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 韩玄哲,吴洪珍
中国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中国古诗词中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古诗词比比皆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对故土的情怀、对农业劳作的赞美、对农村烟火气的怀念,融入了中华民族基因记忆里,成为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高地之一。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政策的努力方向。
根据百度词条显示,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在中华民族和中华大地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有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和特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创乡村振兴新成就的精神动力之一。从距今一万年之前到五千年之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开始孕育、生根、发芽,有确切的文字符号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后,这一文化交流传承的主线开始显现出来。根植于沧海桑田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其他文明不同,其连续性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不管是创世神话还是早期发明,都彰显着农业的独特气质。在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经史子集里,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描述可见一斑。文化传承内部发展逻辑与乡村发展内部逻辑之间有着必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这一认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能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一。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张宜红等在其《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内在逻辑及政策选择》中表达了这一观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导向相通但目标不同,主体一致但作用对象不完全相同,政策内容相通但施策方式有差异,机制互构但不能完全复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脱贫攻坚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既能有效借鉴,也应开拓创新。乡村振兴所描绘的理想状态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互补,农民富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稻谷产量的预期是如同参天大树般的植株,这一愿望的实现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精进和精神动力的激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依赖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里农业社会的理想抱负。因此,乡村振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就传统文化中有关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而言,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文献19篇,是根据检索条件主题或者题名搜索“传统文化中有关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关键词得到。19篇文献中,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的有5篇,传统体育文化类主题4篇,红色文化资源主题1篇,祠堂文化主题1篇。其余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具体方式方法上。以上研究为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启发,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因为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缘上有重合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更有针对性。以六盘水地区为例,张国艳在其《六盘水市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初探》中介绍到,六盘水彝族地区的居住区域在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和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之间,以高原山地为主,有少量的坝子。东与安顺市接壤,南与黔西毗邻,北与云南省曲靖地区交界,北与毕节市相连。著名的北盘江从彝族居住地区流经广西、广东注入珠海。六盘水市乡村振兴地区与彝族的主要聚居地部分重合,乡村振兴地属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其物质和精神文明不仅仅是旅游开发产业的基础,也是其他现代智能产业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过程中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除此以外的传统文化主题因具体的地缘不同而不同,再例如,六盘水地区红军长征的红色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食粮,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讲好红二、六军团转战千里的乌蒙山回旋战故事,用活“盘县会议”等红色文化资源,既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六盘水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现任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就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深受革命传统文化熏陶的代表,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余留芬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因此,依托地方红色故事,用生动史实案例将“四个选择”其中“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讲解透彻;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的感人事迹融入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里,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线建设”精神放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成理论文章、文学艺术作品,营造乡村振兴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三线精神”和“三变改革”持续推进。“踏遍青山人未老,快马加鞭未下鞍”。在贵州乡村振兴的大地上,长征精神无疑是一面旗帜。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征精神为龙头,将红色传统继承弘扬,传承不怕苦、不怕累、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的长征精神,使之内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续写六盘水“三变”改革、助跑“乡村振兴”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就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和弘扬工作而言,加强对乡村生活场景的还原和体验,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列入了《画鸡》一首古诗。根据百度词条简介,《画鸡》是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是“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描绘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乡村生活画面,与古人们直白的表述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不同,现代人要想有其画面感需要了解古代乡村生活的两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是家禽公鸡报时的生物属性,一个是村落房舍平面化的组织形态。与城市人畜分离和楼房小区文明对应,乡村房舍的平面化独栋建筑与乡村社会形态的延伸性成为“千门万户开”的前置条件。因此,还原乡村的生活方式是实现体验“雄鸡一唱天下白”伟大民族复兴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需要教育界人士和社会人士共同研究和努力。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发展的蓝图与古诗词中对美好家园的描述是一以贯之的。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即便是身处人口聚集、商业相对发达、民居稠密的集市重镇,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质上还是农业社会。与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不同,如今的人们住在高楼大厦之间,以小区为单位,家家户户大多通过网络社交,实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正是没有先天的独特优势体验乡村生活,由此给予乡村振兴的还原体验产业带来了很不错的发展空间,将科普性质的还原乡村生活体验作为大中小学教育基地来开发,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协调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相结合的商业平台搭建而言,也亟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支撑。亲近大自然是现代人紧张工作后休闲放松精神文化的刚性需要,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唐代诗人王维描绘的世外桃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理想的田园生活全感官似的立体展现出来。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描述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美好农耕生活画面。尽管乡村振兴在物质文明时代发展如此迅速,但农耕文明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的环境规划模板可按照此首诗歌的描述建设,让周末和国家法定假期休闲放松的人民可以寄情于山水和田园之间,在山水之间肆意体验身心与自然的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实体乡村之间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乡村休闲观光游相结合方面而言,乡村振兴环境建设与经过时间筛选沉淀下来后的古代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相结合的建设形态千差万别,但平台构建的方式和模式却可以相互借鉴、广泛铺开。各乡村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各地城乡消费的结合,实现小区域和大中国交互式内循环,助推乡村振兴商业产业平台的搭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到,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体系和旅游产业化体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词歌赋、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形成的革命理想信念,还包括中华传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的文化知识。例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员和熟悉乡村、热爱乡村的产业人员聚集在产业化体系之内。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与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里的两个方面。乡村振兴尤其要重视具有传统农业文化技能知识的人员,充分发挥多彩贵州的多彩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大数据与农业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贵州产业化的乡村振兴。大力依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先进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将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而言,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循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如工作联动、组织联动、开发联动、学习联动等,跨部门加强学习平台搭建,对接合作,联手打造文化品牌。二是工作要具体化。如认识部署具体化、工作制度具体化、工作实绩具体化、检查督促具体化。三是网格化,组织机构要更加系统、严密。从组织领导、目标导向、运行管理等角度出发构建起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经营,按照已有的传统文化积淀,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理念,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兴旺,有计划地组织统战力量开展各种接地气的宣传、培训、演出、咨询、捐助、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各方面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界人才荟萃优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要与新时代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机制、创业就业方式等经济结构相适应,助推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类型多样性的瓶颈,推动专业文化人才服务乡村,促进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焕发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之美。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必须按照既定蓝图和文化支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我们相信,“乡愁”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根深蒂固的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运用并不断完善,无疑会成为谱写“留住乡愁”伟大乐章中不可或缺的响亮音符。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的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和广大乡村地区的繁荣和幸福,我们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把党的初心使命践行好。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坚定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开启复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