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田琦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中心,呼和浩特 010010)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财务风险,这些风险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极易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限制企业发展的步伐,甚至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最终破产。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通过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企业处于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通常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现代企业在组织和参与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偏差,并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前的预期效益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上述偏差将长期存在,企业极易面临破产危机。
财务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借助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第二,借助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内控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并主动投身风险控制工作;第三,借助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确保持续稳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首先是不确定性。受到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一般能够提前评估预警,但各类影响因素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财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科学评估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并提前制定好相应的预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财务风险出现后将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是多样性。此处的多样性通常涉及以下3 方面内容:第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环境的多样性,企业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利益的影响,在传统市场与新兴科技市场中,多样性的经营环境可能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第二是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多样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流程环环相扣,各个流程并非独立存在,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第三是财务活动的多样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包含融资、投资、资金运营以及收入分配等活动,在上述活动中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财务风险[1]。
2.3.1 融资风险
现代企业通常选择两种方式来实现融资目的:第一,借助股权融资,企业往往依靠吸收外部资金或发行股票的方式来提高投资者的权益;第二,借助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资金。上述两种融资渠道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对而言,股权融资的风险低于债务融资,这是因为债务融资往往会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变化,导致债务利率出现一定的波动,很可能低于投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诱发债务风险。
2.3.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一般是因为企业选择投资的项目难以预估其未来实际经营状况,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产生波动,甚至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若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加。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切实做好经营规划,对投资项目展开全面深入的论证分析,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如此才能在投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如果没有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更大的风险境地。此外,企业在谋求投资回报时应充分关注市场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风险价值系数等因素,以便合理权衡风险,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2.3.3 收益分配风险
对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股息分配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新一轮的筹资活动。与企业融资风险相比,收益分配风险通常源于内部融资,具体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所需的资产数量必然会持续提升,大多数税后利润会被保留,用于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此时能够用于分配的利润会被压缩。然而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利润值作为支撑,若股息分配显著低于该水平,必然对企业股票价值带来影响,从而导致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
2.3.4 资金运营风险
资金运营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资金不足可能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潜在的经济损失。资金运营风险通常来说涉及资金占用风险、资金周转风险,资金运营风险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不会把所有资金用于生产经营项目,一些资金经常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其他无形资产,但是如果对此投资过多,企业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和经济效益。如果导致资产积压,流动资金周转会出现滞后性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第二,企业必须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过程中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如果对实际市场环境的评估有误,很容易出现材料供应不足或采购过度现象,这将导致企业坏账增加。当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时,其将无法按时偿还债务,从而引发破产风险[2]。
首先,企业应当对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予以全方位梳理与优化,提升财务内控管理水平。无论是财务章的使用,还是报销、付款授权等,都应当确保和财务管理流程的相关环节密切衔接。现阶段,仍有一些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管有待加强,尚未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来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全局角度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并对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其次,应当有效开展企业内部资产的监管与控制工作,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提升内部约束效果,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出库、盘点的相关标准。贯彻执行定期抽盘制,做好对各类账目的核查工作,确保企业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再次,应当做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升资金应用效率。推进实施按月进行账龄分析,定期对客户信用实施评估,避免不良资产增多。做好个人账户的经营活动管控,对限额以上个人账户的相关业务展开审查,存在风险的现金收入与支出也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做好长期追踪与监管。
最后,有效组织开展风险教育,深化企业内部员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3]。
第一,企业要尽快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坚持站在多种角度和各个层次来制定相应的风险内控机制,由拥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成立专家小组,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流程进行梳理,第一时间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建立财务风险内控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应盲目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真正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对风险内控体系展开全面评估与论证。同时,企业应根据当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和细化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企业要尽快构建系统全面的监管机制,为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首先,应当对企业内审部门实施优化重组,强化内审职能,确保内审工作能够独立开展,将内审机构从财务管理部门中独立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高效开展,针对企业重大经济事项、资金使用以及高风险项目展开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估,营造良好的风险管控环境;其次,应当做好跟踪审计,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发现的问题,给出处理建议;再次,应当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内审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最后,企业可以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配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实效性[4]。
完善财务风险管控细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控性,从而使财务风险的产生概率降到最低。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联系起来,对财务风险管控细节予以不断完善,对风险控制内容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及时准确地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财务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提升,对存在大规模资金流动的企业来说,应当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相关经营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实时了解资金走向,便于不同部门及时进行信息传输共享,对企业内部资金实现常态化监控,如果出现资金流动异常,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另外,对于大规模资金调动应当落实好专项审计,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确保相关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并且能够防止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局。
企业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自身财务风险的控制水平。通过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管理者可以提前了解未来的财务支出状况,从而帮助他们作出科学的发展决策。但不可避免的是财务预算可能出现偏差,因此,企业应该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提高财务预算的准确性。具体而言,应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合理增加财务预算内容。现阶段,部分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内容较为单一化,预算结果的准确性不高,企业管理者也没有对此项工作给予重视,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所以应当确保财务预算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契合,让预算结果更加精准实用。第二,应当科学设置财务预算警戒线。当前,部分企业并未树立预算警戒意识,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在预算超支时发出预警,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损失。第三,财务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落实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基本要求,预算工作人员应当对企业各部门在某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作出更加准确的测算,避免预算环节的片面性,防止财务数据失真造成的企业资金浪费[5]。
21世纪是信息共享的时代,建立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采集效率,对于增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第一,在工作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必须更新陈旧的思想意识,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对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财务共享模式即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实施全面采集和整理,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第三,财务共享模式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对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控,进一步促进业财融合,实现业务与财务一体化,搭建一个完善的信息闭环。
第四,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借助制定财务风险标准,能够确保财务风险控制及其相关作业流程朝着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的方向迈进,可以针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常态化监测,从而第一时间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控制对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建立起较强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高素质的财务人才队伍,促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企业处于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助力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