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静,隆 献,罗春艳,周 言,罗清平,黄勇攀,贺兼斌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怀化 418000)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满足国内健康养老的民生需求,根据“职教20条”要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充分发挥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优势,基于“1+X”证书制度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指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连续性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党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着力发展的方向。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卫生服务全方位融入养老服务,在对老年人进行基本生理照护的同时,提供专业和系统的医、康、护等卫生服务,实现医养融合。医养结合并非片面强调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各自的优势和重要性,而是将二者的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全方位为老龄人口提供优质的医、养、护、康服务。因此,大力培养医疗服务技能和养老服务技能兼具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全面实施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关键支撑。“职教20条”明确要求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打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打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堵点,将学历证书的系统性、全面性、职业性与职业等级证书的适应性、灵活性、针对性充分结合起来,实现深度融合、育训结合和书证融通。这为培养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途径,并为我院中国特色高水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一些城市率先从老龄化进入深度老龄化,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并衍生出空巢化、失能化、疾病慢性化等一系列问题,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133 474万,60岁、65岁、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52%、8.47%和1.60%;2018年末我国内地总人口达139 538万,60岁、65岁、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7.88%、11.94%和2.12%;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到总人口的36.5%左右。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速最缓、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医养结合的市场潜能巨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愈演愈烈,健康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与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较,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尤其是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却严重匮乏,同时,支撑养老行业发展的从业人员资源配给不均衡、服务技能低下、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融合度低、综合性不强、脱节严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居民对健康、养生、养老高质量服务的需求。究其原因,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输出不足外,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现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融合度低,各自为政,以致养老服务人才综合技能不高、职业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堪忧。传统居家养老常因家庭结构简化、个体养老知识与能力缺乏、负担过重,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
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多以照护为主,侧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缺乏医疗、康复、保健等综合型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认识主要分为3类:(1)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更突出健康医疗服务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以区别只提供日常照料的传统养老服务;(2)医养结合是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并将医疗和养老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多元化照料需求;(3)医养结合是从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出发,在传统养老模式基础上,将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照护和康复等一系列专业化、连续化健康照护服务融合,实现医、养、护、康四者协同发展[1]。以上3类研究均提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储备数量及质量堪忧、人员配备标准缺失、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并且已有学者在护理专业中探讨了医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尚未见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将养老服务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1+X”证书制度中,“1”是根本,“X”是赋能。教育部职成司陈子寄司长提出“X”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能“倒逼”职业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是对“1”的补充,让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技能外掌握多种新型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此外,“X”能有效填补职业教育跟不上的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发展的诸多空白领域。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沿袭传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从事以疾病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从国家政策导向分析,未来国家势必会根据患病、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同,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疗养院的卫生服务人员提出新的岗位要求,合理配置医疗和养老资源,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养老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要主动对接国家需求,紧跟“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拓宽就业创业路径,全力实施医养结合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职教20条”提出了“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达到从国家层面实现基于认知、素质发展的学历证书和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补充衔接,旨在彰显高等职业教育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于一体的特色与优势,可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实现教育输出、人才需求与创新需求的有机融合。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方式为三年制、全科医学方向,学生毕业后可选择专升本深造、参加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到基层医院就业等。若响应国家号召,依托“1+X”证书制度,在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对接“1+X”证书内容,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与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康复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不但实现了高职教育书证融通、育训结合,而且解决了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养老服务行业医养结合人才匮乏问题。由此可见,“1+X”证书制度是实现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领学生快速达成职业目标。
课程体系作为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和具体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介质和手段,其科学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高度与层次。第一是理念。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按照“1个中心、5个模块”的理念总体布局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公共任选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群互选课程5个模块。第二是实践路径。高职院校重构面向“X”证书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证融通新课程体系,既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也要防止让职业技能成为专业教育的替代品,更要避免使其成为附属物。因此,在重构面向“X”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关键环节是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依据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胜任力来设计课程,最终形成健康养老战略目标下高职院校医养结合复合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与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催生社会对技能型、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灵活应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点。为此,我院遵循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理念,加大教学创新力度,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第一,转变教学观念。依据学习生态学理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教师以及所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2]。传统职业教育生态圈存在多方面的失衡,制约了师生间互动的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专业群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从源头上改变传统教学、学习和评价模式。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硬核”是教学方法改革,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笔者所在团队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思政引领的“教师引导、医院(企业)导师教导、学生主导”和“案例导入、问题导向、线上讨论、线下总结”“三导四步”新模式。第三,整合课程结构。整合课程结构需要行业专家、企业精英的共同参与指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实现课证融通,让职业教育引领行业发展。本专业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医养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展开教学实践,并对现行课程进行全面调整、优化或重组。同时创新传统课程模式,以岗位胜任力整合为本位,加强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的融合。
新形态下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的统筹与优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小觑的问题。着力打破职业教育学科分立的传统,破除高职院校学科发展壁垒,利用我校高水平专业群的优势,促进学科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出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群的协同,统筹优化,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满足个人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3]。技能培养是医学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重要举措,在保障医卫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培育医养结合复合型临床医学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第一,搭建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校内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护理技能及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进行模块化实践考核。第二,校院(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层级化、任务化考评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技能与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建立多层面、多角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探索解决高职院校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契合的矛盾,促进我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培养高质量医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现代高端职业人才的重任,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头脑、深入学生的心扉,实现“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体、全过程、全课程教书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步,其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要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做好教学设计,确定课程思政目标;三是拓宽育人路径,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四是优化育人方法。总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立德树人和德术兼修的育人目标。
“职教20条”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建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尚存差距,如何在助力经济发展中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为迫切。因此,科学、高效、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构建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大多集中于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基本职业能力评价上,多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期末考试等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缺少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评价。因此,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原则,结合健康养老战略目标下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学生多元化发展为中心确立评价指标。
第二,探索以产出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引入养老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让其为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增添动能。为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新业态、新模式下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细化学生学业成绩和创新素养评价要点,并将其划分为具有导向性的科学、便捷、可衡量的指标。
“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创新团队除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拥有操作经验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4]。我院作为国家首批“双高校”建设单位,高度重视“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文件。第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新政。学校专职教师5年内必须具有3年医院(企业)顶岗工作经历,鼓励学校教师走进医院(企业)甚至走出国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邀请医院(企业)的技术能手、行业精英走进课堂,保持知识传授与社会需求同步,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领行业发展的目标。第二,坚持文化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通过健康养老文化墙、老年身心认知中心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认同度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健全“双师型”师资评价制度。我院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有力保障了专业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满足社会民生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校企共建、学校自筹和企业捐赠等多种途径,购买与医院(企业)技术要求相符、操作规范一致、性能同步的实训仪器和设备。2019—2020年,专业群筹建了集教、学、训、研、创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新增实训场地2 000余平方米,校企共建和优化升级实训室14个,增购近2 000万元的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有力支撑了医养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我院“中国特色高水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有两个校内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与培训基地,为医学生获取“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专业群积极探索“1”与“X”课程革新,编写了活页式教材3本,将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知识、技能、素质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将相关课程转化为国家学分银行的学分,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综合素质。我院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各项技能竞赛,在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幅度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技能,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使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