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22-12-05 09:37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王敏余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学科数学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王敏余

数学是初中阶段重要学科之一,该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转变灌输式教学模式,立足于数学学科特征与初中生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方式优化,以改善数学教学质量。问题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该教学方式主要以“问题”为抓手,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达到活化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达到高效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效果的教学模式。将问题驱动教学法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创设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也可以为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搭建桥梁,从而促使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获得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鉴于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合理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融入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有效突破,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具体可以归纳为下述两点。

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增加了该学科的学习难度。传统数学课堂多以教师单方面灌输为主,课后则主要辅以题海战术进行知识巩固,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容易增加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合理地构建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主进行分析、探究,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了解问题的本质与内容,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教学状况而言,初中数学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该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的重视,具体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分析。

其一,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学习难度较大,需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不仅提升了难度,而且知识量、知识间的关联性都有明显的提升,很多知识不仅要教师讲解,还要学生自主分析理解。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思维及学习方法难以立即转变,加之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很多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前学后忘”的现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及各种不适应现象,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初中生年龄较小,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若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助,极易降低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问题的增多,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问题,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更容易导致学生滋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暴自弃,放弃数学学习的现象。

其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多、时间紧,这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是“争分夺秒”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分析,生怕“浪费”一点点课堂时间,这也导致数学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模式单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甚至会让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讲解或依赖标准答案,难以独立学习和探索。

三、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师角色,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以问题驱动为基础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需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知理念通常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效果。为此,作为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以自我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自己从“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将知识点融入问题中,以问题为驱动力,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动力,以问题探究者的角度进入问题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其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时,由于有理数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实际教学中应利用有引导性、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带领学生思考,通过针对性分析问题突破有理数的教学难点,可以提出:“你认为0属于整数吗?自然数即为整数正确吗?”“你觉得0 是正整数还是负整数?整数即为自然数对吗?”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分析,探讨答案,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这一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又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大家想一想,既然求根公式可以知道系数与两根之和、两根之积间的关系,为什么还要解方程来获得结论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需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分析、相互谈论,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探究,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化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纯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数学课堂看起来“流畅”,但是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容易制约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数学能力及学习效率的提升极为不利。新课程更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知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价值,并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中,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达到深化学生思维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子涵家里是开水果超市的,子涵爸爸今天进了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各一筐,卖完后,每种水果都卖了120 元,但是苹果因为热销,以高出成本价20%的价格卖出,橘子则是在成本价的基础上降低1/5 卖出,子涵爸爸说苹果赚了10%,橘子赔了20%,两种折合在一起总算没有赔钱。你觉得子涵爸爸说得对吗?”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意来提取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设苹果成本为x,橘子成本为y,那么得出,从而获得结果苹果成本为100,橘子成本是150,一筐橘子和一筐苹果的总成本需要250 元(100+150),但是子涵爸爸总共卖了240 元(120+120),240<250,所以算下来子涵爸爸是赔钱的。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将其融入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很好地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加强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降低学生的畏惧感,而且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作用的感知,促使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以螺旋式问题引导,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也只有这样,学习效率与质量才能得到更好提升。鉴于此,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激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将探究事物的好奇心转移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螺旋式问题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螺旋式问题即以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从而展开深层思考与学习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通过螺旋式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在为学生讲解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等腰三角形ABC,其腰长、底长分别为6和7,求三角形的周长?”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给出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提出相似的问题。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三角形的周长?”在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给出了答案:“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一种是腰长是3,另一种是腰长为6,如果是前者,三角形周长为12,若为后者,则周长为15。”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者否定,或者直接给出答案,要引导其他学生共同思考,想一想这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于是,学生经过相互讨论、画图分析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应大于第三条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腰长不可能是3。”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腰三角形两腰长相等”等知识点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融合关联,从而逐渐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促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此外,螺旋式问题设置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在完成基础、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基本知识,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而对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进行深度问题思考,达到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效果。

(四)以启发性问题引导,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通常会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加之很多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出现理解不透彻或解题技巧掌握不牢固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解决,则容易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甚至容易因问题堆积过多而造成知识断层,加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解决这类问题,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了解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攻克、改进,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改善学习质量。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思考题:以下四种运算中哪一道题是正确的:x2·x3=x6;x2+x2= 2x4;这道题中第三题涉及幂相加、相乘的相关概念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多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在应用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进行练习题设置时教师特意设置了相关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例题思考,在解析例题中让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审视、梳理,了解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幂相加、相乘、相减、相除的运算公式以及幂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等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以问题为指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与薄弱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漏洞进行修补,同时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防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及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逐渐学会思考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优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整体数学素养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学科本身有较强的抽象性、枯燥性,且学习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一线数学教师加强对该学科的充分重视,积极从自我做起,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与习惯的桎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此外,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善于利用问题驱动教学,立足学科特点、具体数学知识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真正以问题为“抓手”,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改革,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和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学科数学
【学科新书导览】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超学科”来啦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