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阈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寻绎

2022-12-04 15:15贾媛迪朱亚成
武术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武术学校课程

贾媛迪 朱亚成

1.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2.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由此可见,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是开展文化教育的核心场所,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广阔平台。有研究者指出,学校开展武术课程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理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1]培育拥有强健的体质和高度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是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2015年,武术被纳入“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之一,此举旨在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实践结果收效甚微,学校武术甚至被认为是“名存实亡”,[2]虚无缥缈。因此,梳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脉络,以“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深度剖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寻绎学校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文化传承具有理论意义。

2 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脉络梳理

梳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脉络,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现状。现代武术正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4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联合会制定的方法案中提出“学校应添授旧有武技内容”。1956年,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中添加武术套路内容。2003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内容是以课程、领域和水平三维目标来选定。[3]2004年4月体育课被要求增加中华武术为教学内容。2013年提出“武术六进”,而“武术进学校”即是第一进。可见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对学校武术的高度重视。2013年9月,教育部选择了三大球、武术、田径、体操等7个项目组建体育联盟,旨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2014年5月6日颁发通知,将武术段位制工作纳入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从梳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脉络发现,武术至被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以来,其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如今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却不尽人意,在学校不仅没有实现广泛普及,甚至被外来的跆拳道所取代,武术也逐渐被沦为边缘化的项目。学校武术教育可谓“名存实亡”。

3 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血脉。21世纪是各国文化竞争的主流时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受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包围和吞噬。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部分,由于我们的体育课程长期效仿西方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武术内容不仅没有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反而被逐被边缘化,成为了体育课冷门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重任,想要文化传承和弘扬取得更好的实效,必须重新认识武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置于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有目的、有组织、集中教育人的载体,也是开展文化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为武术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具优势的资源保障,因此,学校成为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的传承根基,应主动承担起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肩负起复兴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此外,学校武术教育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基因、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学校武术教育还肩负着让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学校武术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武术人文精神文明、传授武术健身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又正确引领学生思想朝着共建自由、文明、和谐、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对于培养的优秀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具其深远历史意义。

4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困境

4.1 师资力量薄弱遏制学校武术教育主体供给

在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主体大部分是担任体育课程的老师。现代武术教育与传统武术教育的传承方式截然不同。传统武术采用师徒制教学,师徒制一般以武艺高超的“师父”为中心,学武者根据自身需求,自发性寻找师父拜师习武。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拳种,以实用性的攻防技术为主。教学方式是师父对弟子单独进行详细指点,教学时间充裕。然而,现代武术教育供给主体是体育教师,传授模式是采用班级制,即一个体育教师在固定一节课的时间内同时教授多个学生,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授规定的内容,现代武术教育从根本上弱化了武术的传承方式。[4]传统武术教育中,“师父”作为供给主体,他们武艺高超、身怀绝技、悟透理论、教导有方,“徒弟们”也自发性地经过漫长且系统性习武,武术传承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学校领域中,大部分是由体育教师作为供给主体。有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由体育教师承担中小学武术课教授,比例高达70.8%,这些体育教师专业参差不齐,大部分是田径、三大球、健美操等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武术只是普修课程,也就是仅学过1-2个学期,对武术仅学了皮毛,而教授武术的教师受过武术专业训练的却只占29.2%。[5]由此看出,目前中小学的专任武术教师师资队伍严重匮乏。体育教师因受自身武术技能不扎实,导致武术课存在现学现卖的现象。而且,体育教师对武术专业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缺乏适宜的武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忽视和不懂武术学习规律,教学停留在简单的肢体动作,无法胜任武术教学,不仅不能保证学校武术的教学质量,更无法将武术的文化深入传承。所以,师资力量薄弱遏制学校武术教育主体供给,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4.2 以人为本主体理念弱化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客体参与

学生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客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其参与程度决定着武术教育的成功与否。由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武术教育中未被明显体现,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参与武术教育的积极性和动力。主要表现为:(1)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考虑学生内心需求,主要是以功法、套路为主,使得学生在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学习中学不到他们“心中的武术”,把对武术的学习热情让渡给了跆拳道、击剑、拳击等。有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套路动作,学生更喜欢的技术是攻防对抗类,学生认为习武的目的首先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6]然而,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心中的武术大相径庭,枯燥乏味的基本功与毫无攻防意义的套路动作,让学生毫无成功体验,逐渐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出现了抵触心理,使学生不愿再练武术,甚至是排斥武术课程。(2)教法学法设计上,教法学法设计没有考虑以学生为本主体理念,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密切关注学生感受,毫无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灌入方式教学,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只是在教师要求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模仿练习,重复操练动作。这种固有守旧教法学法加上操化性的武术技术动作,这样更显得武术课程毫无趣味性,完全没有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也只是以完成内容为教育目的。(3)专业的武术教师师资严重匮乏且师资力量主要集中于体育中考项目,大部分学校即便开设武术课程,其内容也比较单一、枯燥,并不受学生欢迎。这限制学校武术教育多元化内容开展,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客体参与的积极性。

4.3 教育内容单一阻滞学校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

目前,学校武术地位处于尴尬境地且岌岌可危,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阻滞了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学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主要表现为:在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武术动作的实用性原则,而选择武术基本功和一些简单的套路动作为教学内容。据对不同省份、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当前在大部分中小学开设的武术课程中,主要以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等为教学内容,甚至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公共体育课也在重复学习以上内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都在重复学习这些简单的套路动作,使学生片面化了解武术,也让武术传承呈现单一性。而且这些套路化的武术教学内容,使武术变成了枯燥的操化内容,缺乏实际的攻防意义,也缺失了其本质属性。除课堂武术教学内容以外,武术竞赛和武术考级也是学校武术组成的主要因子,竞赛和考级均能起到检验武术教学成效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武术的作用。以武术竞赛来说,武术竞赛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武术学习成效可通过竞赛形式充分展示,所以武术竞赛是激励学生高质量学习武术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体教融合政策贯彻落实勤练常赛的主要举措。可是,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发展较晚,而且竞赛项目设置失衡,主要以篮球和足球等市场化相对较好的运动项目为主。而武术项目开展相对落后,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武术赛事系统,这可能是导致学校武术发展滞后的原因,这既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不利于武术项目的普及和推广,也阻滞学校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

4.4 支持手段有限阻碍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有限的支持手段势必降低客体参与武术的欲望,阻碍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首位的支持手段当属政府部门的国家政策。但实践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政策支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早在1956年,国家层面就开始十分重视武术教育,教育部将武术内容编入全国通用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之后也陆续颁发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武术项目的传承。由此可见,就国家层面而言,其对武术教育保持坚定的支持态度。可在政策实施时却缺乏监管力度,这就给应试教育性学校有机可乘。应试教育性学校认为升学率才是教育的原点,以升学率为中心,只关心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势必阻碍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学校武术呈现表面虚假繁荣,其原因也是由于大多数学校执行“武术进校园”政策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武术进校园”的政策背景下,有学者调查武术课程开设情况,结果显示,有25.3%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但有73.4% 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并未开设武术课。[8]个别学校只是表面上支持国家政策,实际上,无论是物质支持还是精神支持手段皆十分有限。就教学场地而言,武术课程大部分中小大部分在操场上开展,空旷的操场与专业的武术场馆没有可比性,缺乏武术情景化,使得武术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毫无差别,学生没有体验感,导致根本无法实现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有的学校在执行政策时,表现出应付态度,照本宣科开设常规武术课程,毫无创新思维,学校未设置武术段位制度和开展武术竞赛类等多样化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死板的套路内容学习只会增添他们对武术课程的反感。多数学校基于提高“升学率”的目标驱动,重点抓体育中考项目,如长跑、跳绳等,使得学校武术地位边缘化。而且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在教授武术时,也只是重点关注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连接,缺乏对武术文化传承。就家长而言,片面地认为武术是暴力性运动,担心孩子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受伤,认为学习武术会让孩子变得冲动、暴力,加上唯分数论思想影响,对于学校开设武术课程支持度较低,对于孩子参与武术学习也没有精神上的支持。

5 学校武术教育的路径寻绎

5.1 加强主体支持,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有效供给扫清障碍

教师是武术教育供给的主体,也是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承人。正所谓“强教必先强师”。[7]提高武术教师队伍的武术文化修养是学校武术传承的关键,也是推动武术事业发展的根本。专任武术教师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精通武术,又要掌握武术理论并深悟武术文化内涵。因此,在大学培养阶段,不仅要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理论素养,加深他们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也要重视他们的武术动作习练。对现任的武术教师进行再培训。可通过区域联动及联合培养去增加师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定期安排武术交流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学校体育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习,理论加实践,深入学习理论和进一步提升武术技艺;定期考核和建立激励体制,促进教师自觉提升武术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发挥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武术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武术教学有更直接的体会和更深刻的反思才会有更优秀的武术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传承武术文化。

5.2 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客体参与提供行为动力

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客体主观能动性,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客体参与提供行为动力。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内心需求。选择具有攻防意义的内容教学,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学生“防身自卫”的学习期望。在教学组织上,以学习兴趣、运动水平等为参考,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采用“后茶馆式”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开放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要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深刻理解发展心理学中各年龄段心理发展图式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武术教育计划。不要把武术教育局限在短短的体育课堂时间,应拓展武术课堂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例如,举办学校武术节,举办校园武术竞赛,开展武术段位考试,播放或展览采用有可视性、可感性的素材给学生普及武术文化知识,这些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可以提升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知、提升学生主体体验、提高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外,都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客体参与提供行为动力。

5.3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华武术以“博大宏富”著称,[8]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将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进行分类整理和创新研究,挑选符合现代学生内心需求的内容作为武术课程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心中的武术”。当前,在大多数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教授的五步拳、少年拳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毫不实用。优化武术课程体系,首先应满足学生简单实用的内心需求,整合传统武术资源,选择具有攻防实效的教学内容,其次,应注重武术的完整性,根据体育课水平划分,每个水平对应的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应该相对集中。学习内容也应根据划分水平的递增,增加动作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在教授武术动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武术礼仪、武术精神、武术文化的隐性教育内容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9]另外,武术竞赛是武术教育构成的重要因子,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课堂上教会学生武术技能,课余的武术竞赛可以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更加深刻的体会武术精神。在竞赛中去培养学生“术道融合,德艺兼修”[10]的品质。以赛促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武术,自主练习武术,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5.4 改善支持手段,为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保障

欲更有效地弘扬传承武术文化,必须重视其传承渠道的拓展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的力量。就政府部门而言,首先是加强政策支持,监督学校对政策执行力度;其次还可通过政府购买引进校外优质武术培训机构进入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可通过第二课堂或体育课后服务参与学校武术教育,校内外发合力形成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提升学校武术教育质量;就学校而言,应高度重视并贯彻落实武术进校园政策,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路径,实现“一校一拳”的武术教育目标。积极鼓励与大力支持学生武术社团的组建与发展,为学生之间对武术的交流与互动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武术段位制度和武术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及渲染校园武术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学校教学场地也应跟上现代化步伐,融入高科技建设理念,如修建武术VR体验馆。在场馆装修上,可在墙上张贴武术名家海报、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等。在这样具有情景化的场馆中学练武术,更能学生触动感受;就家长而言,应通过网络渠道自主认识武术运动,了解武术文化内涵。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重视孩子思想道德、自强不息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培养,陪同孩子观看具有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影视,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学校武术节等活动,加强对孩子参与武术运动的精神和物质支持。

6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是国家的战略,也是时代的诉求。而学校教育作为集中育人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承武术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当前传承武术文化结果收效甚微,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遏制主体供给;以人为本主体理念弱化制约客体参与;内容单一阻滞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支持手段有限阻碍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传承武术文化是时代赋予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摆脱尴尬境地,摘掉“名存实亡”的帽子,把武术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是学校武术的不懈追求,我们应从加强主体支持,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改善支持手段几个方面入手深化武术教育改革,从而促进学校武术教育质量,有效传承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武术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