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张 鑫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405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凝聚、精神命脉、生命力延续之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龙狮运动作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2]其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孕育生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凝聚民族精神的“耦合点”,其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等。龙狮运动融合人与器械、舞蹈、武术、音乐为一体的交互参与,[3]捆绑着集体能、技能、智力、思维、心理、精神、品质、审美等多维素质的聚合体,无疑是推进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实践元素。本文对核心素养理念下龙狮课程教学的价值审视,提出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龙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以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的素养教育发展。
“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认为,“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概念,其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理念。[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实根基,强调家国情怀、仁爱谦和、人格精神、文化修养等价值取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目标导向,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方面维度,囊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内涵,[5-6]聚焦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具体化。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符号传递的重要载体,在长期历史中发展与融合,囊括“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仁爱和谐”“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具有民族同源性,容易引发人的思想、情感的文化认同。在实践教学中参与者对龙狮动作技术特点、规律、原理的学习把握,动作名称、谚语(如龙腾九霄、盘龙升海等)的语义理解,与参与者的思想、思维进行不断碰撞、融合,在多人通力合作下呈现出的龙狮形态、神情、韵意,是促进参与者对龙狮文化的认知与精神追求的过程,实现不同参与者自身经验、态度、情感认知与龙狮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的深层次互动认知,产生超越心理倾向的行为与精神认同。
龙狮运动的共同特点,需要多人协作配合、共同参与完成,体现较强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舞狮,两人高度配合的动作质量保障,与多人组成的锣鼓击打点旋律、节奏等融为一体的情感艺术表现;舞龙,一般至少需要10人组成参与的身体技术与器械高度配合,过程中任何一人失误,必然导致整体性的失误现象。龙狮运动唯有建立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技术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维护集体主义的整体观念意识,促使参与成员在思想、意识、行动上时刻保持高度的慎独自省的问题改进与反思,提高与他人的协作能力,避免影响集体的问题重复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参与者的责任担当精神。
龙狮运动对参与者从身体到心理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优势。教学中要求练习者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果断、迅速、连贯、准确的舞动(器械)做出不同的龙狮造型、腾越、翻滚等动作转换,培养参与者身体素质的灵活性、协调性、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综合运动能力,由于集体性的多人运动项目,一旦运动开始,个人无法实现偷懒或逃避情况,锤炼与激发参与者顽强拼搏、奋斗进取、果断勇敢的精神品质;在“劳其筋骨”的龙狮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失误,失误者面对来自队友的指责或自身愧疚的打击考验,需要学会忍耐克己、理性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队员之间懂得相互包容与理解、互助扶持,实现共同进步,培育健全人格。
审美情趣是开拓实践创新思维培育的重要因素。龙狮运动中对艺术的表达和创意的表现,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趣味性和精神渲染力,在三维立体空间中龙狮(器械)通过舞者肢体运动的快与慢、动与静、高与低、翻与腾、曲与圆等对立交错的巧妙节奏和韵律变化,表达龙狮的形神、意韵、情趣,传递情感、思想、精神,呈现出“刚柔相济”“动韵静势”“天人合一”的艺术特性,诠释着追求崇尚和谐之美的文化蕴意,使参与者和欣赏者从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传统体育文化魅力。龙狮运动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艺术情感、技术技巧的表现力,促进集思广益进行巧妙构思的龙狮形态的模仿与创编,培养审美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普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呈现出参与度下降,表现为对自己的体育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不自信。[7]但据实践教学观察,发现学生体育参与的自我效能的高低与“兴趣”之间关联密切,宋代陈颐云: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因子缺失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其次,部分学生“劳不得筋骨,苦不得心智”,呈现“自我否定”先入为主的观念,缺乏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自信自强等核心素养。
龙狮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8]学生被局限于技术反复练习的机械状态,其背后的文化知识、技术理法、礼仪规范、人文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没有嵌入到学生学习的教育过程中,缺少文化因子的教育价值引领,造成龙狮课程教学中的文化与运动行为的剥离,学生主体难以实现从由外到内、身到心的意识、思想、精神的价值认知与理解,学生在运动中也恐难表达出惟妙惟肖、富有情感的龙狮塑造与构思。
龙狮运动中包括动作高低、快慢、翻腾、跳跃等技巧性难度,且通过多人合力完成的动作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完整性等特点。譬如:八字挂腰舞龙、绕身舞龙技术动作, 不同号位的学生动作在姿势、难度系数、技巧与方法都有所区别,而且从技术动作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停顿分解细化教学,学生只能进行整体动作的重复性改进练习或“走马观花”的粗略掌握,对于精通技术只能停留于“空中阁楼”。
龙狮运动中必须依靠团队协作的动作完成,不同学生身体的运动量处于同一水平,导致不同学生身体素质之间产生“低负荷”与“超负荷”的差异现象,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运动负荷以及能力表现等需求冲突,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与学的问题改进与提升效果的重要手段。龙狮课程教学评价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的技能性考核评价,忽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合作、情感参与、艺术表现的过程性发展评价;教学中存在明显学生主体评价缺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参与评价,难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根本教育评价目的。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灌输式“教”转向启发式“学”强调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性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思考的引导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探索、发现;建构轻松愉悦的合作学习情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检查与纠正、评价与反思,指向实现龙狮课程育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优劣互补。依托慕课等优质在线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使技术动作的教授具有可视性、灵活性、高效性,解决技术学习中难以停顿、不易分解的问题困境;构建线上技术与方法、文化与精神、规则与礼仪等相关理论学习内容体系,优化经典内容,以“任务导向”的小组形式促进合作学习、交流探讨,提升学习效能,弥补实践教学中理论教授“蜻蜓点水”的教学现象,建设开放、灵活、多元化的师生线下现实同场,线上虚拟临场的情境教学,嵌入“课前+课中+课后”“理论+实践”的深层次交互教学。
龙狮运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根据不同身体素质、形态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例如:舞龙运动中龙头(身形高大、力量型),龙珠、龙尾(身形灵巧、灵敏型),3、5、7号位(身形适中、速度协调型),2、4、6、8号位(身形中上、偏力量耐力型);舞狮运动中狮头(身形灵巧、速度灵敏型),狮尾(身形中上、力量耐力型),根据不同位置需求和不同素质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调配,有效解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处于同一负荷量的差异性问题。
以评价促进学习主体的过程性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评价参与,观点表达、思维创新,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状态。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课前状态等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以便科学、灵活地安排与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学习态度、学习合作、情感参与、艺术表现等多方式的成长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自评、互评频次,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实现和谐共生的评价氛围,实施具可操作性的多元化评价,促进龙狮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价值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