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视觉传达设计问题研究,并专注于民间手工技艺都市再生研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完成了包括“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研究院”等20多套视觉形象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主持了“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装饰艺术品”等多项重大设计与制作项目,出版著作与教材近30余部,发表论文20多篇,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展览并获奖,参与策划并实施了“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等重要展览,创立并主持了“上海设计10×10全球设计大奖展”“上海设计10×10全球设计组织高峰论坛”等专业展览与学术活动。
陈青:我先来介绍一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基本情况。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传承了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海派美术精神。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1983年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命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12月,正式挂牌“上海美术学院”。
学院拥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美术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学科。学院现有中国画、绘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城乡规划10个本科专业。其中美术学、中国画、绘画、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城乡规划、艺术与科技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下设8个教学系、1个“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陶瓷、玻璃、版画、综合材料、首饰、漆艺、织绣、数码、虚拟等工作室)、1个上海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在编在岗教师246人,其中专业教师202人,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现有学生近2500人。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国际一流艺术院校及专业开展1+1+1硕士联合培养,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东京艺术大学等开展“在地留学”等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国际舞台。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和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留学生培养、短期培训和交流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未来的上海美术学院,将在上海吴淞地块宝钢不锈钢厂的工业遗迹中形成一个全新的学院空间、独特的校园面貌,以“构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深美中国”为愿景,以“建成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排头兵”为目标,为国家和上海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我再来介绍一下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情况。
1959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之初,艺术教育集群所培育的设计实践、教育大家丁浩、张雪父等,建立了“工艺美术”系,对接上海工商业需求,以“商业美术”为主要培养内容,通过理论、技法、实践等教学探索,开启了上海商业美术设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阶段。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后设置“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次年更名为“装潢设计”专业,走向了艺术设计人才细化培养阶段。1994年装潢设计专业更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走入平面设计专门人才培养新阶段。1996年获批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MFA(艺术设计)学位授权,硕士生培养走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阶段。2011年获批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开启博士生培养阶段。在设计学先后被列入上海“211工程”重点学科、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参与地方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发展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学科的重要支柱,从各方面支撑着设计学的成长,也获得设计学的学科成就滋养。2020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2022年软科排名位列A+。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21位,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10位,拥有博士学位12位,特聘国家级专家10余位。积极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有传承再生、百年上海设计、字体设计、源創图形、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5个专题工作室,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任务、上海地方需求,在研国家社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若干,创建多个深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项目,与企业、机构充分协同,探索本硕博贯通、产学研联动等培养模式。
陈青:这也是我们自身不懈聚焦、积极思考的问题。
视传专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多个方面,一、拥有厚实的学科基础:学院设计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也是上海最早获得授权的设计学博士点,其所确立的“上海设计”研究这一核心学科使命,目标在于探索中国都市设计语言的坐标,为此,视传专业教师团队紧密围绕学科任务,形成和建立了诸多的学术成果与学术品牌,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奠定了优质的学术环境,如视传专业持续多年展开的百年上海设计历史以及实物文献、口述史等研究,为上海以及中国近现代设计文化研究构建了坚实的阵地,为学生形成了充实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自信源泉,2017年编撰出版130万余字《百年上海设计》,2021年编撰出版《图像百年上海设计》(获2021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立项),2020年举办“百年上海设计”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21年举办“上海设计邀请展——域·海报”(中华艺术宫)。视传专业团队创办的“‘上海设计10×10全球大奖展”“‘上海设计10×10全球设计高峰会”,持续邀请全球重要的设计大奖顶尖作品陈展,邀请全球重要的设计组织领袖发表演讲,为学生展现了全球顶尖的设计成果与语言风向。2018年承办“亚洲学生包装设计大赛中国大陆赛区”赛事;2017年始创办“美哉汉字”中国字体设计论坛(已成功举办4届),举办“东京TDC选作展”2016、2017上海站展览等。“美哉汉字”讲座系列的建立,成为了汉字设计文化圈一个具有显示度的学术品牌,也成为了专业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建设特色点。承担大量的文旅部非遗研培工作,诸多学生围绕非遗技艺展开学习和传承,在专业培养中注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二、多学科、多专业优势:这些资源通过在学科建设中的协同,不断渗透到专业培养模式与内容中,在特色课程或特色培养机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视传与环境设计专业共同完成商业品牌更新、商业环境改造的平面与空间任务,视传与社会学联合探索民俗文化内容,形成跨学科教学成果,视传与建筑、规划等专业联合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等,在专业课程、毕业创作中都形成了重要的牵引作用;三、学院的学术富养条件:为视传专业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课外教育、国际化培养基础,以大家大课方式构建的“上美讲堂”成为必修内容,“在地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出校门即可获得世界名校名课内容;四、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文化背景:上海汇聚了重要的设计机构、企业,拥有极其丰富且高水平的设计活动、展览等,加上优厚的近现代设计历史资源,成为了视传专业发展的重要背景,依托都市美院的国际化站位,与国内外各高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也成为了视传专业海纳百川、不断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
视传专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专业特色的凝练需要进一步深化:视传专业近年来不断自我加压,有着多元、多向的积极探索以及成果,但专业培养特色尚不够明确,核心竞争力还不够清晰;二、课程建设仍然需要不断精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体系不够坚实、内容仍显保守等情况;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显示度不足:虽然获得了非常多元的竞赛成果、教学成绩,但高水平教学成果尚不丰厚,有待于进一步攀高。
陈青:上海有着丰富且具特色的“产、学、研”资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上海豫园集团、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基地,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竹尾纸业中国销售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地铁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上海天文馆等上海本地企业、机构长期展开产、学、研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主题工作营等方式,取得了丰富的知识服务以及人才培养成果,如《字体设计》课程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进行联合研究与培养,《包装与材料设计》课程与百年企业——上海家化集团深度联合,以工作营培养机制和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合作,《文创衍生设计》课程纳入上海“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衍生品开发设计内容等;再如,借助学院与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进行文教结合的合作协议,视传专业在学术展览、活动方面与其进行共建,“‘上海设计10×10全球海报邀请展”“上海设计邀请展——域·海报”与上海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百年上海设计展”与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主办,这些学科成果也成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内容;由学院创办的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也是视传专业在非遗传承、文创衍生设计等内容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完成的教学成果也频获奖项。视传专业与环境设计、艺术与技术、城乡规划等专业合作,在以“产、学、研”为先导的城市微更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成为特色培养内容。
陈青:上海突遇疫情,今年的毕业创作与毕业展览成为了各专业提升应变能力的大考。
此次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聚焦三个版块命题:聚变、剧变、裂变。“变”乃是在“新海派”旗帜下对技术升级、跨界交叉、视觉迭代、社会转型等综合背景导向下的创作回应,不变不新;“求变”乃师生共持的专业底线与持守追求,对自我、前人与未知的超越,不破不立;“蝶变”呈现出今年上海特殊疫情形势下对创作与专业精神的坚守,破茧成蝶,越过山丘。
“聚变”聚焦设计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关注意识,以敏锐视觉触角介入时代进程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都市视域下的城市问题:社会心理、精神关怀、环境生态、消费主义、医患现实等,真实而又真切,以视觉疗愈与干预路径呈现关切视角,直面而不回避;“剧变”诚面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创新传承:海派新生、非遗再生、工艺重生,勇传其魂,拓其形脉,守节开拓。文化站位内化为专业守望,凸显今时视觉新酿的历史回应。“裂变”回应了当下视觉传达的传统功能价值拷问:“新”书籍、“新”插画、“新”海报、“新”文创……以视觉整体创新突破,思考回应问题解决之道,不迂回不守成,提供切实有效的跨界思考与实践路径应答。
希望在大主题与疫情现实的环境挑战之下,呈现师生回应创作本体自身与社会命题的“答卷”:对社会问题的主动介入与关怀解决意识,对技术时代升维转型的积极回应,对自身所处历史站位的深刻体悟与使命归属,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与开拓气节,对未来可期的不拘一格与视觉前驱。
2022年3月初,上海遭遇疫情突袭,毕业创作最后阶段的指导工作均在线上完成,线下展览完全无法实施。学院采用未来主校区的3D虚拟空间,以“云上一公里”为主题,组织学院线上毕业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作品呈现方式也从实物形态走向了虚拟立体与空间等多维呈现,甚至动态呈现等更加丰富的视觉方式。也请大家云上一睹上海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展。
陈青:此次毕业设计选题受到上海疫情影响,大多数选题偏向概念性设计,部分选题原计划制作实物,后改为线上多维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呈现,是在变化境遇下对师生综合专业素养能力升维的一次大考。部分企业项目也以较为切实的探索成果回应了最初的对接需求。
视觉传达专业一直秉持课程教学作品孵化升级机制,遵循从作品到赛品到产品的培育思路与理念,通过赛事作品孵化等工作营的打造,积极联络社会协同资源为作品优化提供切实的实现条件,提升作品的“赛点”与亮点;实践教学环节引入项目实题,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实践历练路径,通过与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的企业方长期深度联合,不仅提升了学生实习就业与签约的成功率,且孵化出一批优秀的实题项目作品,获得了企业以及各类赛事的认可与肯定。
陈青:这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时谈时新的话题。
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本土化和国际化不是一对矛盾体,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对这两个词汇的关系及解读视角很多元。从传播特征上看,本土化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表达。国际化是不同地域人群相互理解与认同的基础,通过共同的语言实现通联的表达;从专业本体看,本土化是自身优秀文化构建的基因和形式语言的母本,国际化是新时代文化的样貌和形式的构架;从文化价值上看,本土化与国际化语言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是特色语言建构的前提,也是时代创新的根本所在。
这些解读虽然不全面,但仅从这些解读的视角可以得见,学生们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立场与态度应从合理的认知层面培育、建立,不应使其将本土化和国际化简单对立,而应积极引导,通过有效培养,促其能够自如驾驭国际化和本土化共存的形式表达手段,将国际化和本土化观念、语言形成设计创新的动力,文化自信与设计自信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树立。
同时,我们也从学科建设层面进行文化观念与自信引导。视传专业近年来以“百年上海设计”研究为牵引的“上海设计”问题研究,就是借助讲好上海设计故事这个本土文化深挖行动,积极对标世界设计舞台中国设计话语体系,将“上海设计”作为一种范式,建构都市设计中国坐标的主动作为。
陈青: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是国家、社会以及这个时代的希望和未来,期望他们能立鸿鹄之志,行踏实之路,有责任担当之勇气、聚克服万难之智慧。以设计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是专业使命,也是人生价值。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一生阳光普照通途,健康幸福生活!
我的研究方向是字体设计,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宋刻本,这套《山野刻宋》是三年的研究结果。这套字以宋本《山野琴趣外》为模本,参考了其笔形特征,并在原笔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使其更加现代感。在笔形的阳线上我着意强调了刀刻的感觉,而在阴线上保留了宋本中原有的线条抖动。这是对于手写和刀刻融合的回应。
院 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薛慧敏
指导老师:王静艳
指导老师评语:这款刻本字体整体感觉即端庄又野趣。端庄来自于宋本骨子里的人文气质,野趣却是来自于不太统一、不太顺滑的笔形设计。在一般的认知中,我们强调一套正文字笔形统一、笔画线条流畅,但这套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两方面有所不足。然而,设计者将整体粗细、大小处理的比较合适,这使得整套字呈现出较好的统一性。
“集剪”是一个虚拟的、以剪纸艺术为内容主体的线上传播平台,专注于开发与剪纸相关的App。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以剪纸数据库为中心,移动端为技术支持的App集群。“集剪”旗下包含多个类别的App,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精准定位,为其提供与之相应内容的App,并且以快捷的操作方式方便用户下载。该平台的构建价值在于将剪纸文化内涵注入到数字化媒体中移动端的开发,实现与年轻人的对接,拓展剪纸在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前期调研、市场分析以及对用户等需求的了解,目前“集剪”品牌旗下App产品主要可分为工具类、资讯类、电商类、文博类、游戏类、专题类六大类。
院 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楼嘉怡
指导老师:陈 青
指导老师评语:这套作品基于App集群设计需求问题,形成了将视觉表达与界面交互借助统一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系统化打通,把多线共存、多用并置完成于形式语言的共构中,对移动终端系统性设计有着积极地探索意义。
在物质世界極大丰盛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充实,甚至变得更加荒芜。人们主要通过视觉接受外界信息,多元的媒介使视觉符号前所未有地大量传播,视觉设计成为了商品消费宣传与购买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深受消费文化影响的人们沉浸在被建构的、无尽的欲望中,在这种符号消费的引导下,人们深陷物欲的泥沼,精神世界日益空虚。《物欲时代》中的Desire list 系列以购物发票为主题组成不同图形。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不同人群在消费文化影响下购买的商品,整理数据后与本次设计主题结合进行排版,最后得到这张欲望清单。使用欲望清单组成主题“物欲”的字形以及相关图形,使用无限符号表达现代人时刻处在无限的物欲循环中。
院 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袁逸菲
指导老师:刘 昕
指导老师评语: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社会带来了-..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视觉设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设计离开人的真实需求转向符号化发展,并不断以视觉快感刺激消费者,创造需求与欲望。袁逸菲同学的设计实践将消费文化的影响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进行呈现,使用图形与招贴更直观地反映这一现象,希望引起更多人对于生活中消费文化的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费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元宵灯会源于宫廷张灯活动,元宵灯彩又因元宵灯会广传于世。因此设计者将元宵灯彩和元宵节庆相结合,从元宵灯彩的艺术特征和元宵节民俗活动入手,做一套以插画为创作形式、元宵灯彩为创作题材的视觉形象体系,用当代插画碰撞传统美术,创作出独具时代感和现代性的创新作品,让元宵灯彩成为一种生活美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进入到普罗大众的视野中,大力传播元宵灯彩文化,唤起人们对元宵节庆的温情记忆,使元宵灯彩在非遗这片璀璨星河中持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真正的活态传承,熠熠生辉。
院 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温柔佳
指导老师:章莉莉
指导老师评语:作品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展开叙述,从典籍古画中挖掘中国灯彩的形制主题,从中国各地灯彩非遗项目中寻找传承样式,创作青年视野中的元宵灯彩走进现代生活的插画长卷,表现出青年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当代国潮的思考和探索。
此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上海设计手稿与口述研究 ( 1950-1990) (20BG113) 的子课题,书籍文本来源于对上海设计师任美君四次口述采访的3万3千余字珍贵口述记录。书籍内页以独特网格排版结构支撑文本内容的有序“运行”,进行口述文本书籍编排的版式内核探究。对设计师个人简历进行信息视觉化梳理,以夹页形态内嵌书中,形成历史脉络的视觉维度整合。书籍四色作为区分篇章的主题色,均取自受访设计师本人 设计稿一手文献中的原色,四色来源依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的推导结论。书籍的纸张选择,以回收纸张蒙特棉卡为封面,欧罗娜光滑系列为内页,保留天然纤维纯度与触感,表现文字载体与触觉的历史纪实感。
院 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高燕莉
指导老师:赵 蕾
指导老师评语:这是一本具有重要文献学术价值的书籍设计格制探索,基于文本的特殊属性,没有大段的长篇文本体量,而是以对话体与口述为主,为了提升阅读的体感与对文本的温度感知,以“帧”为理念对内文的逐页网格进行了谋划与适形设计,形成阅读的流线感与节奏带入。基于整体设计的哲思观念,所有设计环节考量均基于前期对作者本人作品的深度研究与路径提取,是对采访口述类文本“因人设册”设计路径的创新探求与范式思考。
本项目针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住院病人设计开发。“ 给予希望”是心理治疗的一般性原则;笔是孩子们住院生活中珍视的物件之一;写日记则是有助于化解情绪波动与压力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三者结合就是“ 希望日记”。
“希望日记”穿插设置了“维希的住院故事”、希望箴言、自我关怀秘籍与空白日记页四部分内容。寓意青少年病人在阅读同龄人维希成长故事的同时,收获日常自我关怀小技巧,在前辈箴言的鼓励中,记录自己的住院生活点滴,获得内在自我的成长。
院 校:上海大學上海美术学院
设 计 者:文 颖
指导老师:蓝 星
指导老师评语:“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更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未来。疫情加剧了困难,文颖同学始终乐观面对。由同理心出发,为解决真实问题贡献设计力量,坚韧地完成了一次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的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