚至消极就业。

(三)盲目自负,就业期望值偏高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过分考虑就业的地域,他们不愿到偏远的城市和基层单位,都希望去福利待遇高的一线城市、级别高的机关,执着于CEO、CFO走商业路线。他们秉持“非一线城市不可”和选择效益好的工作单位的想法,可在最终没有找到理想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也不会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四)从众攀比,自我定位不准

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适合的岗位也必然不同。有的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盲目跟随班上同学和身边室友考研。盲目从众会导致自己不会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所有的答案都依赖于别人,缺乏对自我的准确定位。

有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攀比心理,他们找工作的标准不是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或能否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优先考量的是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比其他人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求职标准和就业定位,对自己能力没有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一味追求优于他人的高薪工作,追求所谓“体面”和社会声望高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的心理对于找工作的毕业生是致命的。

(五)逃避依赖,就业主动性不足

现在,多数大学生尚未经历社会的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还没着手进行就业准备就早已想好借口来寻求安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进行逃避,缺乏对就业的主动性,导致其抗挫折能力较弱,在困难面前往往“不战而败”,不仅会失去就业机会,还会严重影响就业动力[1]。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小挫折后,就会给他们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令他们心生悲观情绪,产生逃避的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据统计显示,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总人数101.1万,2021年已经突破909万,市场开始趋于饱和状态,社会经济进入升级转型阶段,就业岗位收缩。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世界多国实行出行限制和封锁政策,企业生产经营延迟,轻则裁员重则破产,很多企业遭受重创,短期内就业市场岗位锐减。尽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国外疫情仍然肆虐,尚未被控制,国内经济的发展还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各学校的招生规模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只增不减,毕业生和就业岗位供需失衡。当下的疫情签证难办让很多留学生选择中国国内就业,有海外留学想法的学生也搁置了他们的计划,也加剧了就业的竞争。疫情加速了部分行业需求调整,人岗匹配难度增大[2],这势必增大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虽然有一些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人都倾向于选择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此外,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会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校原因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都是临近毕业的学年才开始上这门课,或者是在某一个学年,这样学生就不能系统的接受就业相关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未来的求职规划。目前,较多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社会严重脱节;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仅限于课上传授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毕业季在校内组织开展招聘会等,而忽略了学生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建立的就业服务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学生和一些业余人员组成,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无力为毕业生所面临的具体就业问题提供高效、专业、客观的指导意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使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需求[3]。有些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通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大部分是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这项工作。这些老师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更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家庭和自身因素

据人类心理学的发展机制来看,高校毕业生正处在情感丰富、敏感且易冲动的人生阶段,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情绪自控能力及调节能力均较差[4]。大学生处于过渡时期,各方面的发展也还不够成熟。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但“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忽视社会需要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5]。在面临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时,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加上对就业形势判断不准确,很容易出现焦虑迷茫、自卑作祟、自信缺失、盲目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

父母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对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在就业时被家长灌输找工作就要找“铁饭碗”,优先考量稳定的工作,就业观念陈旧。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等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些毕业生的承受能力弱,他们沉浸于自卑的消极情绪中,缺乏就业技巧,对就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以自己到临近毕业定能找到一份工作为借口安慰自己,而当真正面临就业时极其容易出现逃避依赖的就业心理,以缓解自己的焦虑。很多大学生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幻想,容易出现盲目自负的就业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纾困对策

(一)突出社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引领作用

1.营造健康积极的就业创业环境

国家和社会大力扶持就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积极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机制,搭建孵化平台,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并且在创新创业上加大资金投入,指导创新创业,缓解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促进毕业生平稳就业。

2.优化就业结构和模式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优化就业结构和模式,降低他们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不良心理的出现率。实施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就业项目,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专项的岗位招聘,为应届生的就业保驾护航。人力保障部门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强化就业指导,依托“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对接通道,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质高校服务。

3.完善就业相关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等,对新兴就业形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线上教育等)给予政策支持,致力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同时,优化创业环境,对房产租金进行减免,降低就业创业的成本。

(二)重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作用

1.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就业上的指导,时刻了解他们的就业动态,以便在出现就业问题时能高效精准的解决,制定就业方案,分工负责,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全员化,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对还未就业的学生进行实名登记,在疫情期间发挥好线上指导的作用,帮助其分析可能获得的就业资源的利弊,为其提供指导性建议,全方位、多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2.加强就业心理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

高校应该努力建立一支专业、执行力强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要做好评估和分析,按照“每个人有不同对策”的原则,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6],从源头上阻止和降低学生就业不良情绪的产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更新课程内容,并且尽量平均分布在每个学年,保证大学生能持续地接受系统就业知识。

3.营造积极氛围,挖掘学生潜能

为大学生就业营造向上的氛围。一是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和节假日在企业实习,提前体会就业氛围,提高其实践经验和抗压抗挫折能力,预防消极就业的出现;二是通过成功就业的典型模范来分享就业技巧和经验,促进学生自信感和对就业的熟悉感;三是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挖掘出其潜能,帮助他们纾困不良的就业心理。

(三)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堡垒作用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持久的。家长要尽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并掌握一定的育人知识,关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情况,一旦发现其行为异常要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若等到孩子心理问题程度十分严重再来拯救孩子,则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及时恢复,应早发现早预防。

2.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并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机构举办的一些家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阅读一些教育知识的书籍来提升教育方法,摒弃传统的重学习成绩轻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适当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提高其抗压抗挫折能力,让他们拥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在孩子就业不成功之时,也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就业问题。

(四)强化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中主体作用

1.塑造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自身。毕业生求职时必须认清形势,不断增强心理建设,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积极解决问题,争取就业机会。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

2.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大学生应结合自己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克服盲目从众,准确找到与自己匹配度高的工作。疫情状态下就业形势严峻,具体选择什么工作岗位,要结合实际情况谨慎评估,对自己清晰定位,明确目标后要付诸行动,无论是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在行动之前都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既要看到当下所面临内外大环境下的就业挑战,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准确定位自身、学习符合未来职业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提升关键技能武装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就业成功率。

四、结语

各级政府、各地区、社会各界正在采取各种有力举措积极推进就业,凝聚支持就业强大合力,牢铸就业基线。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不可避免,在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求专业的帮助。在新冠肺炎疫情消极影响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新政策新举措,探寻行业的新模式,还要释放市场活力,找寻优质新兴业态,拓宽就业渠道,突破就业窘境。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