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指引。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版,中央宣传部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纲要》与时俱进,将原来的“八个坚持”扩展为“十个坚持”,新增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并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放在“十个坚持”之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政治保障。新时代学深悟透《纲要》,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与现实实践意义。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既体现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是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超越了西方环境理论中政府、企业、公民三个主体分离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大大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凝聚力。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载体,社会建设是条件,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并深深融入了上述四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始于两百多万年前原始和谐的采猎文明,即文明1.0——蓝色文明;二是始于一万年前掠夺自然的农耕文明,即文明2.0——黄色文明;三是始于三百多年前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即文明3.0——黑色文明;四是由中国提出、实践并引领的生态文明,即文明4.0——绿色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已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旋律。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尽快推动形成“生态兴文明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论全面深入剖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剖析人类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环境短板、突出难题的重大生态决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理念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将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国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从而不断充实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退耕还林、防治荒漠、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资产,“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两山理论”的本质就是指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两山理论”科学论断,为绿色发展提出了方针原则,做出了战略决策,明确了顶层设计,厘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如何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基本思路就是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一是在粗放式工业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有效减少消耗、降低污染、治理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恢复绿水青山,又不失金山银山。二是对具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主要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宗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类社会福祉的创造,《韩诗外传》记载“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唐朝李翱《祭独孤中丞文》也说“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发出号召“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近年来,世界经济在为发达国家营造全球市场,转移低端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全球性阶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创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自由持续的发展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必须做好如下重点工作:一是提升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三是综合整治农村,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中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阈值之内,将绿色发展内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中。一是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发展转型,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经济绿色转型。二是规范产业园区管理,以“双碳”工作为抓手实现节能减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支持绿色物流业、绿色生活服务业以及新兴绿色服务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创新力。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多次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抓手,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
一是全面摸清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手,真正摸清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二是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部署片区,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区域。三是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生态要素,对工程全面部署。四是从组织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资金筹措与投入等方面建立健全工程实施保障制度措施。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依法治国的科学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方针,两者相辅相成,互成体系。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系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即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同时,新时代必须持续纵深推进新《环境保护法》。新《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和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公民环境保护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新《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基础地位,相当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母法”,即上位法,其他环境保护的单项法律在修订和执行中都应遵循并服从于新的《环境保护法》。因此,新《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龙头”和“纲”,必须“纲举目张”。新《环境保护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
“坚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民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一是深化生态创建,夯实生态文明基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系列创建活动和绿色细胞工程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范围的生态文明宣教体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水平,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中国还要更好地发挥群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体现政府、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环境标志认证,倡导绿色消费。畅通环保信访、环保热线、各级环保政府网络邮箱等信访投诉渠道,实行有奖举报,鼓励环境公益诉讼。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政府、企业和社团组织的生态文明参与互动机制。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疫情、战乱和贫困依然困扰着很多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也时时侵袭着众多百姓。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清洁的星球。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工业文明之后的后现代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集成的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向全人类所做出的郑重承诺,中华民族将努力探索一条实现物质丰富、社会稳定、政治平等、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全球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