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黄梦瑶
采写:钱梦佳
整理:冯勇勇
黄梦瑶
寻宝地点:浙江松阳
寻宝密码: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创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拯救老屋行动,让百余个古村、260多幢老屋重焕新生,30余支2000余人的传统工匠队伍得到培育,拯救老屋行动入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年,松阳县共完成文旅项目投资30.5亿元,文旅投资推进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全市第一。
掩藏在浙江丽水大山里的小城松阳,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前往松阳的路上,一路云遮雾绕,如登仙境,“人家青嶂里,鸡犬白云中”是很多人对松阳的第一印象。正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松阳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建县1800多年,拥有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100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
老屋和旧物是物化了的乡愁,砖瓦窗棂都在诉说着从前的故事,但破败的老屋却经不起时间的侵蚀。从2016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浙江省古建院的支持下,松阳开始了“拯救老屋”行动,古村落的活力由此被激活。老手艺人纷纷返乡,他们邀请老伙计,召唤年轻人,一起守护“最后的江南秘境”。
55岁的木匠叶常贤,有一件比他年龄大好多的“老宝贝”——墨斗。这是他16岁跟着木匠师傅学手艺时,师傅的父亲送的,寓意为用墨斗画笔直的线,造方正的房子,做正直向上的人。
但叶常贤的木匠之路并非笔直平坦,他一度因为找不到活而另谋了做松香的出路。直到2008年,村里人陆陆续续要找人修房子、做家具,叶常贤才重新拿起了墨斗、角尺。“拯救老屋”行动开启后,叶常贤成为第一批修缮工匠。在村落里考察,叶常贤为朽坏的古建筑心痛,他常常会盯着古建筑里的精细雕刻看很久,横梁上一只毛发清晰的猴子抱着一颗仙桃与他对望。如此栩栩如生的雕刻、承载着历史故事的老屋,即使技艺不如明清时期的工匠,但叶常贤仍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古村落。
叶常贤记得自己修复的第一座古建筑是村里明清时期的古寺庙,梁架霉烂,濒临坍塌。拥有数十年木匠经验的叶常贤,看一眼就知道该用多大尺寸的木材,该如何用榫卯结构来架构。心里有了数,干起活来更有条理,他用墨斗精细测量,去木材市场选取品种、颜色、尺寸适宜的木材,再仔细描摹横梁上的雕花。修葺古建筑是一项耗时间的活儿,经过他几个月夜以继日的琢磨与修复,这座古庙焕然一新,上漆之后几乎分辨不出新旧。但叶常贤很清楚,自己的手艺和当年的工匠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拆开”一座座古建筑,他会研究这些建筑的年份,比较当时的结构和现代的房子有哪些差别,思考现代的建筑结构有哪些是修复古建筑时可以借鉴的。
“现在的年轻人会做木头房子的太少了,我16岁出来学手艺,蛮想把手艺传下去的。”“拯救老屋”是漫长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叶常贤想到了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叶彦杰。起初,叶彦杰是看父亲辛苦来帮衬一下,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份工作难度系数极高,“修古建筑可比建新房子难太多了”。
“拯救老屋”计划要求“修旧如旧”“能修不换”,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的本来面貌。为了找到适合老屋的叠涩顶砖,叶彦杰和父亲要到很远的村里去找瓦片,一找就是几天,有时候人家还不愿意给,父亲就留在当地和村民协商,直到拿到心仪的砖瓦。刚开始学手艺时,叶彦杰觉得木工活无外乎锯一锯、刨一刨,甚至有时候“用铁钉固定一下就行了”。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修文物是不能用铁钉的!”观念上的差异引发了父子间的争论,但在争论中,年轻的叶彦杰对修复古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2016年至今,叶常贤已经参与修复了160多座古建筑、古民居。如今,26岁的叶彦杰也有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他和父亲的梦想一致——把古建筑修复的手艺传承下去,留住记忆与乡愁。
虽然有了更称手的工具,但叶常贤仍然把那只墨斗放在店里,一抬头就能看见这位“老师傅”,警醒自己做事有分寸、有规矩。2019年,叶常贤成为了更多年轻人的师傅。松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聘请叶常贤担任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给一批批未来的工匠讲授古建筑修复技艺。叶常贤记得在给学生们展示按比例缩小的古建筑模型时,有些学生听得入了神。他相信,这些孩子一定会接过老一辈工匠手里的接力棒,成为古村落的守护者。
2012年,松阳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回首10年,保护古村落、“拯救老屋”行动是成功的。越来越多像叶常贤这样的手艺人回到了家乡,找到了生计,实现了梦想。而老屋修复了,文化与人心自然也修复了。毛源村村民徐关善说:“修老房子真是一件积德修福的事情。我相信再过百年,我的后辈们一定会说:‘看,这是我们的祖屋,是我的太爷爷在丁酉年大修的。’”在赤寿乡界首村,一栋修缮好的古民居吸引了燕子前来筑巢,搬回老屋居住的雷金玉说:“燕子归巢是吉兆,我们回来是舍不得根。”
如黛群山,纵横交错,浩荡瓯江,川流不息。大自然以青山为底、秀水为线,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松阳之境。修葺如新的老屋如今正在阡陌交错间安静地站立在古村落中,向远方的客人诉说古老与现代的故事——赤寿乡黄头山村的一栋老屋成了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余位老人在这里开心地居住,其乐融融;在海拔800多米的陈家铺村,古老的民居拥有了响亮的名字——“先锋书店”,吸引了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的入驻,也吸引了来自他乡的众多青年;三都乡的杨家堂村,修葺好的泥瓦房错落有致,成为声名远播的写生摄影基地……“松阳熟、处州足”,当年物阜民丰的“处州粮仓”,如今“最后的江南秘境”,在悠悠穿越千年后,正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