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王瑞辉 王东 刘若尘 马怡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单纯性肥胖症(Simple obesity,SO)是指非疾病引起继发肥胖的前提下,人体摄入的能量过多,消耗不足,致体内脂肪堆积和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2]。SO可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3],多以躯干部肥胖为主。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严重者会引起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4-5]。近年来,SO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6],2014年全世界超重患者达20亿人,肥胖患者约有6亿人,预防SO的发生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术理念,将“预防为主”作为医疗服务方针,不断扶持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沿革出发,探讨其在SO防治中的应用,对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说明了防治疾病应着眼于“未病”,防患于未然。《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进一步阐释了“治未病”的含义。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丰富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养生防病须重视节制饮食,构建了“未病先防”理论的基础[7]。《医学源流论·经络脏腑》曰:“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强调疾病应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防止其传变。此外,东汉名医华佗创立五禽戏以养生保健,晋代葛洪强调气功锻炼以延衰防病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对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理念的重视。
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身体状态分为三种,分别为“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欲病”“已病”人群普遍增多,因而向“预防为主”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形势的必然要求。“治未病”思想主要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节情志、平衡膳食起居、运动调理等一系列健康干预措施,调养体质,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阻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历代医家通过实践和经验不断总结并完善而形成的理论[8],后世将其大致概括为未病先防、养生保健,既病早治、防其传变,愈后摄养、防其复发三个方面,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2.1中国医学对SO的认识 肥胖,中医又称“肥庸”,《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中曰:“广肩腋,项肉薄。”形象地描述了胖人的体征[9]。传统中医认为,肥胖症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脾胃功能失调、痰湿阻滞为其发病的重要病机。《证治准绳·杂病》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不下,烦心喘渴,为消瘴,为肥气。”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情绪较多变,忧思郁怒,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木郁乘土,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聚集体内,日久而致肥胖;古人认为,“胖人多痰湿”,平素善恣食肥甘厚味,饮食入胃难以消化,形成富余膏脂堆积于人体,致脾胃运化无权,痰湿浊邪壅盛于体内,而生肥胖。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脾主筋,四肢肌肉有赖脾胃升清降浊之濡养,若久坐久卧少动,缺乏锻炼,劳逸失调,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失调,则容易导致肥胖的发生[10];《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提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发肤禀受于父母,个人形体之高矮胖瘦与先天禀赋因素密切相关[11]。由上述可见,情志、饮食、运动、禀赋等方面发生异常变化,均会影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引发肥胖。
2.2现代医学对SO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O的致病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是造成肥胖最重要的因素,研究证实,SO发病多具有家庭聚集倾向[12],父母有一方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的几率比正常家庭子女肥胖的几率高出40%,父母双方若均肥胖,则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达70%至80%[13]。Zhang 等[14]从基因遗传角度对大鼠的肥胖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基因瘦素、瘦素受体可以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体质量调节中枢,限制食物摄入,加快能量消耗,从而控制体重升高;当机体出现瘦素抵抗时,体内的瘦素受体因无法接收到传递信号而导致脂肪堆积产生肥胖[15]。神经精神因素是产生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人体的迷走神经兴奋时,会抑制交感神经,加快消化系统代谢速度,增加食欲,而发肥胖。研究认为[16-17],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作用于下丘脑外侧核的增食欲素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对食物的吸收和代谢,从而使能量维持平衡,当增食欲素促使机体摄入过多含高糖分脂肪的食物,加之脂肪代谢功能减弱,消耗不足时,便会形成肥胖。研究显示[18-19],肠道菌群稳态的失调,会导致肥胖症患者出现体内胰岛素抵抗,当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胰岛B细胞失代偿时,则会诱发糖尿病的产生从而加重肥胖。
3.1未病先防,养生保健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思想的关键所在,所有追求健康并善于养生的人都明悟且践行治未病思想的理念和方法[20]。《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意在强调平素应注重养生调护,顺应自然界发展规律,调理脏腑,保养正气,可防止外邪侵袭。SO发病除了与遗传、基因等不可控的因素有关外,还和饮食、精神、运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注重未病先防、养生保健就显得格外重要。
3.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人生天地之间,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运动一气相通,因而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将会对人体的生理、气机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季,为阳气增长之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季节、气候、环境等的变化,保持神志愉悦,情绪平和,促使阳气生发条达。秋冬之季,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人们当固护阴精,培本固元,以减少阳气外泄。因此,平素注重调理五脏,保持阴阳平衡,能够防止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更替,寒暑变换,昼夜交迭,无一不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生命的运动规律和自然界的四时六合八方阴阳的变化相协调,从而使机体维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最佳生理状态[21]。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机体阳气运行异常,阴精无以得到固护,气血津液停滞不行化生痰湿,SO也就由此而形成。因此,平素注重调理脏腑,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之法,合乎天地之道,不仅能够更好的预防SO的发病,同时也能减少子女患SO的机率。
3.1.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体内膏脂堆积是SO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饮暴食均会导致机体所需能量营养不均衡,故而形成肥胖。《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合而服,补精益气。”说明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营养均衡的饮食搭配。饮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有粗细之分、荤素之别、凉热之异等,一日三餐应根据年龄、体质等身体状况谨和四气五味,合理选料,科学配餐,规律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油腻之物,切勿嗜食、偏食,方能维持机体健康。宁辽贞等[22]通过实验发现,经过饮食习惯调整,并配合运动锻炼的儿童,体重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顺应自然的运动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起居规律,方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四时、昼夜作息紊乱,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则容易引发SO。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顺应四时规律起居,能够有效降低SO的发病。
3.1.3调摄精神,动静结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恬淡安宁,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守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生乃不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能够促进人体身心健康,若忧思伤脾或情志过激伤肝,则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则易变生诸症。因此,保持心态乐观、胸怀豁达、性格开朗、心情舒畅[23],对于预防SO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华佗曾言“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中枢之不朽也。”加强形体锻炼也是摄生保健的重要法则。凡是医学大家均重视对形体的保养,“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即是我国健身运动的最早记载。长期坚持锻炼,做到动静结合,不仅能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同时也可控制体重的升高。
3.2既病早治,防其传变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表明了早期诊治疾病的重要性。疾病早期,正气尚存,邪气尚未侵入至脏腑深处,此时正确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早诊治,提前顾护尚未受邪之脏,能够有效截断疾病传变、恶化的途径。SO患者一经确诊,应及时采取系统治疗措施,防微杜渐,以防变生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辨证指导下,SO患者的治疗措施可分为以下几点。
3.2.1中医药疗法 李娜[24]运用连陈汤治疗脾虚湿阻型SO,选药黄连、陈皮、半夏、茯苓、炒白术、绞股蓝、三七、鬼箭羽、乌梅、炙甘草,共治疗12周,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连陈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的FBG、FINS、HOMA-IR水平,并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分泌而治疗SO。叶丽芳等[25]将辨证属痰湿热结证的SO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生活方式干预疗法,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黄汤治疗,结果显示中药组患者摄食状况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在降低体质量指数、腹围以及改善脂代谢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2.2针刺联合拔罐疗法 谭庆坤[26]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SO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拔罐组、针刺配合拔罐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5.0%、85.0%。提示针刺配合拔罐组治疗SO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和拔罐组。张圣淇[27]观察电针配合走罐治疗SO的疗效,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走罐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率F%、腰围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2.3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疗法 郑开文[28]将SO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组、穴位埋线组、单纯针刺组,研讨各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肥胖症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组在控制饮食和改善患者血脂、血糖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王丽娟[29]治疗60例胃肠实热型SO患者,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3.2.4其他疗法 吕红肖[30]观察推拿配合功法训练治疗SO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组、推拿组、推拿配合功法训练组。结果显示: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87.5%、93.75%。说明推拿配合功法训练临床疗效优于耳穴组、推拿组。张野[31]观察膏摩法治疗脾虚湿阻型SO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9.29%。李恩荣[32]随机选取SO女性患者60例,治疗组采用刮痧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刮痧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
3.3愈后摄养,防其复发 “愈后防复”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实则为机体内之正气与外界之邪气相互搏斗的结果。疾病初愈,正气较弱,体内邪气尚未完全清除,如若调养不当,很容易复发旧疾或引发新病,故应及时采取调理措施,防止其复发。SO患者经治疗后体脂、体重等各项指标都趋于稳定,但部分患者因过度肥胖会出现皮肤松弛、新陈代谢延缓等相应症状,因此加强养生保健意识,合理调息将养,采取健康、持久、安全的养护措施,方能尽快促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注重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方面的调护,顾护正气,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意蕴深处体现着预防医学在指导防治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思想价值在于将“预防为主”作为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爱生命,注重日常调摄,防患于未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治未病”思想不断被运用到生活及医疗的方方面面,将“治未病”思想运用至SO的防治工作中,不仅可帮助全民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的可能性[33]。今后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健康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的号召,现代医学事业应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不断加强对“治未病”思想全方面、多层次的挖掘,让“治未病”理念真正普及到每一个公民,做到预防为主、全面养护,方能确保生命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